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西南证券]:T客户核心供应商,以塑代钢乘风汽车轻量化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公司研究/报告详情/

T客户核心供应商,以塑代钢乘风汽车轻量化

2023-07-12刘言西南证券从***
T客户核心供应商,以塑代钢乘风汽车轻量化

投资要点 推荐逻辑:1)伴随着汽车行业复苏和新能源车产销快速增长,汽车零部件市场] 2021年营收规模达4.1万亿元。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值与整车制造产值的比例约为1:1,较成熟汽车市场的1.7:1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汽车轻量化为大势所趋,公司不断深化“以塑代钢”技术,相关的双色成型技术与金属嵌件埋入成型技术具备先进性,高筑技术壁垒;3)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T公司全系在产车型,随着T公司产量和交付量持续攀升,凭借汽车零配件行业供应商资质壁垒高、客户粘性强特点,公司未来营收增长有望迈入快车道。 T公司为公司第一大客户,公司未来销售增长有望快速释放。2022年公司60%的主营业务收入与T公司有关。T公司在2023年第二季度全球生产了近48万辆电动车,交付了超过46.6万辆电动车,产量和交付量同比增速分别高达83.0%和85.5%。未来公司与T公司继续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将有利于公司的销售趋势在未来保持可持续性。 公司核心技术壁垒高筑,实现零部件的以塑代钢,产品性能具有领先优势。公司共拥有7个与以塑代钢的应用技术的对应的专利。相关核心技术主要应用于公司的悬架轴承部件系列和新能源汽车功能部件系列。公司核心技术对应产品在市场与同类产品对比具有先进性。 募投扩产解决产能瓶颈,推动业绩高速增长。根据募投项目规划,达产后,预计新增汽车天窗控制面板系列、汽车悬架轴承系列、新能源汽车功能结构系列生产能力400万件、550万件和1950万件,助力业绩高速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9/1.3/1.7亿元,CAGR为41.5%,对应PE为19/14/10倍。考虑到2024年可比公司平均估值为34倍,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公司借势汽车轻量化趋势,公司“以塑代钢”高筑壁垒,与T公司紧密合作,叠加募投项目扩产,业绩有望高速增长。同时考虑到不同市场间的流动性差异,我们给予公司2024年17倍PE,对应目标价为22.27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及下游市场波动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主要客户集中风险、与T公司及其一级供应商合作被其他供应商替代风险、原材料价格上涨未能及时传导风险、出口业务风险、汇率变动风险、募投项目产能消化风险。 指标/年度 1先进汽车科技引领者,将“中国制造”带到世界舞台 公司以汽车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为核心业务,为汽车制造商及其零部件制造商等核心客户群体提供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及满足应用需求的零部件产品,主要产品涵盖汽车塑料零部件、汽车金属零部件及配套模具等。 1.1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深耘十余载,广受全球领先汽车制作商认可 深耕行业18余年,勇于创新拓展业务。公司成立于2005年,2010年完成资本和能力积累,决定转型进入汽车行业;2015年挂牌新三板;2016年,设立控股子公司苏州骏创模具工业有限公司,用研究精密模具能力的方式提升骏创整体竞争力,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2017年,设立以制程技术服务为核心的研发团队,目标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技术解决方案。 2018年 , 设立控股子公司,拓展汽车行业金属制品的生产和销售能力,成功推行导入ISO14001体系,并取得证书;2019年进入T公司供应链;2021年公司设立子公司骏创北美,拓展海外客户;2022年5月,公司成功登陆北交所。2023年3月,随着骏创北美业务的进一步开展,为满足业务发展需求,将骏创北美的投资总额再次增加300万美元,增资后骏创北美总投资额为400万美元。 图1:公司历史沿革 专于汽车零部件制造,产品与服务得到全球汽车制造商广泛认可。公司从属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行业,为汽车制造商及其零部件制造商等核心客户群体提供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及满足应用需求的零部件产品。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公司现已形成集产品同步设计、工艺制程开发、模具研发制造、精密注塑成型、金属部件加工、系统部件装配集成于一体的综合制造与服务能力。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公司获得了全球领先汽车制造商及零部件配套企业的认可,服务的客户包括斯凯孚、安通林及安波福、新能源汽车制造商T公司、广达集团及和硕联合,直接或间接服务的汽车制造商涵盖T公司、福特、捷豹路虎、通用、大众等欧美品牌,日产、丰田等日系品牌,以及吉利、比亚迪等国产自主品牌。 表1:公司主要产品及用途 1.2股权结构高度集中,董事长为控股股东 股权结构集中,董事长沈安居及其家人为实际控制人。公司控股股东为沈安居;实际控制人为沈安居、李祥平,其中沈安居和李祥平系夫妻关系。截至2023年7月10日,沈安居直接持有56.4%的股份,并通过苏州市吴中区创福兴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间接控制公司0.2%股权;李祥平直接持有公司3.6%股权,并通过苏州市吴中区创福兴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间接控制公司0.01%股权;两人合计控制公司60.2%股权。 图2:公司股权结构(截止2023年7月10日) 组织架构稳定,管理团队经验丰富。公司董事长沈安居从2005年起担任公司核心管理人员,董事姜伟是核心技术人员,带领公司完成多项核心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公司核心管理人员常志钊、汪士娟、姜伟、李亮、秦广梅等均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从业经历。 研发实力雄厚,自主创新能力强。公司是技术驱动型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是聚焦于汽车塑料零部件、汽车金属零部件及配套模具的创新型企业。经过多年的培养和引进,公司储备了一批研发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过硬的高端人才。截至2022年,公司拥有研发人员62人,占员工总数比例为11.0%。公司研发费用率处于行业平均水平。2019年-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率为6.6%、5.0%、3.2%。公司持续加大研发力度,2022年的研发费用同比增幅达92.4%,研发费用金额为777.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0.4%,增加了424.7万元,占营业收入的3.6%。截至2023年7月4日,公司累计获得已授权专利176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 1.3营收扩张兼顾整体费用率降低,归母利润快速提升 营收规模稳步扩张,归母净利润快速提升。公司业绩持续提升,2018-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由1.4亿元增长至5.9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达43.8%;归母净利润由2500万元增长至6100万元,年化复合增长率为25.0%。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公司进入了全球知名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供应体系,推动了公司收入的快速增长。2022年,全球汽车产销量增速迟缓,但是新能源汽车销量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随着公司配套于新能源汽车的汽车塑料零部件收入规模的大幅度增长,公司经营情况稳步增长。 图3:公司营业总收入及增速 图4:公司归母净利润及增速 产品结构来看,公司汽车塑料零部件仍是营收高速增长来源,2018-2022年,公司汽车塑料零部件收入由1.1亿元增长至5.1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达到48.0%。销售区域来看,外销比例逐年增加,至2022年,公司外销收入占比增至51%,超过内销收入占比。 图5: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按产品构成情况 图6: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按地区构成情况 外部环境改善,盈利弹性逐步释放。2018-2021年,公司销售受到新开发客户毛利率相对较低、疫情期间人工成本支出增长、机器设备数量增加、原材料采购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毛利率承压,自38.3%下滑15.7pp至22.6%,净利率由16.8%下滑9.2pp至7.6%。2022年来,外部环境转好,公司利润弹性逐渐释放,当年毛利率回升至25.9%,同比增长3.3pp,净利率达10.5%,同比增长2.9pp。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盈利水平快速增长,净利率由6.2%增长6.1pp至12.3%。分产品来看,汽车塑料零部件系列、模具系列与非汽车零件系列毛利率2019年至2022年保持在20%以上的水平,汽车金属零件毛利率快速转正提升,2019-2022年由-16.6%增长42.0pp至25.4%。 图7:公司毛利率及净利率 图8:公司分产品毛利率情况 销售费用率稳中有降,财务费用率略有波动。2019-2022年公司销售费用率分别为4.4%、2.0%、1.4%和1.2%,与行业平均销售费用率基本保持一致。2019-2021年公司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1、2.3%、1.6%,略高于同行业公司,主要原因系因银行借款增长产生的利息支出较多所致,2022年财务费用受外销业务外币汇率波动影响,较上年同比降低121.9%。 图9:公司销售费用同行对比 图10:公司财务费用率同行对比 整体期间费用率与管理费用率逐年降低。2019-2022年公司期间费用率分别为20.7%、17.3%、12.2%和10.5%,与行业平均整体期间费用率基本保持一致。2019-2022年公司管理费用率稳步降低,分别为8.6%、8.1%、6.0%和5.9%,与行业平均财务费用率基本保持一致。 图11:公司整体期间费用率同行对比 图12:公司管理费用率同行对比 2新能源车行业蓬勃发展,拉动汽车零部件行业高速增长 2.1政策法规助力,支持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 汽车产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构成,受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鼓励与支持。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对汽车零部件行业进行直接和间接支持。一方面,在汽车消费方面,政策推动汽车市场健康发展,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汽车市场消费转型,为汽车零部件行业带来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政策对于高性能的塑料零部件予以大力支持发展,顺应汽车行业轻量化发展趋势,实现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持续升级。在相关政策推动下,汽车市场需求空间巨大,有望带动汽车零部件需求增长。 表2:近年出台的行业政策及法规 2.2新能源汽车前景广阔,打开汽车零部件需求增长空间 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已突破4万亿元,仍有广阔提升空间。2011-2017年,随着下游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收规模从2.0万亿元增长至3.9万亿元。 2018年全球汽车需求放缓,导致汽车销量连年下降,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经历短暂下降后,在2019年又重回增长态势,2021年营收规模达4.1万亿元。未来,随着全球更多地区经济的恢复,将推动全球汽车行业复苏,从而继续形成对汽车零部件市场的需求。根据中研产业研究院数据,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产值占汽车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保持在40%以上,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值与整车制造产值的比例约为1:1,较欧美等国家成熟汽车市场的1.7:1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图13:我国汽车乘用车产量(万辆) 图14: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收规模及增速 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广阔,逐步释放对汽车零部件的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2022年,我国新能源车产量由45.5万辆增长至721.9万辆,年化复合增长率达到58.5%; 根据中汽协数据,我国新能源车销量由50.7万辆增长至688.7万辆,年化复合增长率达到54.5%。随着国家中长期战略规划的施行和“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逐步实现,我国新能源车未来市场空间广阔。从零部件结构看,由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改变了动力操作系统的结构,在材料和工艺等方面有不同和更高的要求,可带动更多汽车生产所需零部件关联产业的发展,用于电池、电机、电控等部件的塑料件产品和冷却系统的金属卡箍产品需求也将逐步释放。 图15: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万辆) 图16: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万辆) 服务于国际化汽车制造商的零部件企业将获得海外市场发展机遇。在汽车行业全球化发展趋势中,整车生产越来越向最终消费地集中。然而,在汽车零部件采购方面,国际汽车制造商普遍实施全球平台产品和采购策略,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大型跨国供应商采购模块或零部件,这要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需要具备与汽车制造商国际市场拓展战略相符的配套供货能力。 国内部分优质汽车零部件供应企业与国际化汽车制造商已经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其进行全球化汽车制造基地布局的发展契机下,也能够通过多年的合作基础在海外市场获得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