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Statement 本报告所载的材料和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本、图片、数据、观点、建议,不构成法律建议,也不应替代律师意见。本报告所有材料或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所有(注明是引自其他方的内容除外),并受法律保护。如需转载,需联系本联盟并获得授权许可。未经授权许可,任何人不得将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以发布、转载、汇编、转让、出售等方式使用,不得将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通过网络方式传播,不得在任何公开场合使用报告内相关描述及相关数据图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联盟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可信工业数据空间生态链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控集团、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之江实验室、华控清交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中企云链(北京)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一知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数鑫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赛宝联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双湃智安科技有限公司 吕东阳、韦莎、陈荣富、陈国润、李骏、陶耀东、王云河、牛犇、张玲翠、唐博、高志峰、刘铮、毛俊杰、马川、闫小龙、张广喜、蒋俊、李沂航、宋磊、周子文、高凡、范佳、黄振华、黄建新、蒋国辉、张扬、田仲秋、夏鹏程、王帅 前言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全球工业数据应用已经进入纵深发展的新阶段,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和重要战略资源,正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这一进程中,工业数据的流通共享受到广泛关注。顺应新发展形势,我国积极营造多方主体参与的数据共享流通生态,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分级分类、分步有序推动部分领域数据流通应用。 本报告从数据共享流通的典型场景和模式出发,精选出8个工业数据可信流通应用场景案例汇编成册并发布。通过此应用案例汇编,希望多方位呈现工业数据共享流通在工厂内外的应用实践和成效,展望未来工业数据应用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为更多的行业企业进行工业数据应用提供示范和标杆,形成一系列可复制的成熟经验和模式,推进规模化发展。 本报告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阐述了发展工业数据可信流通能力的意义。第二章论述了工业数据可信流通体系的内涵。第三章结合需求,总结提炼出工业数据可信流通的应用场景和模式。第四章梳理了八个工业数据可信流通典型应用案例。第五章从场景、模式和实践经验出发,总结提炼了工业数据流通应用的实践流程和路径,为企业实施推进产业数据共享流通提供借鉴。 目录 第一章为什么要发展 Chapter1工业数据可信流通能力 (一)我国工业企业数据共享流通问题和需求报告02 (二)发展工业数据可信流通能力是国家发展需要05 (三)发展工业数据可信流通能力是产业现实需求06 (四)我国当前工业数据可信流通体系建设现状07 第二章工业数据可信流通体系的内涵 Chapter2(一)工业数据可信流通体系的意义和内涵10 (二)从业务视角看工业数据可信流通体系10 (三)从功能视角看工业数据可信流通体系12 第三章工业数据可信流通的 Chapter3 应用场景和主要模式 (一)工业数据可信流通的主要场景梳理16 (二)工业数据的三大主要流通模式17 第四章工业数据可信流通应用案例 Chapter4 (一)工业数据可信流通的主要场景梳理20 (二)企业内数据流通模式下的典型案例21 案例一:港口物流运输数据可信共享流通案例21 案例二:家电业多系统数据对账验证协同优化案例24 (三)企业间数据协同模式下的典型案例29 案例一:建筑陶瓷行业文件类数据可信流通案例29 案例二:航空公司平台间油耗预测模型共享案例32 案例三:家纺行业研发数据流通管控案例35 (四)生态数据交互模式下的典型案例39 案例一:鲲鹏/昇腾产业生态数据空间39 案例二:电子信息业产品自动化联合质检案例49 案例三:电子信息业供应链金融用户画像案例54 第五章工业数据可信流通应用建设路径 Chapter5(一)需求调研62 (二)方案设计63 (三)系统部署64 (四)测试上线65 (五)运行优化66 第一章 Chapter1 为什么要发展工业数据可信流通能力 (一)我国工业企业数据共享流通问题和需求报告 为了梳理企业在工业和产业数据共享、流通中的典型场景、采用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以及存在的问题,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联合可信数据空间生态链开展《我国工业企业数据共享流通现状问题和需求》问卷调查,问卷面向产业数据流通过程中的数据提供方、使用方、服务方等主要角色,对当前企业数据流通的主要环节、流通方式、技术手段、核心需求等关键现状进行梳理,共回收有效问卷27份,覆盖电子信息、制造、能源、物流、工业服务、工业信息技术等行业。问卷显示,96%的工业企业存在数据流通场景,覆盖研发、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其中,研发、生产、服务的覆盖率超过了七成;62%的企业已经具备了数据流通相关案例或场景,85%的企业在具有安全可信的数据流通方案时,愿意通过数据流通创造价值。可以看出,相当部分企业已经开展数据流通实践,通过数据流通释放产业数据价值已经成为企业关注重点。 从数据类型来看,参与流通的数据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含文档、各类软件和系统数据、设备数据、图片、影像、工业机理模型等六大类,其中设备数据 (22%)、软件和系统数据(21%)、文档类数据(19%)占比最高,体现出工业场景下,对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MES、ERP等)、控制系统、底层设备数据等企业、设备级工业数据的流通利用需求显著,对于工业数据的流通需求存在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管理、销售运输、产品服务等全流程。 图1.1参与流通的数据类型 从痛点问题看,当前企业在工业数据流通中主要存在环境安全问题、过程可信问题、数据可控问题、权属责任问题、数据内容问题、收益划分问题六大担忧。其中环境安全问题(20%)、权属责任问题(20%)、过程可信问题(19%)、数据可控问题(17%)位居前四,表明当前数据流通的难点、堵点集中在保障数据流通中不泄露、不丢失,用户身份可信、以及处理数据的应用程序可信,确保数据共享中的主体、时间、地点、行为以及客体可控等方面。 图1.2数据流通中的痛点问题 从企业在数据流通过程中期望的管控手段来看,对使用时间和次数、使用地点、使用主体、使用行为、使用客体、衍生数据等六个方面的管控成为企业主要需求,其中使用主体(28%)、衍生数据(28%)、使用时间和次数(20%)成为前三大考量,这体现出对流通方案中的用户身份和应用程序认证、对新产生的数据归属界定、数据使用权限判定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图1.3企业在数据流通过程中期望的管控手段 从关键技术需求上看,企业目前对数据资产控制相关技术、可信环境相关技术、可信传输相关技术、身份认证相关技术、数据资产管理相关技术、日志存证及清算审计相关技术、供需对接相关技术、数据增值服务相关技术等八类技术最为重视,其中数据资产控制相关技术(27.19%)、可信环境相关技术(23.16 图1.4企业在数据流通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需求 %)、可信传输相关技术(22.15%)最受重视,表明实现数据流通过程中的过程可控,建立安全可信的存储传输环境是当前关注焦点。 从数据流通过程中是否引进第三方服务上看,企业对第三方服务仍存在较大需求,靠企业自身实现数据流通尚不现实,目前工业互联网平台(33%)、企业数据中台(29%)、数据交易服务机构(17%)是前三大数据流通服务提供商,这表明当前数据流通方案需要紧密和平台能力相结合,发挥各类平台在数据资源汇聚上的优势,形成体系化的数据流通能力。 图1.5企业数据流通过程中的第三方服务使用情况 (二)发展工业数据可信流通能力是国家发展需要 当前,国家高度关注工业数据可信流通能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系统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数字经济。”《数据安全法》明确提出在保障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基础上,鼓励塑造数据自由流动的市场秩序。国务院先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明确将“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纳入“十四五”时期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中,探索建立数据要素流通规则。此外,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聚焦提升工业数据统筹汇聚能力,推动平台间数据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各地方紧跟推进,相继出台了相关地方性法规和管理办法,如《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上海市数据条例》等,促进产业数据共享流通。在多项政策和措施的引导下,工业数据共享流通的系统建设、技术研究、标准研制、应用推广、产业生态加速发展。 (三)发展工业数据可信流通能力是产业现实需求 通过面向工业数据提供方、使用方、服务方和监管方建立泛在连接,构建工业数据可信汇聚和应用网络,并基于统一规则实现对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保障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是激发实体经济潜能,培育实体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手段。我国是全球唯一具有工业领域全产业链的国家,预计到2025年,中国数据总量全球占比将接近30%,相比现在将提高超过20个百分点,其中工业、能源等价值互联网数据占比将达到80%。为推进工业数据共享流通的体系建设和产业应用建立了良好基础。 工业数据可信流通一方面催生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数据的互联互通,为实现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细分行业中的新应用模式构建丰富的数据资源基础,提升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融合赋能水平。欧盟预计通过数据空间等方式加强非个人数据流通,将在未来五年额外创造2700亿欧元、1.8%的GDP增长。另一方面助力新产业发展,实现实体经济扩容。工业数据可信流通体系通过各行业领域的数据、模型、算法的大范围交互,实现研发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推动数 字工厂、数字家庭、数字化医疗等新产品新产业发展。 6 (四)我国工业数据可信流通能力建设现状 产业上,多元化解决方案正在形成。一是传统互联网企业加强向产业领域适配。信息技术企业不断加强向制造、能源等重点行业领域的方案适配,并基于自身云和边缘能力,集成多种技术,形成产业数据共享流通方案。二是安全类企业基于自身技术优势开发可信流通方案。数据安全企业通过应用多方安全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围绕数据可信交易、协同利用等方向,以建立多方数据联合训练平台的方式,实现数据安全传输以及模型的联合开发。三是聚焦数据空间方案开发的专精企业开始涌现。广东、江苏等地的一批新兴科技企业积极跟踪数据空间发展态势,相关产品化工作基本完成。 应用上,多场景空间应用逐步完善。一方面,聚焦研发协同,提高研发制造效率和产品竞争力。东方电气、中国电信联合建立研发数据空间,实现敏感研发模型的异地传输、使用过程控制与使用方式监督,解决了专人现场监督难的问题,有效打消数据提供方顾虑。另一方面,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提升生产活动的快速响应能力和管控能力。南京理工大学联合多家电子信息企业,构建仓储物流数据空间,打通上下游供应链的零部件数据共享壁垒,实现产线零部件的实时跟踪和关键数据交互,有效加速了产品交付。 生态上,产学研用各界初步形成合力。一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的数据空间架构体系达成共识。中国信通院联合产学研用各界积极开展中国数据空间的创新架构设计,兼顾了数据流通过程中的安全可信和监管需求,为建设符合中国行业、产业需求的,完全自主可控的数据空间发挥重要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国内数据空间生态联盟初步成型。中国信通院、中国电信、华为、东方电气、北京大数据交易所、华控清交、北京交通大学等发起成立可信工业数据空间生态链,积极促进相关主体之间的交流和深度合作,持续推动方案开发和产业实践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