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内宏观:本周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发布的政策文件以及召开的重要会议,重点聚焦于2023年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重要货币市场基金监管暂行规定》等方面:1)第16届中澳部长级经济联委会5月12日在北京召开。2)5月13日,以“打造国企卓著品牌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为主题的“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国有企业品牌建设论坛”在上海举办。 98989 3)5月15日,央行发布《2023年第1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4)5月16日,由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重要货币市场基金监管暂行规定》。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5月16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 6)5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7)中国-中亚峰会5月18日至19日在西安举行。8)5月18日,“第31届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9)2023年5月18日下午,中国外汇市场指导委员会(CFXC)2023年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10)国务院总理李强5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海外宏观:本周海外宏观经济热点主要涵盖拜登政府债务上限谈判、《2023年中期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等内容。1)当地时间5月13日,美国总统拜登表示,与国会就提高美国政府债务上限的谈判正在推进中,不过还没有达到突破点。2)5月16日,联合国发布《2023年中期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3)七国集团(G7)峰会5月19日在日本广岛开幕,G7领导人当天发联合声明,同意扩大对俄罗斯的制裁,并承诺对乌克兰提供进一步支援。 产业政策:本周国内产业政策主要覆盖新能源车下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领域:1)5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2)5月17日,科技部等12部门发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加快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3)5月19日,发改委组织修订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和《有序用电管理办法》,形成《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电力负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未来一周前瞻:1)5月22日,中国5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公布。2)5月24日,英国4月CPI公布。3)5月25日,美国一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环比修正值公布。4)5月25日,美联储公布货币政策会议纪要。5)5月26日,美国4月个人消费支出及美国4月个人收入公布。6)5月底,2023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阳市举办。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海外央行超预期加息;疫情感染出现复阳现象。 1国内重要宏观经济政策及会议 本周(5月14日-5月20日)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发布的政策文件以及召开的重要会议,重点聚焦于2023年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重要货币市场基金监管暂行规定》等方面。 表1:2023年5月第3周国内重要宏观政策及会议梳理 重点关注: (1)第16届中澳部长级经济联委会5月12日在北京召开,双方一致同意重启自贸协定联委会、高级别贸易救济对话等经贸对话机制,加强绿色低碳、奥运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 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来访的澳大利亚贸易部长法瑞尔当天在北京共同主持召开第16届中澳部长级经济联委会,双方就落实两国领导人巴厘岛会晤重要共识、稳步发展双边经贸关系、妥善处理彼此经贸关切、拓展务实合作等多个议题进行坦诚、专业、全面的交流。 王文涛表示,中澳经济高度互补,经贸合作成果丰硕,联委会时隔6年再次启动具有标志性意义。双方应继续落实好两国领导人会晤重要共识,着眼于中澳经贸关系长远发展,求同存异,扩大共同利益,在平等互利基础上解决彼此关切,推动双方务实合作迈上新台阶。 中国愿与澳大利亚一道,共同拓展更多合作领域,希望澳大利亚提供良好营商环境,公平、公正对待中国企业和产品。 法瑞尔表示,澳中经贸关系强劲有力,两国自贸协定推动双边经贸合作持续增长,为澳大利亚经济繁荣和人民福祉作出积极贡献。双方近期在推进双边经贸关系、妥善处理彼此重点经贸关切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联委会重启发出了澳中关系向好的重要信号,也预示着双边经贸合作稳定发展,希望双方加强沟通,推动取得更多积极成果。澳大利亚愿继续与中国加强在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和区域平台中的合作。 双方一致同意,重启自贸协定联委会、高级别贸易救济对话等经贸对话机制,加强绿色低碳、奥运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推动省州经贸对接,并支持两国企业在数字贸易和电子商务领域开展合作。 (2)5月13日,以“打造国企卓著品牌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为主题的“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国有企业品牌建设论坛”在上海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在上海举办的2023年中国品牌日活动,并在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致辞。 习近平主席始终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和发展,强调要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做强做大民族品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李强总理在上海工作期间连续四年出席中国品牌日活动,要求大力开展品牌创建,促进标准提档、质量升级、品牌增效。丁薛祥副总理今天莅临活动现场,巡视中国品牌博览会,出席论坛并将致辞。这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品牌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关怀。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会同有关方面,全力推进品牌建设各项工作,牵头制定《关于新时代推动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实施《质量强国建设纲要》,高水平举办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和中国品牌博览会,发布中国品牌建设年度报告,多措并举引导各行业各领域深入开展品牌创建行动。通过不懈努力,品牌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成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动实践,中国桥、中国港、中国高铁、中国家电等“中国名片”享誉全球。 丁薛祥指出,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加强品牌建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中国着力加强品牌建设,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促进品牌培育、发展、壮大,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做强做大民族品牌,推动品牌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中国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商品和服务日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欢迎和喜爱。 丁薛祥强调,中国将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扎实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完善品牌培育发展机制,把品牌创建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提升农业品牌,壮大升级工业品牌,做强做精服务业品牌,推动形成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优质品牌。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在提升产品与服务品质上下功夫,推动企业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品牌建设,打造中国精品和“百年老店”。加强品牌保护,严厉打击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积极营造品牌发展的良好环境。 丁薛祥表示,推动品牌建设要各美其美,也要美美与共。他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共同呵护品牌成长,推动完善品牌相关的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和标准,加强商标品牌保护、纠纷处置跨国协作。二是加强品牌经验交流,携手推动品牌建设高质量发展。三是促进品牌全球共享,为各国人民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 (3)5月15日,央行发布《2023年第1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后文简称《报告》),并设有4个专栏:《合理把握利率水平》、《如何看待M2和存款增长》、《硅谷银行事件及其启示》、《我国通胀水平处于温和区间》。 本次报告总体延续了政治局会议和央行一季度例会的说法,但也有不少新变化,包括:删了“不搞大水漫灌”,删了“警惕未来通胀反弹压力”、且强调“没有出现通缩”,新增“海外金融稳定风险上升,防范境外风险向境内传导”,新增疫情“伤痕效应”尚未消退,利率水平适当向“稳健的直觉”靠拢,货币政策应避免大放大收,处置金融风险要迅速且强力等。继续提示:当前经济仍是弱复苏,本质是内生动力不强、需求不足、信心不足,货币宽松还是大方向,尤其是扩信贷为主的结构性宽松,降准降息也可期。 《报告》表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市场需求逐步恢复。”同时,《报告》中也提到“也要看到,国内经济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这些对经济的判断与4月28日政治局会议的表述基本一致。另外,《报告》中还特别指出疫情“伤痕效应”和收入预期不稳对消费的负面影响。 4月28日政治局会议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总量适度、节奏平稳”,“引导金融机构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和力度”。我们认为银行贷款在经历了一季度的爆发式增长之后,可能会在节奏上迎来调整,后三个季度的贷款投放或出现一定放缓。《报告》再次强调“落实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可能对应着4月以来的银行存款利率调整。 “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支持5大AMC并购受困房企存量地产项目,额度为800亿元,人民银行按实际投入资金的50%予以资金支持。“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支持郑州、天津、济南等8个城市收购存量住房,额度为1000亿元,人民银行按实际投入资金的100%予以资金支持。预计这两项再贷款将帮助房企消化在手库存项目,缓解流动性压力。《报告》对地产政策的表述变化不大,既强调“房住不炒”和“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也强调“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报告》的四个专栏分别对合理利率水平、如何看待M2增长、硅谷银行事件和我国通胀水平等话题进行了讨论。专栏一提到,我国实际利率总体保持在略低于潜在经济增速的水平上。利率过高不利于经济发展,利率长期过低则会带来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和资金空转等问题。近几年经济环境和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较大,因此在考虑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基础上,我国政策利率调整幅度一般会低于历史周期和其他经济体。专栏二表示,今年以来,我国M2和人民币存款延续较快增长态势,主要是因为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银行信贷投放加快、居民赎回理财和减少消费等因素。近期M2增速与通胀和经济增速间存在一定缺口,主要是政策效果显现、需求恢复存有时滞所致。专栏三总结了硅谷银行事件对我国的四个启示: 1)货币政策应避免大放大收,要兼顾短期和长期;2)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应该重视,中小金融机构的承压能力更弱、脆弱性更明显;3)处置金融风险要迅速且强力,这对稳定市场信心、处置金融风险至关重要;4)银行资产负债机构的稳定性应该关注,银行要用好压力测试等风险管理工具。专栏四认为我国通胀水平处于温和区间。专栏认为,今年以来物价涨幅阶段性回落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供给能力较强,国内生产持续加快恢复;二是需求恢复偏慢,疫情的“伤痕效应”尚未消退,居民超额储蓄向消费的转化受收入分配分化、收入预期不稳等制约;三是基数效应明显,去年同期国际油价较高。专栏认为当前我国物价仍在温和上涨,M2和社融增长相对较快,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不符合通缩的特征。 (4)5月16日,由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重要货币市场基金监管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将正式实施。货币基金因具有高安全性、高流动性、稳定收益性、“准储蓄”的特征,深受投资人青睐。但是,货币基金存在的潜在风险,比如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也不容忽视,特别是个别货币市场基金规模较大、投资者数量较多,且大多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若发生风险易对金融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暂行规定》对规模大2000亿元或者投资者数量大于5000万个等条件的货币市场基金,明确了特别监管要求,从经营理念、投资比例、交易行为、规模控制、风险准备金计提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审慎的要求。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近两年来,货币基金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3年3月,全市场货币基金规模已经突破10.95万亿元,接近11万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