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6月26日-6月30日)行情回顾 新材料指数上涨3.89%,表现强于创业板指。半导体材料涨3.23%,OLED材料涨4.02%,液晶显示涨3.24%,尾气治理涨4.12%,添加剂涨1.56%,碳纤维涨4.62%,膜材料涨5.51%。涨幅前五为瑞联新材、万顺新材、福斯特、松井股份、双星新材;跌幅前五为中石科技、神工股份、三环集团、上海新阳、水晶光电。 新材料周观察:低糖需求持续增加,高安全性甜味剂需求空间广阔 代糖,主要指的是能够替代糖的一类物质,能在赋予食物以甜味的同时,减少能量的摄入,正在助力“减糖”行动的进行。代糖一般指的是食品甜味剂,根据是否产生热量,可将甜味剂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其中营养性甜味剂会产生少量的热量,主要为甘露糖醇、赤藓糖醇、木糖醇等糖醇类甜味剂;非营养性甜味剂基本不会产生热量,这主要是由于其基本不会被人体吸收。非营养性甜味剂可分为天然和合成两类,其中天然甜味剂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包括甜菊糖苷、罗汉果苷等;合成甜味剂由人工合成,包括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甜味剂主要用于饮料领域,“低糖”需求推动下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据《中国甜味剂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2023-2029年)》、《健康中国饮料食品减糖行动白皮书 (2021)》数据,2021年51%的甜味剂应用于饮料领域,而随着消费者对于健康饮品需求的不断提升,饮料消费正由传统的含糖碳酸、茶、果汁饮料转向“0糖”饮料,预计2027年我国“0糖”饮料市场规模将达到276.6亿元,2021-2027E的年复合增速达9.67%。0糖饮料需求快速增长,有望拉动甜味剂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消费者对甜味剂的安全性持谨慎态度,高安全性甜味剂需求空间广阔。据界面新闻援引路透社2023年6月29日消息,阿斯巴甜将于2023年7月首次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而同日,据新京报报道国际饮料协会委员会(ICBA)认为IARC观点有误导消费者的可能。随着消费者更加重视甜味剂的安全性,安全性高的甜菊糖苷、赤藓糖醇等天然甜味剂以及三氯蔗糖、安赛蜜等合成甜味剂需求或将进一步增长,看好具有相关产品布局的企业。受益标的:金禾实业、莱茵生物。 重要公司公告及行业资讯 【黑猫股份】对外投资:公司拟建设“年产16万吨碳材/橡胶复合母胶项目”,分三期建设1×2万吨/年、3×2万吨/年、4×2万吨/年产能。本项目落地后有望带动橡胶轮胎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受益标的 我们看好在国家安全、自主可控战略大背景下,化工新材料国产替代的历史性机遇:【电子(半导体)新材料】昊华科技、鼎龙股份、国瓷材料、阿科力、洁美科技、长阳科技、瑞联新材、万润股份、东材科技、松井股份、彤程新材等;【新能源新材料】泰和新材、晨光新材、宏柏新材、振华股份、百合花、濮阳惠成黑猫股份、道恩股份、蓝晓科技、中欣氟材、普利特等;【其他】利安隆等。 风险提示:技术突破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等。 1、新材料周观察:“低糖”需求持续增加,高安全性甜味剂需 求空间广阔 1.1、甜味剂助力“减糖”行动,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我国为高糖摄入国家,糖尿病患病率较高。一方面,我国为高糖摄入国家。根据《健康中国饮料食品减糖行动白皮书(2021)》(下称白皮书2021)数据,2019年,我国糖消费量为1,580万吨,占全球糖消费量的比例提升至9.04%,位居全球第三。 而根据新华社报道,2019年7月17日,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表示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主要为蔗糖)摄入量约30g,均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另一方面,长期高糖饮食已成为肥胖、超重、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口腔疾病的诱因之一。以糖尿病为例,高糖摄入量的生活习惯也让我国成为了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根据白皮书2021、国际糖尿病联盟及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2019年,我国糖尿病确诊患者约1.16亿人,糖尿病患病率达8.2%,为全球糖尿病患者较多的国家;2022年,糖尿病总患病人数提升至1.30亿,糖尿病患病率提升至12.8%;预测2045年,中国糖尿病患病人群数量将达到1.74亿人。 图1:2019年,我国糖消费量占全球的比例达到9.04% 图2:预测2045年中国糖尿病患病数量将达到1.74亿人 甜味剂可替代糖进行使用,助力“减糖”行动。为避免人体长期过量摄入糖对身体健康造成多种不良影响,目前全球范围内已开展了“减糖”行动。而代糖,主要指的是能够替代糖的一类物质,能在赋予食物以甜味的同时,减少能量的摄入,正在助力“减糖”行动的进行。代糖一般指的是食品甜味剂,根据是否产生热量,可将甜味剂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其中: (1)营养性甜味剂,会产生少量的热量,这主要是由于其部分能被人体完全代谢分解成葡萄糖。糖醇类甜味剂是主要的营养性甜味剂,其来源于果蔬中的天然膳食纤维,属于天然甜味剂的一种,包括乳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赤藓糖醇、麦芽糖醇、木糖醇等,和蔗糖相比具有热量低的优势; (2)非营养性甜味剂,基本不会产生热量,这主要是由于其基本不会被人体吸收,也不会为人体提供热量,有热量极低和甜味较少的特征。非营养性甜味剂可分为天然和合成两类,其中天然甜味剂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包括甘草酸盐、甜菊糖苷、罗汉果苷、索马甜等;合成甜味剂由人工合成,目前经历了6代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纽甜等人工甜味剂。相比于天然甜味剂,人工甜味剂具有低热量或无热量、价格便宜等特点,且在代谢过程中不受胰岛素控制,不会引起肥胖、血压升高等症状,是食品工业生产中成本低的糖替代物质。 图3:甜味剂按是否产生热量可以分为营养性甜味剂、非营养性甜味剂 甜味剂主要用于饮料领域,“低糖”需求推动下未来发展空间广阔。下游需求方面,根据《中国甜味剂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2023-2029年)》数据,2021年,甜味剂下游主要应用于饮料领域,应用占比达51%,其他应用领域分别为餐厅调味品、个护产品、烘培食物、药品等,应用占比分别为15%、13%、11%、3%。 饮料领域“低糖”需求方面,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于健康饮品需求的不断提升,饮料消费正由传统的含糖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转向“0糖”饮料。根据中国食品报报道,“0糖”是指每100克或100毫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在“低糖”需求的推动下,0糖饮料需求快速增长有望拉动甜味剂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根据白皮书援引数据显示,“0糖”饮料市场占有率有望从2019年的2.85%升至2021年的4.07%。根据白皮书2021乐观预测,预计2027年我国“0糖”饮料市场规模将达到276.6亿元,2021-2027E的年复合增速达9.67%。0糖饮料需求快速增长,有望拉动甜味剂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图4:2021年,我国甜味剂主要用于饮料领域 图5:预计2027年我国0糖饮料市场规模达276.6亿元 1.2、消费者对甜味剂的安全性持谨慎态度,高安全性甜味剂需求空间广阔 消费者对甜味剂的安全性持谨慎态度,但相关研究结果尚未有统一定论。尽管甜味剂能够在给人以甜味,让消费者能在不摄入过多糖、热量的同时,去享受饮品、食品中的美味,但消费者对待食品中添加剂的安全性一向持严谨态度。虽然自从人工甜味剂开始大量使用以来,国内外科学家便从未停止过对于人工甜味剂安全性的研究,但目前的研究结果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以近期“阿斯巴甜可能为致癌物质”的事件为例: 一方面,根据界面新闻援引路透社2023年6月29日消息,作为合成甜味剂中的三代甜味剂——阿斯巴甜或将于2023年7月首次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而阿斯巴甜用于可口可乐无糖汽水、玛氏Extra口香糖和一些Snapple饮料等产品中。 另一方面,根据新京报2023年6月29日报道,针对IARC计划将甜味剂阿斯巴甜分类为“可能致癌物”一事,国际饮料协会委员会(ICBA)在官网发文,其执行主任凯特·洛特曼表示,公共卫生主管当局应警惕这一观点,因为它与数十年来高质量的科学证据相矛盾,参考低质量的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可能误导广大消费者,期待对阿斯巴甜更广泛、更全面的食品安全审查。 人们对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愈发重视,安全性较高的甜味剂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虽然目前合成甜味剂凭借着低成本、低热量的优势占据了我国甜味剂大部分市场规模,但随着人们对于健康、天然产品的需求愈来愈迫切,安全性较高的甜味剂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根据《食糖与代糖的博弈及发展趋势分析》(陆婉瑶等)数据,天然甜味剂方面,随着天然甜味剂的兴起,2011-2020年,合成甜味剂市占率从72.73%下降至52.38%,而天然甜味剂市占率从0提升至14.29%,其中2006年以来,甜菊糖苷、赤藓糖醇等天然甜味剂需求快速增长带动其新产品数增长;合成甜味剂方面,由于三氯蔗糖、安赛蜜等合成甜味剂安全性能较高,2006年以来,三氯蔗糖新产品数快速增长,而安赛蜜新产品数是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但阿斯巴甜由于其稳定性和安全性等问题,导致众多企业开始弃用阿斯巴甜,其新产品数逐步减少。因此,未来安全性较高的甜味剂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图6:2011-2020年,人工甜味剂市占率有所下滑 图7:2006-2020年,三氯蔗糖新产品数快速增长 高安全性的甜味剂出口呈增长趋势,看好具有相关产品布局的企业。根据立鼎产业研究网数据,目前我国为全球主要的人工合成甜味剂生产国及出口国,即出口数据可反映出何种类型甜味剂更受市场欢迎。根据Wind数据,2017年以来,天然甜味剂方面,木糖醇、甘露糖醇等天然甜味剂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合成甜味剂方面,三氯蔗糖这类安全性高的甜味剂出口量呈增长趋势,而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等传统甜味剂出口量没有出现明显增长趋势。总体上看,随着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愈发重视,安全性较高的甜味剂市场占有率或将进一步提升,看好具有相关产品布局的企业。受益标的:金禾实业、莱茵生物。 图8:2017年以来,天然甜味剂中木糖醇、甘露糖醇等出口量呈增长趋势 图9:2017年以来,合成甜味剂中三氯蔗糖出口量呈增长趋势 金禾实业:公司深耕合成甜味剂领域,产业链配套及规模优势突出。公司从基础化工业务起步,依托技术积累和产业链优势,逐步拓展至精细化工领域,形成“双主业”协同发展良好格局,目前已成为合成甜味剂安赛蜜、三氯蔗糖的主要生产商。 公司在合成甜味剂领域的优势在于:(1)具备产业链配套优势。根据公司公告,截至2022年底,公司已拥有年产8万吨的氯化亚枫产能,可供三氯蔗糖进行生产。同时公司拥有双乙烯酮、氨基磺酸等产能,可供安赛蜜进行生产;(2)规模优势。根据百川盈孚数据,截至2022年底,公司拥有三氯蔗糖、安赛蜜产能0.95、1.4万吨/年,国内产能占比分别为43%、76%,均位于国内产能首位。后续公司还将持续在甜味剂领域发力,一方面,公司将扩大甜味剂种类。根据公司公告,截至2022年底,公司成功开发了甜菊糖(Reb-M)产品,并完成了年产1,000吨阿洛酮糖中试项目建设并投产;另一方面,公司将加强产品原料配套。根据公司债券跟踪评级报告,公司拟在定远盐化工业园投资99亿元建设“生物-化学合成研发生产一体化循环利用项目”,其中包括进一步提升氯化亚砜对三氯蔗糖配套能力。公司依托基础化工业务,化工生产基础雄厚,且产业链配套优势、规模优势突出。未来待公司甜味剂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叠加甜味剂下游需求持续增长,公司甜味剂产销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莱茵生物:公司深耕天然甜味剂领域,甜味剂新建项目落地有望扩大产销规模。 公司是国内植物提取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三大核心植物提取产品天然甜味剂、茶叶提取物、工业大麻提取物产能及综合竞争力位居行业前列。根据公司公告,公司在天然甜味剂领域的主要产品为甜叶菊提取物及罗汉果提取物,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