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

2023-06-24卢之遥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市***
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

“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通过行业扫描了解中国本土社会组织在气候行动中的角色、价值和现状,探索行动有效路径;同时也将基于报告开展行业活动,以期望促进社会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报告发起方: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简称:SEE基金会)成立于2008年,由阿拉善SEE 生态协会发起成立,致力于资助和扶持中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的成长,打造企业家、环保公益组织、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化保护平台,共同推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报告执行方:明善道(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国内最早从事企业社会责任和公益咨询的专业机构之一,2008年于北京正式注 册成立,公司的战略定位是高效慈善公益的推动者,旨在帮助中国境内的优秀企业、个人和家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提升社会公益资源的绩效和影响力,催生更多建设性的变革。 本次报告由双方共同完成,版权归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所有,尚有不足之处欢迎指正!未经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出于商业用途引用本文内容。 寄语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环境挑战之一,全球约40%的居民生活在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过去三年,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形势,造成1.63亿人重新陷入贫困,并引发持续不断的生活成本危机,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在中国,“30·60”双碳目标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承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治理污染等一系列艰巨任务。实现碳中和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而不是一个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公益机构等正从减缓、适应等方向出发,开展多样化的气候行动,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和全球气候行动的推进。我们深知气候行动的急迫性和系统性,但也不得不承认目前气候行动进展缓慢。相比生态保护与修复、公众倡导等议题,环保公益领域对于气候行动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根据《2021年环境资助者(CEGA)网络报告》披露的数据,2021年CEGA成员向气候变化领域共提供3030万元资助,仅占资助总额的10%。 如何引入外部资源,让更多的企业、国际资助者投入到气候行动中是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在气候行动开展的必然趋势下,做什么、如何做也成为了吸引外部支持的关键。目前,很多本土的环保机构都在探索气候行动的工作,甚至许多跨领域的社会组织,如社区组织、农村发展组织等也在试图回应气候议题。这也不禁让我们思考,SEE基金会作为资助型基金会,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去支持行业探索?同时立足环保领域,如何联合更多行业的资源方共同开展行动?这是我们希望和专家、同行共同探索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SEE基金会发起这样一项研究,一方面希望深入了解社会组织在气候行动方面的已有探索与发展需求,另外一方面也希望根据需求明确未来的资助定位与方向。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次调查传递SEE基金会联合社会各方共同开展气候行动的决心。 SEE基金会过往在气候变化下开展了一些行动,但我们依然觉得能做的还有很多。目前,SEE基金会正在从战略层面入手,将气候变化的视角融入基金会战略,开展更多行动;同时也将联合政府部门、国内外企业、国际机构、国内基金会、环保公益机构等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气候行动在中国本土的实践。 我们相信,通过多元力量的努力,一定能够共创一个绿色低碳的未来。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 目录 contents 01执行摘要01 02 调研设计07 2.1.背景08 2.2.方法09 2.3.局限性12 03 社会组织气候行动议题综述13 3.1.气候变化挑战日趋严峻14 3.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社会组织参与17 3.3.中国气候行动概况19 04 中国气候行动中的社会组织——发展现状与挑战23 4.1.组织概况25 4.2.议题与工作手法27 4.3.能力现状与需求32 专题:国际组织的实践参考37 05 中国气候行动中的公益资助41 5.1.资助概况42 5.2.资助战略分析44 06 结论与建议47 6.1.社会组织在气候议题中的价值和可为空间48 6.2.支持方助力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的建议51 07附录55 01 执行摘要 调研目标 1 “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调研项目由SEE基金会发起,共设3个目标: 2 行业研究:对气候变化议题开展行业扫描,了解社会组织在议题中的角色、价值和现状,为促进该领域社会组织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参考; 3 资助战略分析:基于对现有国内外气候资助方的战略和实践分析,结合应对气候变化行业研究,对未来支持方向提出建议; 调研方法 行业研讨与赋能:基于议题扫描和社会组织调研,结合SEE基金会气候变化与商业可持续组现有及潜在伙伴需求,开展议题和工作方法的能力建设和交流,并为学习和工作网络打下基础。 本次调研结合了问卷调研和关键方访谈两种形式。 问卷调研 基于项目调研需求,调研执行方和发起方共同商议决定采用定向邀请的形式招纳社会组织参与调研,并拟定了包含279家开展过、正在开展,或有意向开展气候项目的各类型社会组织邀请名单。调研执行方于2022年8月到9月向邀请名单中的所有组织发出问卷,最终收到100份有效回复。 关键方访谈 本次调研共开展了28个关键方访谈。社会组织方面,共访谈16家本土社会组织,以及3家在华国际组织,了解他们在气候行动中的工作方向和手法,以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资助方面,共访谈2家国内基金会、5家国际资助方,1家企业资助方,以及1家气候变化议题平台网络的发起方,深入了解其气候资助的策略和项目,以及对气候变化议题在国际和中国发展的观察。 主要结论: 气候变化挑战日趋严峻,目前的气候变化减缓措施距1.5℃目标仍有差距,气候变化适应规模小、亟待加速,需要社会组织“自下而上”积极推动。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实现1.5℃目标需要全球在2050年代初期实现净零排放,这需要全部门迅速且深度的温室气体减排,包括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农业等。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影响广泛而普遍,各地区和部门采取的气候变化适应工作已取得了部分成效,但总体进展亟待加速。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以来,全球气候行动历经《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德班平台等进程,至2015年《巴黎协定》通过又宣告进入新阶段。2015年以来,各国气候行动呈现出决心不足的局面,社会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主体在推动“自下而上”气候行动中的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愈发成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中国气候行动任务艰巨:“双碳”目标为政府行动定下基调;企业碳披露和减排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公众支持“双碳”目标,但对气候变化、“双碳”一知半解;社会组织关注气候变化较早,但总体路径尚不明确。 作为全球最大的排放国,中国的气候行动任务尤其艰巨,目前全社会已广泛参与进来。政府方面,随着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等的提出,中国已在国家政策层面完成了气候行动的顶层设计,而如何推动政策细化、落地是接下来要面对的挑战。企业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做出了减排承诺,但在碳核算和披露、落实减排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并在实践中面临碳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具体操作指引等问题。社会方面,“双碳”目标提出后,中国公众普遍对于气候变化议题有所了解,但仍然存在对于气候变化“一知半解”,行动意愿不足等问题。中国社会组织虽然早在近二十年前就已开展气候工作,但整体上还未形成系统性参与气候行动的路径,广大社会组织亟待明确方向,加强自身能力,更好地发挥在气候治理体系中的应有作用。 目前已开展气候项目的中国社会组织定位多元,广泛分布于全国。 参与问卷调研的81家开展了气候变化项目的社会组织中,既有以气候变化应对为核心使命的机构,也有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NbS)、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议题切入的生态保护或污染防治类环保组织,还有从教育、传播、社区工作等视角出发助力气候行动的组织。他们分布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多以国内基金会资助和政府购买服务为首要收入来源,约一半2021年度收入在10万元-100万元(不含100万元),超过60%有1-5位专职人员。 社会组织正从“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等多个议题入手,推动中国气候行动。本次调研基于研究和政策文件识别出共计14个气候变化细分议题,而受访已开展气候项目的社会组织提供的109个气候变化代表性项目涵盖了其中12个。在109个代表性气候项目中,20个为“低碳生活方式促进”项目,18个为传播、教育等未聚焦具体细分议题的项目,体现了低碳生活方式倡导、气候传播与教育是受访社会组织中目前较主流的项目议题。 不同定位的受访组织主要基于原有业务参与气候议题,探索现有业务与应对气候变化的交集。以气候变化应对为核心使命的受访组织业务广泛涉及了14个细分议题中的11个,其中以“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循环经济推动”及“能源转型和节约”为主;受访生态保护类机构主要从“生态系统碳汇”、“低碳生活方式促进”、“海洋与海岸带”、“陆地生态系统”等议题参与气候行动;受访污染防治类机构的切入点主要包括“工业减排”、“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和“水安全”;受访自然教育机构等其他环保组织主流的切入点是“低碳生活方式促进”以及气候教育、传播等工作;社区类组织中,多数受访城市社区类组织将“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和“循环经济推动”列为其涉及的气候议题,而多数农村社区类组织关注“农业与粮食安全”。 生态系统碳汇、气候教育与传播是受访组织参与最早的气候议题,而能源、工业、交通领域的减缓项目在“双碳”后涌现。本次调研中最早的“生态系统碳汇”项目在2005年启动,最早的气候教育与传播项目在2003年启动,这2个气候议题是受访社会组织参与时间最长的。而在109个代表性项目中,超过60%是2020年我国“双碳”元年及之后发起的新项目,“能源转型和节约”、“工业减排”、“交通减排”等议题均以2020年后发起的新项目为主,“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和气候教育与传播项目在“双碳”后也有明显增长,但其他细分领域,包括适应的所有细分领域在2020年后没有出现代表性项目的明显增长。 在能力现状上,中国社会组织在气候议题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而言,从问卷调研和专家访谈来看,中国社会组织尚未形成系统性开展气候变化应对工作的框架,多数社会组织的气候工作还是围绕资助方的要求在项目层面开展活动,仍处于探索与学习的过程中。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受访社会组织能力相对薄弱的方面包括对于气候项目成效的衡量,相关方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对于气候政策及国内外最新议题动向的了解掌握。受访已开展气候项目的社会组织参与气候行动的重要挑战,表现为意识层面的气候议题相关的知识储备及技术水平不足,行动层面的缺乏实用的方法、工具、技术等,以及组织层面的筹资困难。 尚未开展气候项目的社会组织需要在梳理参与路径方面获得更多引导。本次调研中亦有19家尚未开展但有意开始气候项目的社会组织参与了问卷调查,这些机构中多数还未就如何开展气候工作有成熟的想法,他们进入气候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其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参与路径,且他们普遍认为其现有业务与气候变化应对相关,但无法清晰解释这一关联。这些均揭示了推动更多社会组织参与气候行动的主要挑战在于路径的梳理。 在中国气候行动公益资助的版图中,国内基金会、国际组织、企业等是重要的支持方。 从问卷调研来看,三者是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气候项目的主要资助方。资助规模上,受访社会组织提供的代表性气候项目中,76%在50万元以下;16个资金规模达1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中,“生态系统碳汇”项目占4个,整体上减缓方向尤其是生态系统碳汇项目的资金规模较大。 从资助战略来看,相对于社会组织的需求,支持方在气候变化方面的资助还不充足。 国内基金会的气候资助在“双碳”目标提出后迅猛增长,并集中于灾害应对和生态系统碳汇2个领域,对于社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