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mg.com/cn 净零准备度:城市表现 毕马威全球净零城市报告针对50个目标城市分别评估了毕马威识别出的48个向净零排放过渡的关键驱动因素指标。这些指标通过四个维度展现城市向净零排放过渡的进展,包括:脱碳状况、领域政策及准备度、公平性和城市推动措施。 这些指标适用于能源、交通与互联、建筑环境、工业、废物和环境卫生等五大领域,这些领域既具有较高的排放量,也对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环境生态系统的运作至关重要。 指标包含缓解类和适应类指标,以助通过较为平衡的气候行动来实现脱碳和净零排放。通常,适应类指标易被忽略,毕马威全球净零城市报告肯定了其对城市向净零排放过渡带来的空间效益。 这些城市层面的指标与2022年发布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共建可持续智慧城市(U4SCC)、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碳披露项目(CDP)、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UNHABITAT)全球城市监测框架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指标相一致。毕马威专家针对上述各领域提供了关于挑战、机遇和主要净零排放趋势的定性观点。 通过评估,毕马威深入了解了城市实现净零排放转型的关键见解,尤其是城市转型过程中可选用的潜在优势。报告的评估结果分为两个部分:不同领域的排名和城市净零排放概况。排名部分比较了不同城市在各领域实现净零排放的进展,将城市分为领先城市和追赶城市,以突出区域差异,这也为倡导实现公平转型创造条件。排名可以全面了解相关领域和城市的整体工作,有助识别关键的准备情况与实现净零排放的动力。 城市净零排放概况展现了各城市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独特情况,包括挑战、机遇以及对该城市及同类城市的真实评价。概况考虑了技术、融资、治理与公平性等驱动因素在城市行动中的应用,还包括城市在某领域主导或倡导的相关项目、倡议或政策。 随着全球各地城市继续在上述领域推进气候行动规划,城市概况和排名可能会变化。毕马威将定期更新报告并持续分享重要见解。 本报告主要面向城市领导人、市长与政府官员。其他目标对象包括联邦、国家、州省政府部门,以及多边组织、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和公私领域,特别是有兴趣或责任推动城市层面净零计划的人士。 本文使用了以下缩写: CO2(二氧化碳); GDP ( 国内生产总值 ) ; GHG ( 温室气体);GW(吉瓦);MtCO2e(用于测量温室气体排放的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MW(兆瓦)(截至2022年11月的当地货币美元等值计价)。 毕马威全球净零城市报告导读 新冠疫情凸显了城市层面的不公平现象。城市应抓住经济复苏的契机,推进气候行动、可持续发展以及以公平为核心的政策与措施。 实现跨行业的净零排放至关重要。公平转换不仅涉及能源转型,还需要确保城市提供必要的社会安全和繁荣经济,以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协同的气候行动达成净零目标。 城市占全球人口超过50%、GDP的80%和年碳排放量的70%以上。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的70%将居住在城市,这可能会给能源基础设施带来压力和需求。气候变化危机超过城市边界和国界,需要全球集体力量应对。 在实现低碳和零排放的同时促进繁荣与公平,城市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应利用技术、预算、绿色政策、资本计划、合作伙伴关系和新治理模式推动减排。全球700多个城市承诺到2030年将排放量减少50%,到2050年实现零排放。这一承诺伴随强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快了巴黎气候目标的进程,将全球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1.5°C之内。 各城市需要了解当前和未来的排放源,采取必要行动和努力降低碳排放强度。城市碳核算缺乏标准化,城市碳排放量的测算方式缺乏一致性,对脱碳产生不利影响。应致力于通过数据集成和互通加强城市脱碳措施,推动零排放。毕马威与全球各城市和地方政府组织合作评估各城市实现零排放的准备情况和进展,分享相关机遇和挑战的见解。评估结果显示,气候行动的平衡对确保通过缓解和适应措施实现公平和包容性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城市无法仅通过聚焦行政区域内的减排实现零排放。必须对关键跨境供应链实施脱碳,并利用城市和区域绿化从大气中吸收碳排放。 本报告考虑了各城市用于实现零排放的基础设施、行动以及缓解和适应措施顺序之间的复杂影响,还考虑了能源、交通、建筑、工业、废物和环境卫生以及绿色基础设施等六大互相关联系统所需的必要转换。综上,实现城市和地区的零排放需要在多个层面采取协同行动。城市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常常低估自己的潜力。通过技术创新、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城市可以在实现自身转型的同时带动跨境地区共同向低碳未来转变。 Empowering Cities for a Net zero Future Unlocking resilient, smart, sustainable urban energy systems.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21) https://iea.blob.core.windows.net/assets Building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Blog. World Bank October 6th 2022 https://www.worldbank.org/en/topic/urbandevelopment/overview 城市净零排放进程一览 城市净零排放进程一览 北京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实现城市净零排放方面的行动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两城市政府都提出了明确的净零排放目标和行动计划。北京提出到2030年碳达峰 、 2050 年实现 “ 碳中和”,中国香港提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两市已出台详细路线图规划各部门和行业的减排路径。 第二,两城市在优化能源结构和发展清洁能源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北京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中国香港也计划进一步发展可再生能源。 两市已经开始淘汰高污染燃料,如北京淘汰煤炭,中国香港淘汰重油。 第三,两城市在电动化交通和改善公共交通方面处于领先水平。北京建设庞大的轨道交通网络和充电桩基础设施,中国香港90%的日常出行依靠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 两市均已宣布计划全面采用新能源汽车。 第四,两城市高效节能的建筑物占比较高。北京和中国香港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和政策导向,促进更多高效节能建筑的兴建。 第五,两城市还采取了工业节能和环保措施。北京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淘汰高污染企业,中国香港实施生产者责任拓展制度,减少工业废弃物排放。 净零排放与城市繁荣:缩小投资与解决方案之间的差距 城市正成为推动气候行动的核心力量。向净零排放过渡有助于城市从市场上获得能够加速落实气候行动的投资和解决方案。适当、灵活、创新的城市政策和措施有助于缩小上述差距,并加速吸引可用资金。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出,到2035年每年大约需要2.4万亿美元实现《巴黎协定》目标。 但是,城市现阶段缺乏实现减排的融资工具。 城市气候融资领导联盟指出,迄今为止城市获得的气候融资估计达3840亿美元,未满足需求。尽管私人融资最近有意与城市合作,但只占总投资的一小部分。 限制性法规、监管障碍和可投资盈利项目数量少也是问题。气候融资生态系统需要转变,为资金快速直接流入城市创造途径。 城市领导者及其部门应利用新方法和工具管理和应对气候风险,使城市财政与零排放目标挂钩。政策应有利于吸引资本投入高排放领域。 城市应建立一系列具有盈利潜力的稳定项目吸引资金。还可以通过政策、市场、公民互动和参与提高信誉,发展混合融资,建立新的零排放行动融资机制,实现多元化气候融资方案。 研究表明,城市是创新的温床,创新可以通过新的参与方式、商业模式和法规帮助转型,吸引投资和市场解决方案,加速实现零排放。然而,气候投资风险因城市而异,与政治、货币、信贷和市场等因素相关。 新兴市场城市中心正在迅速演变,给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压力,但与发达市场城市相比,它们获得的气候投资少很多。从零排放角度加强气候行动可以带来许多潜在利益,包括提高城市对气候投资的吸引力。目前,投资者正在快速改变投资策略和顺序,实现ESG目标和绿色投资组合。他们的合作伙伴(如各城市)也应采取同样态度。 城市零排放脱碳概况和领域记分卡展示各城市在不同领域的零排放进程。这有助于城市采取综合系统思维制定投资促进政策,降低未来项目风险。 Biennial Assessment and Overview of Climate Finance Flows. UNFCCC https://unfccc.int/topics/climate-finance/resources/biennial-assessment-and-overview-of-climate-finance-flows 关键洞察与见解 毕马威洞察 迅速行动:实施净零计划 大多数城市制定了宏伟的气候应急和零排放气候行动计划,这表明实施《巴黎协定》迫在眉睫。然而,城市主导的行动可能受金融、政策和监管方面的影响。 城市在竞争优先权方面面临挑战,若要在实现零排放指标和目标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必须与主要利益相关方合作,建立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激励措施。 城市应建立稳健灵活的气候治理框架,确保大力促进零排放。同时采取创新管理框架,帮助管理运营、融资、采购以及供应链和利益相关方。 城市还可以对公民行为变化进行教育、引导和鼓励,特别是在消费选择、废物管理与回收和出行选择方面。 公民参与可以使人产生主人翁意识,通过人人参与推动气候行动。 赶上可持续金融市场发展步伐 全球向零排放过渡所需资金不仅来自城市和国家政府。实现零排放和气候行动计划所需转变很可能需要私人资本来实施气候解决方案,促进大规模切实可行的经济转型。 城市,特别是经验不足的城市,应建立具有盈利潜力的低风险投资项目,以吸引私人投资者。混合融资利用公共资金改善风险回报,鼓励私人资金投资绿色气候项目,是现有机制,应加以利用。缓解措施应辅之以适应措施,加速零排放进程。因此,适应性融资对城市实现零排放指标和目标至关重要。 要获得气候融资,应将具有盈利潜力的项目、高质量数据和政治意愿结合起来,为各类投资者创造有利环境。城市应努力确保将气候变化纳入战略、空间、预算和资本投资规划。 目前,可持续金融市场持续发展,气候金融科技也在其中。这些新兴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将金融、气候和技术结合起来,有效促进脱碳。城市应跟上可持续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步伐,吸引资本加速零排放气候行动。 在向零排放过渡的过程中,市场也应准备与城市合作。 实施公平的城市气候行动 本质上,城市是不同人群的聚居地。城市存在明显的贫富差距。新冠疫情严重影响城市生活,不仅暴露了某些群体面临的系统性不公正,反映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还进一步恶化了这些问题。大多数城市已经更新或融合其气候行动计划,以多种方式促进公平。 城市不仅应确保气候公平得到认可,而且应通过程序鼓励弱势群体参与,确保气候行动成果得到有效再分配。与发达城市相比,发展中城市的碳足迹通常较小。尽管如此,他们仍面临严酷的气候影响和资源紧张,难以充分应对公平问题。 气候行动计划不仅在表述上应体现公平,还应制定实质政策确保结果公平。政策制定和实施应以解决结构性问题为核心。 获取正确的数据并跟踪城市气候行动 城市直接感受气候变化影响,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与适应气候危害。在城市层面跟踪气候行动不易,发展中城市尤其如此。 城市需要工具设置目标、实施计划和跟踪进展。普通数据、管理数据和资金至关重要。 数据只是一部分。城市应评估、监测和衡量其减缓和适应措施效果。由于缺少必要的减缓和适应措施监测工具,有时难以跟踪和监控气候行动结果和影响。这会给城市判断其计划成功与否和面临的挑战带来困难,也难以获取气候融资和公众支持。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实现城市零排放目标至关重要。城市应使用大数据创建数字孪生以洞察信息(城市环境的虚拟再现),帮助实现零排放目标。人工智能可帮助处理城市产生的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