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业痛点:1)功能不稳定,国内B端/C端除了用于展览、研发的场景,尚无明确的场景为现在做出的机器人买单;2)成本较高,目前国内单台人形机器人生产成本在70-100万元。研究员总结:【此前在做这块业务的如海外波士顿动力、ASIMO、国内优必选、小米等商业模式都还没跑通,没有找到切实落地的场景】。 2、【专家认为特斯拉商业模式可跑通,且其他家无法复制这套商业模式】。特斯拉优势在于:1)有自己的应用场景(自己的工厂),可用于训练算法、模型;2)车端算法、芯片和迁移;3)有强大的供应链和量产能力,研究员调研明显感受到的是,目前国内机器人研发/初创公司去找零部件供应链,鲜少能找到较大的公司做配套研发、开发产品,用的多是小公司的产品/进口产品,而特斯拉完全不一样的境遇。 3、机器人关节构成:专家所在公司机器人有43个关节,单条腿部有6-7个关节,一个手臂6个关节,手掌有6个关节,每个关节独立驱动,有电机、力矩传感器。 4、本体制造成本构成:绝大部分在身体的骨架,占比有2/3,但这块成本随着大规模量产(几万台)可快速下降,其他电机3500元/个,谐波减速器1500元/个,合计在5000元*40+个关节,则合计成本在20万元,控制系统、电子元器件这些大概占10%(7-10万元),大规模量产下成本至少可下降至40万元。 5、供应商:电机用的国内YJ,谐波减速器用的哈默纳科,力矩传感器普通的用的国内的,高端的用的德国的。 6、电池:目前多在2-3度电,一直行走续航只能一个多小时,的确有续航痛点。 7、人形机器人本体制造商考验的能力:专家认为是在1)整机集成能力;2)运动控制算法软件开发能力(专家所在公司搞了十几年);3)AI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