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信证券]:三十载深耕绿色建筑,全链条技术服务布局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公司研究/报告详情/

三十载深耕绿色建筑,全链条技术服务布局

2023-06-07任鹤国信证券笑***
三十载深耕绿色建筑,全链条技术服务布局

背靠国资委,主营绿色建筑行业相关检测、规划、设计全过程业务。公司成立于1992年,前身为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所,属深圳市规划局事业单位。 深耕绿色建筑30年,主营“规划设计等技术服务”和“检测检验等公信服务”两大板块,以深圳、雄安为双总部,深度参与“绿色雄安”战略,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和川渝城市群。 “双碳”背景下,绿建行业迎来新机遇。横向对比各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纵向对比我国新旧三版评价标准,发现当前绿色建筑要求严格,专业性强,行业中兼具经验和技术的企业将更具竞争力。经测算,“十四五”期间绿色建筑措施规模17624亿元,既有建筑改造规模2150亿元、绿建检测规模385.2亿元,绿建预评估规模7.4亿元,合计约2万亿元。 绿建全链条业务布局,主营公信服务和规划设计。1)公信服务:以检测、检验、认证为基础的一体化服务,2022年实现营收1.96亿元,同比下降5.3%,占总营收41.3%,毛利率43.4%;2)城市规划:业务发展业内领先,业绩稳固,2022年实现营收1.08亿元,同比增长4.5%,占总营收22.8%,毛利率42.3%;3)建筑设计:聚焦绿色建筑,2022年实现营收1.09亿元,同比增长27.3%,占总营收23%,毛利率33.4%。 打造绿色科技品牌,发挥深圳、雄安双总部区位优势。1)打造绿色科技品牌:致力于绿色低碳理念普及,规模化绿色建筑实践,主编、参编多项标准,依托未来大厦“光储直柔”成果,着力探索“虚拟电厂”在建筑领域的应用;2)深圳、雄安双总部区位优势:2022年《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建筑条例》正式实施,区域市场空间打开,公司紧抓机遇,已为近1300万平方米的项目提供绿建等级评估服务。此外,公司深度开发雄安市场,2022年3月,公司践行“城市客户模式”的标志性成果——雄安商务服务中心,作为新区首个获批的永久性园区类建筑正式投入使用。 估值与投资建议:公司深耕绿色建筑行业,技术引领示范效应强,主业公信服务、规划设计业绩稳健,“光储直柔”、虚拟电厂等新技术可期,雄安市场大有可为 。我们预测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0.78/1.01/1.32亿元,每股收益0.53/0.69/0.9元,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28.3/21.7/16.7X,公司合理估值为16.7-19.5元,较当前股价有11.3%-30%溢价,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施行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公司新签、履约、结算进度不达预期;研发投入难以转化为技术成果等。 盈利预测和财务指标 概况:背靠深圳国资委,绿建行业先行者 公司成立30年,背靠深圳市国资委 公司成立于1992年,前身为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所,背靠深圳国资委。建科院全名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属深圳市规划局下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下属事业单位,2006年改制为企业并划转给深投控,2007年设立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变更设立股份公司,并于2017年7月19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深圳资本运营集团,持股约占总股本43%,深圳市国资委持有资本运营集团100%的股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表1:建科院历史沿革 图1:建科院股权结构 专注绿建行业,聚焦规划设计及公信服务 建科院为国内领先的绿色建筑技术服务商,业绩稳健。公司成立之初即在我国开展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实践,主营业务集中在“城市绿色发展”和“绿色人居公信”全过程技术服务两大板块。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4.7亿元,同比下降5.7%,实现归母净利润0.73亿元,同比增长64.3%,毛利率37.3%,同比减少2.1pct,近五年平均毛利率为36.8%,加权净资产收益率为13.0%,同比提升4.4pct。 图2:建科院历年营业收入及增速 图3:建科院历年归母净利润及增速 图4:建科院历年销售毛利率 图5:建科院历年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公司近年来业务聚焦“城市绿色发展”和“绿色人居公信”两板块。业务范围涵盖公信服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筑咨询、EPC及项目全过程管理全链条: 板块一:城市绿色发展,即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服务。公司基于绿色建筑技术优势,以城市为整体开展建筑规划设计业务,以及EPC、项目全过程管理等服务。 2022年该板块业务合计营收占比达54.4%,其中规划业务营收占22.8%、毛利率42.3%,设计业务营收占23%、毛利率33.4%。 板块二:绿色人居公信,即认证咨询、检测检验等公信服务。集设计优化、质检认证、综合服务于一体,对低碳绿色的效果进行优化验证的服务。2022年,公司公信服务营收占比最高,达41.4%,毛利率43.4%。 图6:建科院历年分业务营收及同比增速(单位:亿元) 图7:建科院2022年营收结构 图8:建科院各业务毛利率(单位:%) “双碳”背景下,绿建行业迎来新机遇 基础概念:有效减少碳排,节能环保的高质量建筑 绿色建筑注重节能环保,强调建筑体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建筑是当前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建筑领域的具体体现,但由于各国在地域、观念和技术等方面的差异,目前在国际上尚无一致定义。共同点在于强调因地制宜地采用节能技术,对建筑的风、光、热、声环境充分利用。 根据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图9:国内外绿色建筑案例 绿色建筑产业链涉及建筑科技服务、建筑制造和配套服务业。具体可按照上中下游分类:1)上游为相关服务业:包括规划设计、勘察检测、认证服务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新材料的研究开发。2)中游为建造相关产业:包括工业化建造,绿色建材(包括建筑材料回收再利用)和设备制造以及绿色施工等。3)下游为配套服务业:包括绿色建筑本身的节能、节水、节材和室内环境管理,以及以绿色建筑为载体和主体开展的绿色相关综合服务业务。 图10:绿色建筑产业链 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以“四节”为目的,辅以建筑全过程智能化及运营管理。一般应考虑以下关键问题:能源、排放物、水的使用、土地的使用、对地区生态的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建筑功能性及美学意义等。 例如,在节能方面,通过对围护结构和设备系统合理化设计,充分考虑通风、日照和采光,提高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并且根据当地气候资源,合理选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建筑全过程能耗和碳排放双高,占全国总量比例高达50%左右。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定义,建筑全过程分为建材生产阶段、建筑施工阶段、建筑运行阶段、建筑拆除及废弃物处理阶段共四个阶段。建筑碳排和能耗主要发生在“建材生产及建筑施工”和“建筑运行”阶段,据协会测算: 2020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50.8亿吨 CO2 ,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0.9%。其中,“建材生产及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29.2亿吨 CO2 ,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29.2%;“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21.6亿吨 CO2 ,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21.7%。 2020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22.7亿tce,占全国能耗的比重为45.5%。 其中,“建材生产及建筑施工”阶段能耗12亿tce,占全国能耗的比重为24.2%; “建筑运行”阶段能耗10.6亿tce,占全国能耗的比重为21.3%。 图11:2010-2020全国建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总量 图12:2020年建筑全过程各阶段碳排放占比 图13:2010-2020全国建筑全寿命周期能耗总量 图14:2020年建筑全过程各阶段能耗占比 表2:我国全球气候变化相关重大事件 发展历程:我国绿建行业逐步成熟,政策指引陆续加强 绿色建筑发展历程可大致划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从全球来看,绿色建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90年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而中国绿色建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以来开始高速发展,中国的绿色建筑各个发展阶段都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但通过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标准和应用案例,我国绿色建筑发展速度很快。 图15:全球及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历程 从全球看,绿色建筑理念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后逐渐成型: 绿色建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出版,人们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可持续发展理念里程碑。 20世纪70、80年代,地球环境备受关注,生态建筑开启初步实践。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提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1984年,联合国发布报告《我们的未来》指出地球资源的紧缺性和当下发展模式必须为当代及下代人改变。 20世纪90年代开启绿色建筑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世界首个科学的绿色建筑设计和评价体系——英国BREEAM发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绿色建筑”概念;1996年,美国LEED公告执行。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于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大致可以分为孕育、理论引入、实践应用、快速发展四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绿色建筑孕育阶段。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开始复苏。住房紧缺问题爆发,全国开启建筑热潮,追求效率的同时,由于建筑水平不高,建筑质量也不高,基本没有考虑保温隔热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各地尝试改善建筑性能,例如北方地区大规模建造的生土建筑。 图16:河南三门峡地坑院 图17:甘肃庆阳地区土坯箍窑 20世纪90年代,引入国外建筑理论和绿色建筑基础研究。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通过,建筑能耗、占用土地、资源消耗及建筑室内外环境成为焦点,建筑可持续发展成为政府和行业共识。通过政府资助和国家合作的研究项目,国外绿色建筑技术和研究成果引入中国,逐渐形成中国绿色建筑理论雏形。 2000-2010年,绿色建筑开始广泛实践,中国绿色建筑技术逐步成熟。 (1)实践方面,2002年,清华大学超低能耗实验楼开始建设,集成了当时能采用的大多数建筑节能技术;2003年,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生态办公楼开始建造,综合耗能仅是同类建筑的25%,可再生能源占建筑用能的20%,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60%;2005年,深圳招商地产的泰格公寓获得LEED银级认证,成为中国首个商业项目的绿色建筑;2005年投入使用的科技部21世纪议程研究中心办公楼,是中国第一个LEED金奖认证项目;2008年和2009年建成的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项目有招商三洋厂房改造工程、深圳万科中心和深圳建科大楼,在国内绿色建筑行业有一定的影响。 (2)技术方面,2001年《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出版,2004年《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和2005年《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出版。在以上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基础上,2006年,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国家标准的形式发布,标志着中国终于建立了官方的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 2010年以来,中国建筑业转型升级,从建筑大国迈向建筑强国,绿色建筑趋向成熟。2011年起,国内出现生态城市热潮,带动了绿色建筑从单个建筑向城区的发展。2011年当年获得中国绿色建筑认证的项目达到160多个。目前,全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已经从2012年的400万平方米增长到2021年的20多亿平方米,2021年城镇当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了84%,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累计超过了2.5万个。截至2022年上半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已经超过了90%。 图18:历年新增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单位:个) 1)政策脉络 从我国绿色建筑相关政策发展上看,大致经历了“建筑节能”“节能省地”“四节一环保”“五感六性”几个阶段,涵盖新建建筑节能、既有节能改造、能源及供给系统等多方面。绿色发展的大规模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撑。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建筑节能工作,90年代出台了节能相关的政策法规,21世纪陆续颁布了很多关于节能减排和绿色建筑的政策。 表3:中国建筑节能与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