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肉牛养殖行业商业模式 传统农区的肉牛养殖模式。传统农区的肉牛养殖主要依靠农民的役用牛和奶牛养殖中的淘汰牛,其特点是秸秆资源比较丰富,以秸秆作为饲料使养殖成本相对较低,然而传统农区的肉牛养殖规模一般较小,养殖技术水平不高,肉牛生长速度较慢,以上养殖模式使得肉牛的出栏率、屠宰率和牛肉品质等各项性状指标和经济指标都比较低,牛肉产品的质量不高、数量不足,此种养殖模式已经远远不能达到人们快速增长的需求。可以预见,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淘汰牛和役用牛的养殖必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牧区的肉牛养殖模式。牧区肉牛的养殖一般会采用放牧养殖,牛肉类产品的肉质相对较好,牧区的肉牛养殖往往利用牧区丰富的天然牧草资源,同时肉牛排出的代谢物又可以作为牧草生长的有机肥料,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比较有序的循环生态链。但是,近些年的超载放牧和掠夺式生产又伴生出现草场退化和环境恶化等问题,因此牧区的传统饲养模式要想满足人们对于牛肉类产品的需求难度也是比较大,新型的饲养模式的引入十分必要。 新兴的专业化、集约化养殖模式。经过多年长期的肉牛养殖模式的实践探,我国正在形成专门的肉牛养殖行业,而专业化和集约化的肉牛养殖模式的牛肉产出率较高,肉牛出栏的速度较快,牛肉类产品的品质也比较好。通过将我国地方肉牛品种与国外品质较高的夏洛莱、西门塔尔、利木赞、海福特等专用肉牛品种进行杂交改良等方式培育成更加适合中国养殖环境的品种(如云南的“云岭牛”等),这不仅提升了我国肉牛的生产性能,也有利于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发展,依托“公司+农户”等养殖经营模式,通过“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加工+连锁化经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牛肉类产品的需求。 国内肉牛养殖、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出现一批行业领先的企业,如重庆恒都、华凌农牧、龙江元盛和牛等。这些企业均具有从肉牛养殖到肉类加工的完整产业链,行业内领先企业为了攫取下游终端消费的高附加值,通过自行培育、并购、合作等多种方式建立自身的终端品牌、渠道而触达终端消费者,从而实现向产业下游的延伸。 3、肉牛养殖行业产业链 肉牛养殖产业链环节多、链条长、涉及行业多,上游是遗传育种、饲草料及添加剂、动保防疫,中游是养殖,通常分为母牛养殖(繁育)和公牛养殖(育肥),下游是屠宰、加工、流通和销售。在整个产业链中,上游和下游的产出都是标准化产品,行业成熟、格局稳定。国内肉牛养殖行业同奶牛、猪、鸡其它养殖行业相比还是处于比较原始、分散、薄弱的状态。 肉牛养殖行业产业链 由于肉牛育肥特别是高档肉牛的养殖除需要秸秆等粗饲料外,还需要大量以粮食为主的精饲料,因此主要的粮食产品玉米、大麦、麸皮等的价格对肉牛育肥成本特别是高档肉牛的饲养成本影响较大。近些年来,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价格不断攀升。玉米等粮食价格的上涨,导致肉牛饲养成本上升,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肉牛养殖的效益,特别是对广大的中小肉牛散养农户的影响最大。而大型的肉牛育肥企业或高档肉牛生产企业具有较强的成本转嫁能力,粮食价格的上涨对其影响相对较弱。 就产品销售渠道而言,鲜、冻牛肉产品及牛肉深加工产品主要通过农贸批发市场、连锁商超、酒店等渠道最终销售给广大消费者。农贸市场主要销售低档牛肉,大多来源于小型屠宰厂、个体屠宰商贩等;连锁商超、餐饮酒店主要销售中、高档牛肉,其来源于正规的屠宰加工企业。近年来,我国餐饮消费持续快速增长,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极大的带动了中、高档牛肉的消费需求。 4、中国肉牛养殖行业发展历程 养牛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早在我国的秦汉时期,牛的产地已经分布于全国各地。 养牛业分为官方牧养与民间牧养两种,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牧养、管理、保护、兽医技术已有相当长时期的经验积累,而且已经出现商品化趋势。80年代之前,牛作为耕作工具受到保护,政府禁止宰杀青壮年牛。 商业化发展初期(1979年~1990年)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普及,人们开始逐渐将传统役用牛转为肉牛养殖,并逐渐引进优良牛品种对本地牛进行改良。1979年国家开始投资建设肉牛生产基地。为了加速牛改良工作的进展,农业部在全国建立了144个养牛基地县,逐渐形成了以饲养役用牛(农民耕地)为主,肉用牛为辅的生产格局,如河北省廊坊地区的北三县(大厂、香河,三河)逐渐形成规模化生产。 快速发展期(1991年~2006年)国家为了扶持肉牛业的发展,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农村发展“秸秆畜牧业”,肉牛的饲养逐渐从草原生产力不断下降的地区转向秸秆资源丰富的中部平原和东北地区。进入21世纪,国内西南和西北地区的肉牛养殖开始逐渐发展。1991年起,肉牛养殖业开始快速增长,出现了千头以上的肉牛育肥场,比较完整的肉牛生产环节渐渐形成。至2006年全国肉牛出栏量达4226.82万头。其中,肉牛产量增加主要得益于品种改良工作取得成效;如对草原红牛、新疆褐牛,西杂黄牛等的改良是我国现代肉牛业的品种基础。 调整发展期(2007年至今)自2007年至今,农业部、财政部对肉牛规模化养殖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受到中国肉牛养殖成本上升等影响,散户加快退出市场,中国的肉牛存栏量于2010~2018年处于低谷期。2017年以来我国牛肉消费量爆发式增长,各路资本大批量集中涌入肉牛养殖业,肉牛养殖商业化生产步伐加速,规模养殖企业不断涌现,规模化生产比重快速提升,使得后期国内肉牛养殖量呈现恢复性增长。2022年末全国牛存栏达到10216万头。 中国肉牛养殖行业发展历程 5、肉牛养殖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系 肉牛养殖行业为充分竞争的行业,宏观管理部门包括国家农业农村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农业农村部统筹研究和组织实施“三农”工作战略、规划和政策,监督管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垦、农业机械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农业投资管理等。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设立于2018年3月,整合了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的职责,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等进行监督管理。 中国畜牧业协会、中国肉类协会为肉牛养殖行业的自律性组织。中国畜牧业协会下设的牛业分会主要业务范围包括为政府制定行业政策、法规、规划等提供咨询和建议;参与指导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组织和协助组织各地方良种牛登记、保种、后裔鉴定、杂交改良工作,规范良种牛冻精和胚胎生产程序、质量监督等。中国肉类协会的业务范围包括加强行业自律管理;接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编制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健全和完善肉类禽蛋食品质量安全的持续保障体系,配合有关部门打击假冒伪劣,规范市场行为,提高产品质量,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肉类食品不断增长的需求等。 (2)行业主要法规政策 肉牛养殖行业为关系国民生活的基础产业。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连续颁布了多项法律文件,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法律体系,推动我国肉牛养殖行业规范化发展。 肉牛养殖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国家一直非常重视肉牛养殖行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多项发展规划或产业政策支持肉牛养殖行业。国家对肉牛养殖行业的政策指导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支持肉牛育种产业发展,建设一批高水平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保护本土种质资源,提升优质种源的供给能力;二是推进肉牛养殖行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发展,提高牛肉自给能力;三是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发展兽医社会化服务;四是加强对中小养殖户的指导帮扶,支持小规模养殖户开展合作与联合,统防统治、统销统购,降低养殖经营成本;五是实施养殖减抗行动,使我国畜禽产品的兽药残留合格率在98%以上,有效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问题;六是推动肉牛养殖环保化,提高粪污综合利用率。 肉牛养殖行业主要政策 6、肉牛养殖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最近10多年以来我国牛存栏量及出栏量基本保持在1亿一头以下。2016年是我国牛存栏数最低的一年,2016年牛存栏量为8834万头,牛出栏量为4265万头。最近6年,我国牛存栏数和出栏数保持增长态势,2022年我国牛存栏量约为10216万头,牛出栏量约为4840万头。 2009-2022年我国牛存栏量及出栏量统计图 由于在非牧区的中部平原等地区饲养肉牛,国内肉牛饲养还是以散养模式为主,而草原型现代牧业和大规模工厂畜牧却发展不足。分散养殖的格局使得养殖户对养殖投入不足,且缺乏持续性,从而导致养殖技术相对落后,单头出肉量远不足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肉牛养殖业发达国家一半,进而导致国内牛肉供应增长缓慢。2011-2022年,国内牛肉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1.49%;2022年国内牛肉产量为718万吨,但进口量为267万吨,国内牛肉进口依存度达到27.25%。 2011-2022年我国牛肉产量走势 本文内容摘自智研咨询发布的《2023-2029年中国肉牛养殖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 二、肉牛养殖行业促进与阻碍因素分析 1、肉牛养殖行业促进因素 (1)国家政策支持 肉牛养殖行业对保证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国家历来重视肉牛养殖、屠宰及肉制品加工业的发展和监管,对畜牧业实施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支持政策,鼓励养殖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支持上下游联动发展。 此外,国家还对肉牛养殖、屠宰及加工产业链(含养殖及下游销售)各环节的监管更加严格,保证食品安全相关政策法规执行到位,提高畜牧业疫病疫情防控能力,重大动物疫情得到了有效遏制,应急机制逐步完善;同时强化屠宰及肉制品加工的质量控制,为行业提供更稳定、规范的经营环境。 各省市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陆续出台的针对发展肉牛养殖产业的配套政策,对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发展的肉牛养殖的企业、养殖基地、农户等给予补贴或贷款支持。 另外,国家还从税收方面给予肉牛养殖屠宰企业优惠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从事牲畜的饲养,农产品的初加工免征企业所得税。 (2)经济稳定增长带动的消费理念提升是行业发展的双重动力 牛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存栏量最多的大型牲畜之一,而且牛肉也是受众群体最大的肉类品种之一。牛肉营养丰富,高蛋白低脂肪,其营养价值高于猪肉及其它肉类产品,其肉质鲜美细嫩而不肥腻、易消化,而被注重营养保健的现代家庭生活所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也逐步提高,相应的消费理念也得到了提升。一方面,消费人群越来越重视绿色健康的饮食理念,对牛肉需求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消费人群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对牛肉的消费能力也就提高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居民牛肉食品在膳食结构中的消费比重上升,这为肉牛养殖行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受到消费升级的影响,特色中高端牛肉更加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和欢迎,新口味、新产品逐步被消费者接受,也为掌握特色肉牛种质资源的企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3)行业整合促进良性发展 行业整合既包括牛肉养殖、屠宰及肉制品加工业上下游一体化的纵向整合也有行业内部联合、兼并收购的横向整合。行业横向和纵向的全方位整合有利于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养殖(含饲料加工等)、屠宰、肉制品加工及销售等多环节的管理水平,保障食品的安全性,为消费者营造放心、稳定的肉制品供应链,避免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给全行业带来冲击。行业整合也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品牌影响力,优化盈利能力,进而提升利润水平。 2、不利因素 (1)疫病威胁 疫病是畜牧业面临的重大风险,肉牛疫病主要包括疯牛病、口蹄疫等。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可能对牛只的生长、繁育能力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对牛只、冻精、饲料、牛肉的产量和销售造成不利影响。同时,疫情的大规模发生与流行,会增加防疫方面的支出,使养殖成本提高。此外,疫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心理,导致市场需求萎缩,牛肉制品的销量和价格会面临下行风险。 (2)行业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国内肉牛养殖、屠宰、肉制品加工及销售全产业链各环节的行业集中度普遍不高。业内的小企业尤其是屠宰及加工类企业,生产规范性差、安全隐患风险大、技术投入、品牌建设投入不足,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