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智研咨询]:液态奶行业发展趋势-2023年中国液态奶行业市场现状、前景分析研究报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液态奶行业发展趋势-2023年中国液态奶行业市场现状、前景分析研究报告

食品饮料2023-05-18智研咨询智研咨询智***
液态奶行业发展趋势-2023年中国液态奶行业市场现状、前景分析研究报告

是国内液态奶生产量最高的地区,这主要是因为河北省发布了相关政策,积极促进当地奶牛养殖生产,在2021年河北省奶牛存栏量达到135.2万头,对于液态奶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企业格局:积极打造高端品牌,不断加强研发投入比重 液态奶是伊利股份和光明乳业的主要产品之一,由于消费者的诉求不同,企业需要不断的加强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在2021年,伊利股份的研发投入达到6.01亿元,较2020年增长23.41%,占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0.55%,与2020年相比有小幅上升。光明乳业的研发投入在2018-2021年间不断增长,2021年公司的研发投入达到0.89亿元,较2020年上升了21.92%,占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0.31%。 四、发展趋势:行业持续高端化发展,“酸奶+谷物”是行业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从“温饱型”向“品质型”过渡,“品质消费”成为新时期下我国民众追求的“热点”,在此背景下,我国常温乳品中,对于高端乳品的渗透率将会逐步增强。因此,液态奶相关企业要加强品质升级与年轻化转型,促进行业持续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同时,随着轻食之风盛行,消费者逐渐倡导健康饮食理念,因此,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追求健康价值,企业推出搅拌酸奶产品,不仅吸引了大部分年轻群体,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未来,液态奶行业将逐步发展搅拌酸奶,推动行业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液态奶、产销量、高端化、搅拌酸奶 一、发展背景:人均奶类消费量较低,未来上升空间较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逐年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2021年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达到了14.4千克,同比上升了10.8%。 而根据尼尔森数据,我国液态奶的人均消费量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处于较低的水平,可见,未来增量空间较大。从地区分布来看,奶制品消费区域主要集中在高收入高消费地区以及低收入高消费地区,其中高收入高消费地区主要是指经济发达的地方,当地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对于奶制品的消费也会增加,逐渐成为人们生活水平的一部分;而低收入高消费地区主要是指牧区或者半牧区,这与当地喝奶的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人均收入相对较低,但是奶类消费水平较高。 二、发展现状:液态奶产量增长趋势明显,河北省是其主要的产区液态奶是由健康奶牛所产的鲜乳汁,经有效的加热杀菌方处理后,分装出售的饮用牛乳。目前按杀菌方式划分可以分为巴氏杀菌乳、ESL乳以及UHI乳,其中巴氏杀菌乳较好的保留鲜奶原本的风味,但是其保质期时间较短;ESL乳口感介于巴氏杀菌及UHI杀菌之间,接近于巴氏杀菌,保质期在15-45天;UHI常温乳其口感有所改变,但是其保质期时间较长,为1-8个月。 从产业链来看,液态奶的上游环节包括牧草、饲料、奶牛养殖、牛奶等;中游环节主要是指液态奶的制作,其相关厂商包括伊利、蒙牛、金典等等;下游行业主要包括电商平台、线下门店、商超卖场、自动贩卖机、便利店等等。 牛奶是液态奶主要的原材料。从奶牛数量及牛奶的产量来看,在2017-2019年,中国奶牛的数量逐渐下降,但是从牛奶的产量来看,并无太大影响,2017-2019年中国牛奶的产量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在2019年以后,中国奶牛的数量逐渐回暖,在2021年达到620万头,预计2022年奶牛数量将达到630万头;牛奶的产量也从2019年的3201.24万吨增加到2021年的3932万吨。随着牛奶产量的不断增长,为液态奶行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源泉,预计未来行业发展市场不断扩大。 液态奶是乳制品行业的主要产品,占乳制品行业的比重超过90%以上。从液态奶的产量情况来看,在2018-2021年间,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居民消费需求的转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液态奶产量保持有利的增长趋势,2021年中国液态奶的产量达到2843万吨,较2020年同比上升了9.37个百分点。 从液态奶各地区产量来看,2021年河北地区液态奶的产量达到387.9万吨,其次是内蒙古地区,产量达到348.9万吨。最后,山东、河南、宁夏、黑龙江、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的液态奶产量分别为226.8万吨、193.1万吨、176.8万吨、151.2万吨、129.8万吨、116.1万吨、114.6万吨、103.9万吨。河北省液态奶排名最高,这主要是因为河北省发布了相关政策,积极促进当地奶牛养殖生产,在2021年河北省奶牛存栏量达到135.2万头,对于液态奶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进出口数量来看,液态奶的进口数量明显大于出口数量,根据中国海关数据,在2021年中国液态奶的进口数量达到129.6亿吨,与2020年相比上升20.9%;出口数量达到2.81亿吨,与2020年相比下降了6.1%。中国液态奶主要的进口地区是新西兰,这是因为当地采用完全天然放牧的饲养方式,与国内机械化圈养相比,新西兰所产的液态奶口感更好,加之其价格与国内并无较大差别,甚至低于国产液态奶的价格。 三、企业格局:积极打造高端品牌,不断加强研发投入比重 伊利股份主要从事各类乳制品及健康饮品的加工、制造与销售活动,液体乳是其产品之一。从总营业收入来看,2018-2021年,公司的总营业务收入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在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的总营业务收入达到935亿元。在液体乳业务方面,公司通过构建立体化渠道和积极拓展地、县级下线市场,液体乳业务规模及市占地位继续保持行业领导者地位,其液体乳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49.11亿元,同比增长11.54%。光明乳业主要从事各类乳制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奶牛的饲养、培育,物流配送等业务。其总营业收入从2018年的209.86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92.06亿元,在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的总营业收入达到213.85亿元。其中液态奶的营业收入在2021年增加到171.01亿元,同比增加19.85%。 随着消费者对奶类的需求量增加以及企业产能的逐步扩大,企业液态奶的产销量逐步增长。从液态奶的产销量情况来看,伊利股份液态奶产量逐年上涨,在2021年公司的液态奶的产量达到了968万吨,较2020年同比上升了9.21%;销售量达到961万吨,较2020年同比上升了6.75%。光明乳业液态奶主要有鲜奶、酸奶等等,其中酸奶的产销量要大于鲜奶,在2021年,公司酸奶的产量达到73万吨,销售量达到73万吨;鲜奶产量达到46万吨,销售量达到45万吨。 伊利股份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业务健康持续发展,为了不断提高公司的创新实力,公司加强对研发的投入力度,在2021年,公司的研发投入达到6.01亿元,较2020年增长23.41%,占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0.55%,与2020年相比有小幅上升。光明乳业为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不断升级创新产品。其研发投入在2018-2021年间不断增长,2021年公司的研发投入达到0.89亿元,较2020年上升了21.92%,占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0.31%。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23-2029年中国液态奶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四、发展趋势:行业持续高端化发展,“酸奶+谷物”是行业新的增长点 1、液态奶行业高端化乃大势所趋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从“温饱型”向“品质型”过渡,“品质消费”成为新时期下我国民众追求的“热点”,在此背景下,我国常温乳品中,对于高端乳品的渗透率将会逐步增强。因此,液态奶相关企业要加强品质升级与年轻化转型,高度重视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升产品的品质,推动液态奶产品的消费升级,作为头部品牌的伊利也不例外,伊利金典牛奶就是其迎合消费市场升级、消费需求不断个性化的产物,除此之外,伊利、飞鹤、蒙牛等头部乳业品牌,也逐渐在高端品牌布局方面打造了细分领域的影响力,在消费升级的新时代,展现出超高爆发力。可见,随着液态奶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其市场将持续向高端化方向发展。 2、“酸奶+谷物”是未来行业新的增长点 根据国务院在2018年发布的《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到2025年,奶业实现全面振兴,基本实现现代化,奶源基地、产品加工、乳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液态奶行业将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相关企业也纷纷加强创新研发力度,开创全新品类。近年来,随着轻食之风盛行,消费者逐渐倡导健康饮食理念,因此,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追求健康价值,搅拌酸奶重磅上市,该产品主要是以“酸奶+谷物”的形式出现,由于其口感丰富,营养价值高等因素收获了大部分年轻群体,而且,与普通的酸奶不同,搅拌酸奶在常温下也可以进行保存且保质期长达7个月,极大的减轻企业的运输成本。可见,搅拌酸奶产品将会是未来液态奶行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2023-2029年中国液态奶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产业咨询领域的信息与情报综合提供商。公司以“用信息驱动产业发展,为企业投资决策赋能”为品牌理念。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产业咨询服务,主要服务包含精品行研报告、专项定制、月度专题、可研报告、商业计划书、产业规划等。提供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定期报告和定制数据,内容涵盖政策监测、企业动态、行业数据、产品价格变化、投融资概览、市场机遇及风险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