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未知机构]:襄阳市智慧路灯建设“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2021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襄阳市智慧路灯建设“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2021

2023-05-20-未知机构孙***
襄阳市智慧路灯建设“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2021

目录 第一章规划概况1 1.1规划背景1 1.2规划定位2 1.3规划范围2 1.4规划期限3 1.5规划依据3 1.6规划方法与技术路线4 第二章现状分析5 2.1城市概况5 2.2城市路灯现状分析6 2.3通信设施建设情况7 2.4智慧路灯的发展现状10 第三章规划解读与案例分析15 3.1相关规划解读15 3.2案例分析18 第四章总体规划布局21 4.1指导思想21 4.2基本原则21 4.3规划目标21 4.4智慧路灯建设规划22 4.5智慧灯杆建设计划26 4.6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30 第五章实施保障措施33 5.1强化组织保障33 5.2加强制度保障33 5.3健全管控机制34 5.4创新体制机制34 第一章规划概况 1.1规划背景 在城市发展的探索中,智慧路灯作为将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融合的典范,集“综合、共享、智慧、和谐”四大特点于一体,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新型公共基础设施,在全球多个国家受到广泛关注并已开始落地建设。我国智慧路灯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在新型智慧城市、5G等新需求和新技术的推动下,相关支持鼓励政策不断出台,智慧路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期。 1.1.1国家政策背景 2018年5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2018年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实施意见》,表示要积极推进通信塔与路灯、监控、交通指示等杆塔资源双向共享,推动“多塔合一”、“多杆合一”。 2019年4月工信部、国资委联合发布《关于2019年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实施意见》,要求基础电信企业与铁塔公司要利用路灯、监控、交通指示等社会杆塔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微(小)基站建设;集约利用现有基站站址和路灯杆、监控杆等公用设施,提前储备5G站址资源。 2020年1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人行道净化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行“多杆合一”、“多箱合一”、“多井合一”,集约设置人行道上各类杆体、箱体、地下管线等,逐步将人行道上各类设施有序布置在设施带中。 2020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快5G网络建设部署、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持续加大5G技术研发力度、着力构建5G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组织实施等5方面18项措施。在“推进网络共享和异网漫游”方面,提出要进一步深化铁塔、室内分布系统、杆路、管道及配套设施共建共享。 2020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两新一重”建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方面,释放消费潜力,加速5G网络建设和场景应用,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布局;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出台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推进5G、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 1.1.2湖北省相关政策背景 2019年7月25日,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通知》。通知指出:经过3年努力,将我省打造成5G网络高地,5G网络覆盖初步形成;打造成5G产业高地,产业初具规模,5G核心产业 (通信服务和设备制造)产值过2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过10000亿元,建设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5G产业发展先行区;打造成5G应用高地,推动5G技术在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打造成5G人才高地,培育和引进一批高端人才队伍。 同时提出加快5G网络基础建设。(1)加快编制5G基础建设规划。(2)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新站旧站并用、宏站微站结合的原则,分步实施5G基站建设,加快5G规模组网步伐。(3)推动社会资源共享,探索推进“多杆合一”试点示范。完善设计规范,研究制定集市政照明、城市监控、交通信号、通信基站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杆设计标准和管理办法,实现“多杆合一”,加强资源共享。在武汉、襄阳、宜昌等地开展“多杆合一”示范道路、示范园区建设。鼓励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重要交通设施等社会公共基础设施资源向5G网络建设开放。 1.1.3襄阳市相关政策背景 为贯彻落实《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工信部通信[2020]49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5G产业 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通知》(鄂政发[2019]18号)等文件精神,加快襄阳市5G网络建设和应用,2020年5月19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襄阳市加快5G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通知指出:推动社会资源向5G基站开放共享。全面推动铁塔、室内分布系统、杆路、管道等设施共建共享。实施“多杆合一”试点示范,在长虹路、檀溪路、沿江大道、奔驰大道、汉江路、春园路等有条件的道路率先实现集市政照明、电力塔、城市监控、交通信号、通信基站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杆建设和管理。研究制定公共资源开放标准和共享制度,加强和规范新建住宅与商业楼宇预留5G宏站、微站、室内分布系统等设施建设。鼓励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重要交通设施等社会公共基础设施资源向5G网络建设开放。 2020年12月27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襄阳市城市补短板强功能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要求补智慧城市设施短板,围绕全面打造现代智慧城市,结合大数据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谋划推进一批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智慧路灯、智慧交通等重点项目,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数据信息,搭建全方位管理信息化平台,推进城市管理智慧化,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作为城市中分布最为密集且均匀的信息基础设施,路灯杆被认为是5G基站室外覆盖较优的载体。同时在智慧城市、5G基站发展的推动下,路灯杆被赋予智慧,成为了我们所熟知的智慧路灯。智慧路灯作为新型公共基础设施,可以提供分布广、位置优、低成本的站址资源和终端载体,是5G和物联网大规模深度部署的首选,也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基础。 1.2规划定位 本规划是中心城区智慧路灯的“十四五”建设规划,规划内容包括明确智慧路灯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划目标;基于城市更新、重点建设片区、城建计划等,提出智慧路灯的建设布局,同时对智慧路灯的样式、搭载功能、配套实施等提出要求,提出分年度实施计划。 (1)调研现有道路灯现状情况; (2)研究现状智慧路灯的发展水平; (3)明确中心城区智慧路灯建设目标; (4)智慧路灯具体建设布局; (5)对规划实施提出建议。 1.3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与正在编制的《襄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确定的中心城区的范围保持一致,总面积约953平方公里。 图1-1:规划范围 1.4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与“十四五”规划时限一致,为2021-2025年。 1.5规划依据 1.5.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估法(2018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4号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6号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建规字第333号 1.5.2政策文件 《湖北省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 《关于印发襄阳市5G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襄阳市城市补短板强功能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 1.5.3标准规范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137-2011) 《城市通信工程规划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0853-2013) 《通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技术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1391-2019)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 《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14886 《道路交通信号灯》GB14887 《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23827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62 《通信局站共建共享技术规范》GB/T51125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 《LED道路交通诱导可变信息标志》GA/T484 1.5.4地方相关规划 《襄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襄阳市中心城区通信基站布局专项规划(2015-2030)》 《襄阳市中心城区功能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都市襄阳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4-2030)》 《襄阳市襄阳市中心城区商圈规划(2013-2020)》 《襄阳市城市道路多杆合一技术导则》 《襄阳市城市道路电力电信箱柜设置技术导则》 已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色彩规划等。 1.6规划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规划方法 (1)资料查询 广泛收集各地关于国家、湖北省及襄阳市关于5G通信及智慧路灯的相关政策,充分借鉴国内发达地区在智慧路灯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襄阳市的实际情况,研究已经编制的相关规划,结合目前正在编制的国土空间规划、襄阳市“十四五”规划编制襄阳市智慧路灯建设“十四五”规划。 (2)座谈与访谈 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以需求为导向,积极与住建、城管、公安、生态环境、气象等相关部门进行座谈和访谈,熟悉相关领域关于视频监控、交通管理、环境监测、信息交互等信息化业务方面的需求,综合不同业务需求的功能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3)现场调查 结合城市更新、重点建设片区、公园广场、公共场馆、交通场站、学校、商圈等,通过对上述区域的实地调研,合理布局智慧路灯。 1.6.2技术路线 本规划的流程共分为资料查询、现状和需求分析、案例分析、目标确定、总体规划布局、建设时序和实施保障等。 第二章现状分析 2.1城市概况 2.1.1区域位置 襄阳市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地处我国中部地区的腹地中心地带,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1045~11343,北纬3114~3237之间。市域东起枣阳市新市镇,与随州市和河南省桐柏县为邻;西到保康县马桥镇,与十堰市房县相交,东西两端相距220公里。南起南漳县东巩镇,与荆门市和宜昌市远安县相接;北到老河口赵岗乡,与河南省南阳市浙川县和邓州市 相接,南北两端相距154公里,边界线长1332.8公里。 襄阳是一座有着28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周属樊国,战国时为楚国要邑,三国时置郡,后历代多为州、郡、府治。自古就是商贾云集和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汇合地。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代有名家。悠久的文化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七省通衢之地,诞生过汉光武帝刘秀,隐居过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养育过楚国文学家宋玉、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宋代书画家米芾,演绎过卞和献玉、司马荐贤、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李自成称王等重大历史事件。 襄阳市根据国家、省经济战略布局,充分利用该市优越的发展条件,建成了一批优势产业,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把握经济发展新机遇,强化和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将襄阳市建成以汽车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富有辐射力和吸引力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 图2-1:襄阳市区位图 2.1.2自然条件 襄阳市背靠荆山山脉,面朝江汉平原,西部是大片高山,中部为岗地平原,东部为低山丘陵,地形基本为西南高、东北低。全市国土面积19737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6%。域内除西南角属长江流域的沮漳河外,其余地区属汉江流域。 襄阳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宜人,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最大年降雨量1234毫米(1954年)。常年主导风向为偏北风,偏南风。年平均气温15~16℃,极端最高气温42.5℃,极端最低气温-21℃。年均相对湿度76%。 襄阳中心城区用地多为河川平原,属二、三级阶地,襄阳城东多为汉江淤积平原,油坊岗、尹集一带有一定数量岗地,主要建设地段工程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