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立医疗线下调研20230517开立医疗线下调研20230517公司对研发重视程度较高,Pluto平台的各方面性能均有较大提升:256通道、全系列配备单镜探头,在成像多波束、超声核心性方面也有较大提升。预期在2023年末批量交付,从2024年开始放量,在2年内完成对60的替换。Q:公司超声业务的发展一直较稳健,略高于市场增速(15%),根据60的偏长产品生命周期,叠加新一代高端平台的上市,未来超声业务的增速是否有望继续提升?未来增速控制在15%是较为合理的水平,近年公司不会大幅提高收入增速,重心在于提高业务的质量,包括产品结构,高端平台占比,实际装机量,终端用户反馈等。Q:心脏超声的竞争格局? 主要竞争对手为飞利浦。Q:超高端产品平台进入三甲医院是难点之一,目前医院端对于公司试推出的产品认可度如何?目前还没有国产心脏超声设备,迈瑞医疗正在研发,但预计短期内不会有合格的心脏超声产品出现。客观来讲,公司与“GPS”在超声领域仍有5-8年的差距。从市场格局来看,分为最高端的心脏超声等,往下为专科超声,再往下为通用超声。目前国产品牌通用超声的技术已经发展成熟,但产品要不断迭代才能进入心脏超声领域。对于该公司,起码需要迭代2-3次才能够进入心脏超声的领域。公司现阶段目标为稳住中高端超声市场,提升市占比和临床认可度。Q:目前制约心脏超声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硬件还是软件?心脏超声是一个整体系统的设计,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两方面都需要提升。硬件方面:相比传统超声,由于心脏快速运动伸缩,心脏超声需要平面波叠加多波束提升系统性能。软件方面:需要足够的临床积累,了解心脏医学方面的临床日常需求、测定和表现方式。Q:内窥镜的未来布局?横向:增加科室的覆盖,目前以胃肠镜为主,同时将各个科室的镜头补齐,比如支气管镜、小儿镜、十二指肠镜、超声内镜。纵向:对高端功能进行补齐,比如螺旋放大、荧光等。软镜的临床接受度主要看细节上的表现,比如可插入性、可操控性、是否起雾、喷水角度等,而不是看4K、3D、分辨率等指标。产品最终的临床认可度要看实际装机量和装机量中工作机的比例。Q:目前镜体和设备的比例为3.5,未来提升空间有多大?很难预测。目前在两个方向发力:开展学术活动,让专家认识到公司产品的发展情况;尽快在基层医院进行装机,先占领客户,让其在使用中提升认可度。Q:有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具体镜体比数据吗? 没有。Q:AQ300可以双画面显示,为什么其他厂家没有分屏的功能?分屏没有技术壁垒,各品牌都可以实现,主要看临床有没有这种需求。Q:临床上反馈国产镜体的可操作性、可插入性和在手术过程中的灵活性有待提升,可能造成在手术中内出血的问题,这是否也涉及医生的培养?一方面涉及到对医生的培养,一方面要求镜体本身的力度传导顺畅,以及结构设计达到要求,这些需要通过大规模装机,根据临床的反馈不断进行改良才能做到。Q:公司在医生培养方面有与医院进行合作吗?有很多这方面的合作。公司与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内镜培训中心进行合作,为培训中心提供设备售后,由培训中心进行教学。对于中国内镜市场,设备的数量是足够的,但能够操作设备的医生数量较为稀缺,从而限制了整个产业的发展。Q:麻醉科人员的稀缺有限制内镜产业的发展吗?没有,主要是内镜操作人员的稀缺影响较大。很多诊断类的内镜不用在手术中进行,并不需要麻醉,比如肠镜,麻醉是为了减轻患者心理负担,而不是必需的。Q:如果产品进行做细微的改良,需要重新报证吗?如果涉及关键元器件和安全问题,需要重新报证;若不涉及可以不重新报证。Q:送气送水装置的毛利率、净利率都很高,公司为什么没有对其进行布局?送气送水是内镜本身就具有的功能,不需要辅助设备来进行。Q:公司有对AI影像识别进行布局吗?影像识别的算法和技术不难,该公司和其他很多商家都有相关的技术,区别只是在于没有宣传AI的概念。Q:未来超声市场竞争格局?公司预计未来国内超声市场会越来越集中在头部几家,梯队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竞争关键在于高端产品的替代。国产品牌份额占比30%-40%(销售量),国产厂家内部的差距会增大,国产前三为迈瑞医 疗、开立医疗和菲诺。迈瑞的份额为该公司的4-5倍,该公司超声份额为菲诺的3-4倍。 进口品牌中,GE、飞利浦占比较大。Q:消费端掌上超声的前景?西门子在二三十年前就推出了手持式超声,但几十年下来,掌上超声的份额一直未有可观的发展,主要由于不能满足终端用户的临床需求。Q:公司光源系统和镜头系统均为自产吗?很多元器件,比如244、237驱动芯 片,电源LDO、LTD芯片均为外资进口。医疗产品对安全性的要求更高,会更加注重元器件的品质与稳定性,故很多元器件采用外资进口。Q:公司镜头的镜片是自产吗?公司自己设计镜片,委托工厂进行加工,包括进口和国产的加工商。Q:公司超声业务的净利率?公司没有分产品线计算净利率,超声业务的毛利率为65%-66%,公司的整体净利率为20%-25%,超声业务的研发费用率和销售费用率偏低,故净利率高于整体净利率,但低于30%。Q:未来研发费用率水平?目前研发费用率为18%,期望未来保持在18%-20%区间,现阶段公司需要进一步扩产品线,研发高端平台,因此需要持续投入研发资金。迈瑞的研发费用率为10%+,主要由于迈瑞产品品类相对更全,不属于产品线扩张的阶段。Q:公司内镜主机和镜子的出厂价区间?各个型号在各渠道的出厂价有区别。假设一套出厂价为50-60万元(给代理商),其中主机30万元,2个镜子各10万元。设备得到认可,作为工作机使用后,更换为标准配置,给代理商的价格可达到100万元。Q:理论上公司内镜可触及终端医院的数量?县级及以上医院基本均有内镜。软镜在医学上的价值主要为早筛,目前70%用于诊断,30%用于手术。手术集中在高等级医院,诊断在基层医院也可以进行,未来软件市场中基层医院的占比会大规模上升。Q:市场整体内镜覆盖度? 目前没有具体数据。Q:STORZ团队变化?近几年STORZ总部管理层的变更,导致人员大量流出。STORZ中国区负责人及团队离开STORZ,今年正式与公司签约,负责外科的营销。Q:公司内镜主机和镜体的更换周期?主机没有明确的更换周期;镜体在有一定使用量情况下,更换周期约为4年。Q:公司维保收费方式?2022年软镜售后收入2,000-3,000万元,2020-2021年软镜售后收入几百万元。之前由于是新品牌,为了增强客户粘性,在过了12/18个月保修期后仍给客户免费维修,近两年随着品牌的发展,维保收费逐渐有一定的体量。Q:长期来看,售后收入比例能达到外资水平吗? 可以,因为最终的商业模式会趋于相同。Q:标准配置(3肠4胃)可以支撑多少临床内镜检查量?具体检测量要看各医院对各品牌设备认可度的比较。南山医院10套设备,其中4套为开立,剩余为奥林巴斯、富士、宾得等。Q:终端客户购买设备后,回本的速度快吗?内镜的回本时间不好计算,主要由于内镜是平台性的产品,使用过程中不仅包括内镜的诊断费用(一次插管600-800元),还包括手术、治疗、耗材等各项成本。Q:公司对代理商价格体系的管控方式?有分区价格管控政策,与代理商协议中有相关规定。Q:公司销售区域的划分?分3-5个大区,每个大区管辖各个省份,每个省份都有办事处主任。Q:公司产品线和区域管理机制?区域为横向管控,产品线为纵向管控。区域办事处主任对新产品的认知了解可能不够,需要产品线纵向辅助办事处进行学术推广等。Q:售后响应时间?售后人员情况?公司售后为48小时响应,有相关APP可供客户上传售后信息。每个省都有专门的售后部门。Q: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分布?海外业务收入60%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在各个国家的收入较为分散,收入排名较高的国家占比约为2-3%。医疗设备的主要消费国为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亚非拉地区的经济状况较差,医疗设备需求较低。Q:海外整体产品结构与国内的差异?由于海外产品需要重新注册,海外产品迭代总体比国内慢。Q:海外产品的毛利率比国内产品低吗?是的,海外毛利率低,费用率也低,净利率/利润贡献与国内业务差不多。Q:海外是代理销售吗?是的。海外销售模式与国内不同,国内大部分终端渠道公司可直接接触,海外市场销售、终端服务及售后均交由代理商负责,因此公司需要让利给代理商,给代理商的出厂价基本较低,到终端的价格根据国情各有不同。Q:公司5年后的收入区间?收入增长20-25%,公司预期未来收入增长较为稳定。Q:2022-2023年的股权激励费用较高(5,000万元、3,000万元),往后股权激励基本为几百万元,是否未来利润端增速会比收入端快至少5%? 是,5-10%。Q:公司销售人员薪酬比澳华高不少,如何看待销售体系的差异?公司的体量不同,人才水平与公司市场地位相匹配。Q:公司统计过各品牌装机量情况吗? 没有。Q:公司近几年装机量变化趋势?2022年全年消化镜收入与装机量平齐,2022Q2-2023Q1装机量大于收入,趋势是装机能力逐渐提升。Q:由考核收入到考核装机量,这种改变的契机是什么?随着公司体量逐渐扩大,品牌力量逐渐变强,观点发生转变。Q:基层医院购买设备 后回本慢的问题如何解决?需要看医院的性质是公立/私立,基层公立医院更加偏向于国家大规模政策的落地,不太偏重经济效益;对于私营医疗机构,不会简单看单个设备的回本周期,会有检测类服务之外的项目跟进。Q:基层分级诊疗购买设备的资金是财政拨款吗?耗材呢?大型设备都会有财政预算,耗材是患者消耗后再进行医保报销。Q:今年相关的医疗财政预算情况?近几年财政预算较为紧张,尤其是地方财政。但近几年医疗资金的比例较高,为GDP的7%-9%。Q:如何看待进口厂商会通过在国内建厂等方式来规避国产替代的问题?国产替代的本质目的是逐渐降低临床设备的价格,品牌竞争力体现在市场价格上,而不是贴国产/进口的牌。Q:目前奥林巴斯、STORZ等的国产化进度如何?奥林巴斯的建厂进度不快,起码2-3年后才会开始生产产品。进口品牌建厂主要为生产与组装,不会在中国进行技术研发。Q:医疗新基建对内窥镜产业整体有推动作用吗?有。医疗新基建是中长期的实质性政策,对国产医疗设备有中长期的利好,但不能具体到每一年的具体增长。Q:今年会有更大力度医疗设备相关的新政策吗? 没有太大期望,目前政策已经较为利好医疗设备。Q:有可能通过一些新复合领域技术实现弯道超车吗?通过创新技术实现弯道超车,需要在基础领域有足够多的积累和投入。Q:公司对研发人员的鼓励政策?公司的研发投入较高,且研发人员在公司的地位待遇都较高。Q:各业务线研发人员的分布?超声约450人,软镜约120人,其余业务略少。Q:体外诊断相关?占比很小,约1,000万元。Q:下一次减持计划在什么时候?无相关计划。之前减持是为了员工激励的兑现。Q:医疗机器人相关计划?目前还在观摩学习阶段,要看公司的基础和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