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3年开始,数字经济概念开始高频率的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成为机构及散户争相追逐的热点板块。其实2022年1月,国务院发布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为数字经济发展设定明确目标,表明到至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将占国家生产总值的 10%。同月,总书记于《求是》上发表文章,明确指出要不断做优、做大、做强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并将数字经济列为国家战略,从国家层面部署引导数字经济发展,将数字经济首次上升至国家高度。而2023年,数字经济再迈新台阶。今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引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抓手。3月,国务院成立国家数据局,统筹推进数字经济规划与建设,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基建投资前景广阔,预计将推动当今社会变革。本文将对数字经济相关政策以及产业链进行梳理,将相关产业与期指成分股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判断数字经济的发展可能对期指走势产生的影响。 一、什么是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1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唐·泰普斯科特在其出版的《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代的前景与风险》一书中首次提出“数字经济”的概念,书中所界定的数字经济是互联网与经济融合而生的互联网经济,具有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特点。1998年美国商务部便发布了而在1998年美国商务部便发布了名为《TheEmergingDigitalEconomy》研究报告,在其中正式提出了电子商务和信息产业等早期的数字经济形式,并将数字经济纳入了美国经济统计的体系。随后美国、德国等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数字经济战略,比如2016年美国发布的《美国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德国发布的“数字化战略2025”等。而我国首次官方提出数字经济的定义,也是目前对于数字经济最权威的定义,是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之中,报告中指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202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中延续了这一概念,将“数字化知识和信息”替换为“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 数字经济内涵的扩充大致经历了技术准备、移动互联网快速兴起、数字经济全面发展三个大阶段,2000年之前,大规模集成电路、微软操作系统等创新产品出现,数字服务领域开始萌芽,电子计算机和数字通信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数字科技赋能经济发展成为可能。2000年-2015年,互联网开始广泛应用的同时,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升级,推动商业和社会变革,云计算引领IT技术发展。2015年至今,全球开始加速推进数字产业化,将信息通信技术与其他传统行业融合应用,协助企业合组织更有效的管理和利用数据,将数字经济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细节,5G通信正式普及为标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催生的ChatGPT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数字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元宇宙、量子计算、量子通信也在成为新一代热点。中国信通 院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年)》中提出了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两化”框架,而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数据被确立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并将参与到分配中,信通院在“两化”框架中加入“数据价值化”和“数字化治理”,形成了当前的数字经济“四化框架”。 框架具体包括四大部分,一是数字产业化,也就是信息通信产业,具体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二是产业数字化,即传统沟产业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部分,包括但不限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车联网、平台经济等融合型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三是数字化治理,包括但不限于多元治理,以“数字技术+治理”为典型特征的技管结合,以及数字化公共服务。四是数据价值化,包括但不限于数据采集、数据标准、数据确权、数据标注、数据定价、数据交易、数据流转和数据保护等。 二、中国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从数字经济发展规模来看,2022年我国经济增长内忧外患并存,国际格局和形势都发生了自冷战以来最剧烈的动荡和变化,而对内经济发展遭遇疫情、高温等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的规模仍然处于较稳定的扩张模式,展现了强大的韧性。截至2022年,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50.2万亿元,占GDP比重41.5%,超过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说明数字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地位更加明显,预计20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54.6万亿元。对比GDP名义增速和数字经济增速,我国数字经济增速维持高位运行,截至2022年,数字经济增速已经连续11年显著高于GDP增速,再一次印证了数字经济作为经济“稳定器”、“加速器”的作用。 从数字经济的结构来看,总量上看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规模均处于逐年上升的状态,结构则呈现二八分化。数字产业化的部分占GDP的比重比较稳定,维持在7%的比重,而产业数字化的部分占GDP的比重则呈现逐年上涨的态势,主引擎作用凸显,表明当前数字经济规模的扩张主要是来自于数字技术应用与传统产业的配合,而部分基础行业比如电子信息制造业等行业的增长空间相对有限。一方面是由于这些行业的用户存量规模相对较高,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部分高技术行业存在比较高的技术壁垒,如果想要迎来新一轮的快速上涨可能需要一定的技术突破,数字产业化需要向强基础、重创新、筑优势的方向进行转变,而产业数字化则要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更加突出赋能作用,与实体经济融合走深向实。 与发达经济体进行横向对比,可以发现,长期来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仍有比较大的空间。从规模上来看,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美国数字经济蝉联世界第一,达到15.3万亿美元,而中国位居第二,规模达到7.1万亿美元,此外日本、英国、法国的数字经济规模也都超过1万亿美元。但从占比上来看,与过我经济结构类似的德国和日本其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分别为67.6%和52.1%,显著高于我国2021年的39.8%,而美国数字经济占比也超过65%。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发达国家产业数字化转型起步早,技术应用墙,发展成效相对明显。当前我国各个行业渗透率都已经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在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渗透率,也就是农业数字化和工业数字化方面,较世界领先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存在很大的扩展空间。 三、数字经济相关政策发展 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推动,自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后,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作为关键词频繁的在各地方政府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被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列为发展重点,国家发展数字经济的决心和毅力得以彰显,数字经济政策开始进入落地实施阶段。2021年底出台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我国短期内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及目标,二十大以来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及国家数据局的设立,则布局了我国数字经济长期发展的框架,未来数据要素以及产业数字化进程进入全面加速期。 今年2月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提出“2522”整体框架,其中的“两大基础”指的是“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其中包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资源两个维度,可以说是稳固“数字中国”的发展根基。2023年,以数字中国为核心的信息高速功率新基建有望成为今年稳增长的重要抓手。结合历史数据,以中证TMT指数作为参考。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阶段,国家往往会出台“数字中国”相关的促发展政策,对行业指数形成明显的支撑作用,带来上涨行情。当前市场环境与上一轮上涨周期的起点相似,经济环境正处于下行压力阶段弱复苏的阶段性拐点,劳动节前的政府工作会议上,对于一季度的经济复苏情况表明满意,三重压力得到缓解,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经济运行开局良好,一季度GDP增速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且通稿中删除了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的文字,但稳增长的必要性大降不代表政策要开始大幅紧缩,多项数据表明当前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够强。所以预计后续虽然国家出台总量增量政策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结构化产业会存在亮点,增量政策将更集中于特定行业,比如在进行工作部署中提到的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数字中国”的积极政策仍可能陆续出台,叠加当前TMT行业估值水平也处于2016年以来的均值以下,预计数字产业仍具备比较大的上行动力。 四、数字经济产业链的梳理 数字经济的产业链环节繁多、分类复杂,所以当前对于数字经济产业链的分层存在一定的分歧。一方面,通过将数据要素、基础组件、通信设备视为上游基础层,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作为中游基础层,细分应用模块和领域视为下游应用层,以此来华为数字经济产业链。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基础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的四个维度去进行划分。基础层是包含芯片、传感器、5G等数字硬件以及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传输层则包括电信业、互联网行业等通信服务业,以通信网络和通信设备为主。平台层为云计算、大数据等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服务的数字技术平台。应用层包含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而本文中,则以第一种分类模式作为基础,下图为大家展示了数字经济产业链的完整图谱。 结合数字经济产业链图谱,可以分别从上、中、下游三个模块内,针对一些符合数字中国发展路线以及数字产业投资线的重点行业进行介绍。 1.上游:通信&信创 通信行业是建设数据基础设施的排头兵,我国通信业积极推进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5G和千兆光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和应用普及全面加速,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作为数字产业链的上游,串通起了数据流通和计算涉及到的各个环节,比如数据中心与基站建设、算力网络构建、光缆光纤布局等等。而通信运营商作为数字基座的打造者,全面参与了数字中国建设,在数据中心、算力网络、云计算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数字业务板块成为三家运营商收入增长的主要引擎,在数字中国战略中将会持续收益。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当前通信行业估值虽然较前期有所回升,但是仍然处于均值以下,市盈率TTM约为20倍,近五年分位数为37%,当前市场处于高低位切换的逻辑,存量资金优先做出的选择会是填补行业估值之间的沟壑,高估值行业受到挤压而低估值行业则面临修复,结合电信运营商作为龙头企业,央国企占比高,大市值、低估值、高分红、盈利稳定,2017年-2021年,中国通信设备市场的销售总收益稳定增长,且预计将在2023年达到50571亿元,在明显低估值的情况下可能会备受青睐。结合节本面,2020年-2022年是通信行业的投资高峰,当前资本开支下行,资本周期见顶,接下来有望在相关政策催化之下继续传导至盈利端释放利润,提升ROE。 信创也就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是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的基础,也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涉及到的产业链比较庞大,主要包括四大部分: CPU芯片、服务器等IT基础设施,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OA、ERP、办公软件等应用软件以及涉及信息安全的边界安全产品、终端安全产品 等。信创行业发展的主要逻辑在于自主可控、国产替代的投资主线,在中美竞争激励的大背景下,科技自强、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而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创产业的主要链条依然为海外厂商所主导,比如全球CPU市场,Intel及AMD等公司占据全球CPU主要市场,呈现寡头垄断的格局,我国国产化率较低。在政策定调之下,国产替代急迫性显著提升,部分数据库和中间件国内厂商正在崛起,2016-2020年,占据我国中间件市场的主要外国厂商比如IBM和Oracle的市场份额在逐渐下降,国产中间件厂商份额有不同程度上升,202年国产桌面操作系统、国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