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总结
主要观点: ►2022年Q1行业整体净息差首次跌至2%以下区间 2022Q1商业银行净息差环比下降10BP至1.97%,向下突破2%创历史新低,Q4进一步降至1.91%低位。 变动特点:1)跟随基准利率同步变动,且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后传导更加通畅和及时,表现在2016年以来在金融降杠杆推进贷款比例提升以及推出MPA考核下,基准利率的传导机制和效率明显提升;2)基准利率不变情况下,定价引导及市场流动性对新发生贷款等资产的利率有很大的影响,但只影响新发生资产,存量资产重定价规模不大,整体影响相对不大。 行业分化:大行基本稳定,但整体一直低于行业;股份行2018年开始向上提升,2020年之前处行业内最低,之后平稳上行至2020年升至行业平均水平,目前居第二;城商行整体下行,2019Q1被股份行超过后一直处行业最低,主要是金融降杠杆环境下本身的负债结构致负债成本上升、以及资产端零售转型较慢的综合影响;农商行的净息差大幅下降,降幅接近100BP,净息差持续高于行业,但差距明显缩小。 影响:1)2021年以来净息差进入“1时代”,利息净收入增速也降至5%以下区间,ROA自2019年以来持续低于1%,也进一步削弱拨备积累和资本留存,后续经济回落阶段银行的风险化解和抵补能力会受到较大影响,同时盈利的波动性也会提升。2)长期低息差以及盈利能力的下降,小银行为了稳定或者提升息差空间,或提升自身的风险偏好,客群定位更聚焦和下沉,潜在信用风险加大,未来的抗风险能力下降。 ► 净息差持续回落以及内部分化的原因 降息周期下生息资产收益率持续下行,以及存款利率市场化进展相对较慢。资产端:1)降息周期生息资产定价基准持续下调。2)利率定价传导机制改革持续畅通和深化,政策利率到信贷利率传导有效性明显提升,贷款上浮比例下降。2020年以来监管以降实体融资成本、刺激需求恢复为出发点,加强对信贷政策和利率定价政策考核,生息资产收益率持续明显下降。3)银行主动调整资产摆布及贷款结构,对收益率形成支撑。负债端:结构基本平稳;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相对较慢以及存款竞争激烈,部分银行存款定价仍处于较高水平,较难跟随资金面变化下行;存款1/4为活期存款,定价低、对利率调控的敏感程度小,定期化程度不断加深,也从结构上极大地制约存款成本下行。 ► 海外净息差水平及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主要国家银行业净息差大多下行,绝对额差别大,截止2021年世界银行口径,美国银行业净息差还保持在2.5%以上, 英国、韩国均在2%以下,德国、日本已在1%以下。净息差低于2%之后 盈利能力受损,净利息收入负增拖累营收,利息收入的营收贡献度下降,总资产的净利息收入率下降,影响ROA、ROE表现。 中小银行保持息差优势:1)美国:中小行更专注传统存贷业务,资产端贷款占比高于大行,更高的贷存比也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各类别贷款收益率中,中小银行都保持相对稳定的定价优势,或得益于深耕区域,专注细分领域和客群, 以及监管在区域准入和保护上更加审慎,避免多度竞争带来的经营冲击。2)德国:区域银行高于行业的息差水平更多来源于负债端成本优势,储蓄和合作银行负债成本率长期低于商业银行1-2个百分点,得益于地方性小银行扎实的客群基础,贡献了较高的居民储蓄占比,存款充足,占总负债比例达80%以上。 息差展望:享存款利率市场化红利,构建业务竞争力 1)享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红利。海外经验高息差大多不可持续,但存款利率市场化可以延缓市场利率下行对资产收益率的冲击。去年以来,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新突破, 今年以来也有持续改革推进,对银行负债端多年积压的成本压力有非常大的舒缓作用,有利于阶段性稳定息差下降趋势。2)积极转型和构建各自业务竞争力。从海外经验看,为维持一定息差和利润空间,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短期应对息差的下行。长期来看通过战略引领构建业务核心竞争力,提升对客户需求的综合服务能力。3)未来中小银行息差稳定性有望提升。 ►投资建议 我国息差水平持续回落,结构上中小银行的息差压力相对较大,对整体经营会产生相对更大的影响,需要提升关注。 后续来看,我们认为息差下行趋势在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化阶段下,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减轻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也可以进一步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行业投资建议:未来在存款定价机制的优化下,行业息差有望阶段性边际企稳,经济的进一步修复也有助于提振对银行信贷需求、资产质量等基本面的预期;资金层面有“中特估” 催化,同时银行作为低估值高股息板块,整体估值水平有望进入持续修复阶段。 个股层面,建议关注:1)定期存款占比较高的农商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推进下有或更加受益,建议关注常熟等农商银行。2)业务市场化程度高、具备扎实的客户基础,资产和负债管理更加优异的银行,如招商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3)深耕区域,存贷市场份额高,定价和议价能力强的城商行 ,如成都银行、青岛银行等。 风险提示:1)宏观经济下行超预期,或影响居民和企业融资意愿;2)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3)银行重大经营管理风险等。 1.2022年Q1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首次跌至2%以下区间 2022年一季度商业银行的净息差1.97%,首次跌至2%以下。 1.1.2010年以来商业银行的息差趋势 从2010年银保监会开始披露商业银行净息差的数据来看,截至2021年末数据整体区间位于2.03%-2.77%,分别位于2017年一季度以及2012年三季度。2022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环比下降10BP至1.97%,向下突破2%创历史新低水平,Q4进一步降至1.91%低位。 具体趋势上,有以下四个阶段: 1)2010年-2012年三季度,息差上行(2.5%-2.77%):继2008年五次降息之后央行从2010年10月开启加息周期,直至2011年7月五次操作共加息100BP至6.56%的利率基准,后续资产负债表重定价充分完成后,息差2012年三季度升至2010年月以来的历史新高水平2.77%。 2)2012年三季度-2017年一季度,息差下行(2.77%-2.03%):2012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央行于2012年6月开启降息周期直至2015年,依次是2012年两次、2014年一次、2015年五次,共120BP,至2015年10月贷款基准利率为4.35%。另外,这一阶段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明显,央行依次在2013年7月和2015年10月宣布分别取消贷款和存款利率限制,并于2013年10月25日启动LPR集中报价的正式运行,之后LPR取代贷款基准利率作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基准。 该阶段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持续下降,特别是2015年的五次降息花费商业银行一年多的时间完成利率的重定价,至2017年一季度行业净息差降至2.03%的阶段历史低位。 3)2017年一季度-2019年四季度,息差上行(2.03%-2.2%):央行于2016年初起将之前的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简称MPA)。虽然该阶段基准利率保持不变,但央行和监管机构开启金融降杠杆操作,持续提升政策利率(2017年以来连续两次提升MLF、逆回购等政策利率水平),市场流动性总量偏紧、市场利率明显提升,同时MPA考核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持续上行,新发生加权一般贷款利率从2017年一季度开始提升,至2019年三季度提升了33BP,拉动该阶段商业银行的息差共提升17BP。 4)2019年四季度-至今,息差下行(2.2%-1.91%):2019年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LPR报价从2019年8月开始下调,到2020年4月降至3.85%,后因疫情的加剧2021年底又继续下调,截至目前该阶段LPR调降66BP,商业银行净息差下降29BP。 从具体节奏上看又分为两个阶段,2019年四季度至2020年4月,LPR降46BP,银行息差降了11BP;但2020年4月至2020年末LPR下降20BP,而银行息差降了18BP,降幅更大。其中2020年4月至2021年11月,LPR报价保持不变,新发生一般贷款利率最多下行了6BP。 综上,2010年以来息差的变动呈现出两个特点:1)跟随基准利率同步变动,且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后传导更加通畅和及时,表现在2016年以来在金融降杠杆推进贷款比例提升以及推出MPA考核下,基准利率的传导机制和效率明显提升;2)基准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定价引导以及市场流动性对商业银行新发生贷款等资产的利率有很大的影响,但只影响新发生资产,存量资产重定价规模不大,整体的影响相对不大。 1.2.行业内息差分化,城商行整体息差低于股份制银行 2017年以来(有监管披露数据以来)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息差虽然都震荡下行,但分化非常明显,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大行净息差基本保持稳定,区间为1.9%-2.14%,上下限变动仅24BP,低于行业29BP的区间变动幅度,但整体水平一直低于行业。目前2022Q4的净息差为1.9%,略低于行业1BP,回到2017Q1水平且创新低。 2)2018年以来股份行净息差整体向上提升,区间为1.76%-2.2%,最低点为2018年一季度,最高点为2021年一季度;2018年开始伴随零售业务转型,息差开启上行趋势,从明显低于行业水平、处于行业内最低,到2020年升至行业水平。目前2022Q4略降至1.99%,仍处于各类别银行第二位,比第一位的农商行低11BP。 3)城商行净息差整体下行,区间为1.67%-2.11%,目前2022Q4是区间最低点,最高点在2019年三季度,区间内降幅44BP。相较同业,城商行净息差持续低于行业,且2019Q1被股份行超过后一直处于行业最低水平。2019年开始被股份行反超,我们认为主要是金融降杠杆环境下本身的负债结构致负债成本上升、以及资产端零售转型较慢的综合影响。 4)农商行净息差仍保持行业最高但大幅下降,区间值2.056%-3.02%,分别是2022年三季度和2018年四季度的水平,整体下降幅度接近100BP。横向来看,农商行净息差持续高于行业,但差距明显缩小,目前2022Q4仅高于行业19BP。 个股层面,2015年开始上市银行中首次出现净息差低于2%的银行,为江苏银行; 之后42家上市银行中(考虑有数据披露的),2016年有11家净息差低于2%,包括5家城商行+大行、股份行、农商行各2家;净息差最低的是江苏银行(为1.7%)。之后2017、2018年息差低于2%的银行数量增多,期间最低水平为上海银行的1.25%; 2019、2020年开始减少,但2022年又回升至16家,最低水平为交行的1.48%。 2.行业净息差持续回落以及内部分化的原因 2.1.行业息差持续回落原因:降息周期下生息资产收益率持续下行,以及存款利率市场化进展相对较慢 净息差的影响因素既有宏观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取决于银行自身战略和业务结构变化。2022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91%创历史新低,较之前高点下降近90BP。从资负两端的利率水平来看,我们以38家上市银行期初期末生息资产余额均值粗略测算,2022年生息资产收益率3.7%,较2014年高点降约1.2个百分点,而同阶段负债成本率降0.5pct,虽然中间有统计口径调整的影响,单从趋势上来说,净息差下行受资产收益率波动拖累较多,而负债成本率体现出一定的刚性,具体又受到以下几个层面的因素影响: 资产端收益率处于下行区间: 1)伴随2015年以来整体经济的下行,GDP增速降档下,政策利率、贷款基准利率以及10年国债收益率等均趋势下行,降息周期银行整体生息资产的定价基准持续下调。 2)伴随利率定价传导机制改革持续畅通和深化,LPR的推出以及MPA考核等政策的落地,政策利率到信贷利率传导的有效性明显提升,贷款上浮的比例明显下降。特别是2020年以来息差持续下行,主要是疫情爆发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下,监管以降低实体融资成本、刺激需求恢复为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