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绿色和平组织]:《机遇与变革:主要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乘用车产能布局与市场需求匹配度分析》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机遇与变革:主要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乘用车产能布局与市场需求匹配度分析》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机遇与变革:主要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乘用车产能布局与市场需求匹配度分析》

机遇与变革 主在要中汽国车的制乘造用商车产需能求布匹局配与度市分场析 机遇与变革:主要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乘用车产能布局与市场需求匹配度分析 2 研究团队 绿西色南和财平经零大碳学交金通融项学目院张成林副教授研究团队 编者 张成林保航何寻苗转莹张琦 数据整理与校对 张雨靖李嘉铖董潇雪 鸣谢 报告撰写还得到了江卓珊、熊思琴和李星宇等专家和同事的专业指导及支持,项目组深表感谢。 报告设计 张烨 著作权及免责声明 本接受报下告列为著绿作色权和和平免东责亚声分明部条北款京的办约公束室。(请以认下真简阅称读“。绿色和平”)于环保公益工作中形成的资料。阅读本报告即表示您已阅读、理解并 1.本报告由绿色和平发布,绿色和平是本报告的唯一合法著作权所有人。 2.本报告作环保公益和信息分享目的使用,不作为公众及任何第三方的投资或决策的参考,绿色和平亦不承担因此而引发的相关责任。 3.本及时报性告、为准绿确色性和和平完于整20性22作年担8月保至。2023年3月期间内基于各种公开信息独立整理研究产出的成果。绿色和平不对报告中所含涉信息的 4.本报告中所提及相关企业案例仅为论证本报告之观点,不涉及对于企业品牌、商品及服务背书或推销的目的。 如gr您ee有np任e何ac问e.题cn或@建gr议ee,n请pe联ac系e:.org发布时间:2023年5月 Coverphoto©Greenpeace 机遇与变革:主要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乘用车产能布局与市场需求匹配度分析 目录 执行摘要2 第一章研究背景与方法论简介7 第二章主要汽车制造商新能源汽车产能回顾13 第三章不同新能源汽车增长场景下汽车制造商的产能结构与市场需求匹配度分析18 第四章结论与建议32 附录34 尾注35 1 机遇与变革:主要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乘用车产能布局与市场需求匹配度分析 执行摘要 ©AlessioLinonUnsplash 执行摘要 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快速的变革。到2022年,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新售车中占比已达四分之一1,提前达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所设定的“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20%2左右”的目标。另一方面,道路交通领域作为中国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占据了整体碳排放的9%3。因此,从燃油车向全面零排放汽车的转型成为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在行业迅速变革和碳中和目标的双重驱动下,汽车企业面临着电动化转型的选择。 本研究利用情景分析和蒙特卡洛模拟等方法,预测并分析了在中国乘用车市场销量领先的11家汽车制造商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背景下的市场份额变化、新能源汽车产能缺口和燃油车产能 利用率等情况。同时,本研究还讨论了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布局的新能源汽车产能与其制定的2025年或2030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目标的匹配情况。通过以上分析,旨在为汽车制造商在产能结构调整和电动化转型上提供参考。 本研究主要发现: 1.主要外资汽车制造商将面临在中国市场份额下降的风险。具体而言,大众(中国)和通用(中国),有超70%的可能其2030年的预期市场份额将较其2019-2021年的平均市场份额分别下降3个百分点~7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6个百分点;本田(中国)约有80.2%的可能会下降2个百分点~4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丰田(中国)则有89%的可能会下降1个百分点~3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 主要车企2030年的预期市场份额较其2019-2021年平均市场份额变化情况的蒙特卡洛模拟估计结果4|执行摘要图1 7.0 5.0 3.0 预 期1.0 市场 额 份-1.0 变动 百 ︵-3.0 分点 ︶-5.0 -7.0 -9.0 40455055606570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比亚迪 长安(自主) 广汽(自主)吉利汽车长城汽车宝马(中国) 奔驰(中国) 丰田(中国) 本田(中国) 通用(中国) 大众(中国) 主要车企市场份额变动范围及发生概率|执行摘要表12.即使在新能源汽车增长预估最保守的场景 5下,主要的外资汽车制造商也面临市场份 车企 范围(百分点) 概率 比亚迪 [4.0,5.0] 90.5% 长安(自主) [0,1.5] 80.7% 吉利汽车 [-1.0,0] 51.4% 宝马(中国) [-1.5,-0.5] 99.4% 丰田(中国) [-3.0,-1.0] 89.0% 通用(中国) [-6.0,-3.0] 73.4% 额下降的风险。具体而言,在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水平最低的场景下(新能源 汽车渗透率为40%、乘用车销量为2800万 广汽(自主) [0,0.6] 92.1% 长城汽车 [-1.0,0] 69.2% 奔驰(中国) [-1.5,-0.5] 99.9% 本田(中国) [-4.0,-2.0] 80.2% 大众(中国) [-7.0,-3.0] 76.6% 辆),大众(中国)、通用(中国)、丰田(中国)、本田(中国)、奔驰(中国)和宝马(中国)等6家外资汽车制造商2030年的预期市场份额将较其2019-2021年的平均市场份额下降,平均下降幅度约为1.2个百分点。其中本田(中国)下降约2个百分点、通用(中国)和大众(中国)分别下降约1.8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随着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水平高于40%,这6家外资车企市场份额的损失将会扩大。当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水平为70%、乘用车销量为2800万辆时,大众(中国)2030年的预期市场份额将较其2019-2021年的平均市场份额下降达6.9个百分点,通用(中国)下降幅度达5.4个百分点,丰田(中国)下降达3.1个百分点。 3.比亚迪、长安(自主)和广汽(自主)等中国汽 主要车企市场份额增长概率|执行摘要表2 车企 增长概率 长安(自主) 80.8% 广汽(自主) 99.9% 吉利汽车 39.6% 长城汽车 0.4% 车制造商将获得市场份额增长的机遇。研究发现,有90.5%的可能比亚迪2030年的预期市场份额将较其2019-2021年的平均市场份额增长4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长安(自主)和广汽(自主)2030年的预期市场份额较其2019-2021年的平均市场份额增长的概率也均超过了80%;在新能源汽车增长预估最保守的场景下,比亚迪2030年的预期市场份额将较其2019-2021年的平均市场份额上升5.1个百分点,长安(自主)的增幅次之,约1.4个百分点。 4.与此相对,长城汽车的市场份额的增长前景并不乐观。计算发现,长城汽车2030年 执行摘要 的预期市场份额较其2019-2021年的平均市场份额增长的概率仅为0.4%。 5.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汽车制造商将面临燃油车产能闲置的风险。计算发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增长预估最保守的场景(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40%)下,若汽车制造商的产能结构不变,2030年10家6主要车企的平均燃油车产能利用率为68.9%,这意味着平均约三分之一的燃油车产能将处于闲置状态。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汽车制造商如不及时改造其燃油车产能,将面临更高的燃油车产能闲置风险。当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70%时,10家主要车企的燃油车 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32.6%。 6.在所研究的11家车企中,中国汽车制造商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布局(现有产能与规划产能之和)整体上领先于外资汽车制造商。在绝对数量上,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最高的5家企业中,有3家企业是中国汽车制造商。而在产能结构上,中国汽车制造商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占其总产能的比例均在30%及以上,而外资汽车制造商则在30%及以下。 基于以上研究发现,建议汽车制造商: ●提出2030年前停售燃油车的目标。关于汽车“禁燃”的争论在国内已持续了一段时间,但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这场争 主要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和传统燃油车产能情况(乘用车)|执行摘要图2 新能源汽车产能传统燃油车产能新能源汽车产能占总产能的比例700120.0% 600 100.0% 100.0% 500 单 位400 ︓万 辆300 200 100 24.9% 17.4% 41.1% 32.0% 30.1%30.1% 15.8% 16.1% 36.6% 26.8% 80.0% 60.0% 40.0% 20.0% 00.0% 大众 通用 吉利 长安 比亚迪 丰田 长城 本田 宝马 广汽 奔驰 (中国) (中国) 汽车 (自主) (中国) 汽车 (中国) (中国) (自主) (中国) 论的结果已逐渐明朗。汽车制造商制定燃油车退出时间表时机已成熟。淘汰燃油车不仅是汽车制造商为履行碳减排责任最重要的措施,也是汽车制造商长期利益所在。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大部分汽车制造商的产能结构与未来中国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并不匹配,或将面临市场份额损失和燃油车产能闲置等风险。淘汰燃油车已迫在眉睫,且越早转型,止损效果越明显。 ●在具体的转型过程中,企业应该考虑在利用其燃油车产能的基础上进行燃油车产能的改造。本研究发现,主要汽车制造商特别是传统燃油车企拥有大量的燃油车闲置产能。通过利用其闲置的燃油车产能,将燃油车产线改造为电动汽车产线,在投资成本和建设周期上比新建产线可能对厂商更为有利,也能够缓解新建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一章 机遇与变革:主要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乘用车产能布局与市场需求匹配度分析 研方究法背论景简与介 ©PatrickLangwallneronUnsplash 1.1研究背景 2022年是中国汽车发展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数据显示,该年度中国新售新能源汽车达到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了25.6%7。这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提前达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所设定的“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8”目标。以纯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正在快速占领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于2020年提出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作为中国碳排放的重要来源,道路交通领域占据了整体碳排放的9%9。汽车制造商需要加快汽车零排放转型。 在中国汽车行业快速变革以及碳中和目标的双重驱动下,汽车制造商提出了一系列电动化转型目标,提出目标的企业中既包括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也包括在中国生产经营的外资汽车制造商。本研究统计和分析了中国乘用车销量名列前茅的汽车制造商的汽车产能结构,模拟分析了汽车制造商的产能结构是否能够匹配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增长需求,为汽车制造商在产能结构调整和电动化转型上提供参考。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主要汽车制造商汽车产能结构是否能匹配其制定的2025/2030年新能源/纯电动汽车产销量目标? ●主要汽车制造商的汽车产能结构在不同新能源汽车增长场景下,能否匹配市场需求? ●主要汽车制造商在不同新能源汽车增长场景下可能面临的转型风险(包括市场份额损失和燃油车产能的闲置)有多高? 1.2方法论简介 a.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11家在中国乘用车市场销量排名靠前的汽车制造商,包括大众(中国)、宝马(中国)、奔驰(中国)、通用(中国)、丰田(中国)、本田(中国)、吉利汽车、长城汽车、长安汽车(自主)(以下简称:长安(自主))、广汽集团(自主)(以下简称:广汽(自主))、比亚迪。关于各汽车制造商下属汽车生产企业被纳入统计范围的详细信息,请参见附表1。数据整理发现,2021年中国乘用车销量约为2109万辆,本研究选取的11家汽车制造商的汽车销量总和约为1330万辆,约占中国乘用车市场的69%。10除特别说明外,本研究的相关讨论仅限于中国市场。 由于乘用车产销量在汽车整体产销量中占比最大(2021年约为82%11),本研究聚焦于乘用车。除特别说明,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