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特殊人群网络权益保护”专题调查报告》综述
该报告基于2022年全国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活动的数据,主要关注了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网络权益保护情况。以下是报告的核心内容总结:
研究背景与目标
- 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网络使用量显著增加,引发了对网络安全和网络权益保护的高度关注。
- 目标:全面了解公众对特殊人群网络权益保护的观点,分析网络使用情况、保护措施、满意程度和责任认知,为构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提供依据。
主要发现
未成年人网络使用与公众态度
- 使用趋势:未成年人在娱乐类网络应用的使用度呈下降趋势,体现了网络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 公众态度:公众对未成年人上网的谨慎态度有所缓和,开始认可网络在学习知识方面的积极作用。
- 问题与挑战:“饭圈”文化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引起广泛关注,但其正走向良性发展的趋势,需多方合力维持。
网络权益保护措施与满意程度
- 限制性措施:家长普遍采用时间限制等限制性措施管理未成年人上网,但陪伴和保护性措施的使用率较低。
- 青少年保护模式:青少年保护模式的知晓度高,但使用率低,且在功能设计和内容质量上有提升空间。
- 游戏防沉迷:游戏防沉迷措施获得多数网民认可,但需持续完善以适应实际需求。
- 保护成效: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初见成效,但工作仍需深化,特别是未成年人保护软件的使用和效果有待提高。
保护主体与责任认知
- 责任主体:家庭、学校、互联网平台被视为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关键角色,但强调多主体协同的重要性。
- 《未成年人保护法》:公众对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了解程度仍需提高,加强宣传和执行检查至关重要。
建议与展望
- 提高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养自控能力和信息辨别能力。
- 强化家庭教育:落实家庭监管责任,培养健康上网习惯。
- 凝聚共识:全社会共同参与,构筑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的屏障。
- 推动信息无障碍建设:提升全社会的数字普惠水平,确保特殊群体的网络权益。
总之,该报告强调了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网络权益保护方面的需求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构建更加安全、健康、包容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