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网络暴力防控与网络文明”专题调查报告 本报告数据来源于2022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引用本报告中的数据和内容须注明来源出处。 组委会欢迎有关研究机构合作,深入挖掘调查数据价值,有需要者请与组委会秘书处联系。 报告查询(总报告及区域、专题、行业报告):网络安全共建网:www.iscn.org.cn“网安联”公众号: 2022年全国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网络暴力防控与网络文明” 专题调查报告 企鹅有调2022年11月 目录 一、前言1 二、研究背景2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4 四、网络暴力公众认知与社会影响7 (一)网民现实情绪易带入网络,约束缺失助推网暴发生8 (二)网络暴力现象普遍,网暴治理刻不容缓8 (三)网络暴力行为形式多样,谩骂、骚扰最常见9 (四)网络暴力诱因多样复杂,网民素养亟待提升10 (五)网络暴力严重危害身心健康,情绪困扰激发多重影响11 (六)网络暴力社会危害性强,青少年群体最受担忧12 五、网络暴力个人预防与治理关切13 (一)网民回击网暴方式较为被动,存在线下延伸风险14 (二)律己是减少网络暴力的共识,明辨争理意愿相对低15 (三)关注网暴受害者心理干预,呼吁社会各方提供关怀16 (四)平台网暴防控机制全面多样,正向引导等功能认可度高17 (五)网民期待加强打击网络暴力行为,期待合力共治18 (六)�台专项法规强化监管呼声较高,屏蔽净化方式接受度相对较低19 六、网络文明建设成效与舆论期待20 (一)网暴专项治理行动满意度高,宜持续推进巩固成效21 (二)网络文明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后续需向纵深推进22 (三)网民呼吁理性思考、实事求是、真情实感的网络舆论氛围23 (四)主流媒体报道仍是重要信源,需加强信任建设24 (五)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作用成共识,期待构建多元化发声场域26 (六)网络发声积极推动政府治理,但网民发声意愿较低27 七、网络暴力防控与网络文明建设建议28 (一)精准打击,专项防治29 (二)加强公信,媒体引治29 (三)防微虑远,强化法治30 (四)多方参与,合力共治31 (五)综合评估,科学施治31 一、前言 为全面了解、反映网民对我国网络安全状况的感受和看法,向国家和有关部门开展互联网治理与监管提供详实的网情民意支撑,同时积极发挥网络安全社会组织在网络空间建设中的桥梁作用,在全国各级党政部门的指导支持下,由全国信息网络安全协会联盟(网安联)牵头,135家网络安全行业协会及相关社会组织共同发起,2022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活动于2022年8月3日启动。本调查活动持续10天,通过网络问卷形式进行意见和观点采集,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网民的踊跃支持和积极参与,全国有效问卷采集量达303.1776万份,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此次发布的调查问卷分为公众版和从业人员版。公众版从大众化的角度,设置九个专题二级问卷,分别是网络安全法治社会建设、网络诚信建设、遏制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网络购物安全权益保护、特殊人群(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网络权益保护、互联网平台监管与企业自律、数字政府服务与治理能力提升、网络暴力防控与网络文明建设;从业人员版从网络从业人员的技术专业化角度,设置四个专题二级问卷,分别是等级保护实施与企业合规、行业发展与生态建设、新技术应用与网络安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其中“网络暴力防控与网络文明建设专题”作为二级问卷之一,围绕网络暴力公众认知、 社会影响、个人预防等方面设置十七个问题。 今年的全国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活动中,首次将网络暴力内容从相关议题中剥离,作为网络文明部分的核心构成内容进行单独编撰,形成本次《网络暴力防控与网络文明建设》专题报告,进而为网络空间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广泛普及,社会出现了空间分化,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互联网这个虚拟的社会空间,网络暴力问题随之显现。网络暴力中的“施暴者”利用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开放性实施人肉搜索、集体审判、人身攻击等侵害行为,一系列的行为失范最终导致网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社会公德受到破坏,社会和谐稳定受到威胁。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频发,不断挑战公众认知和法律底线,如何有效防控网络暴力成为极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生态建设,强调要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党中央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充分表明了党中央从国家层面维护网络安全的决心。2020年3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令禁止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违法活动。2021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围绕“道德建设迈出新步伐,网民思 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网络风尚更加浓厚”等目标作出了重要部署。2022年4月,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主要聚焦网络暴力易发多发、社会影响力大的18家网站平台,要求通过建立完善监测识别、实时保护、干预处置、溯源追责、宣传曝光等措施开展全链条治理。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强调:“对侵犯个人信息、煽动网络暴力侮辱诽谤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强调:“从严追诉网络诽谤、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侵犯公民权利犯罪”。“两高”的报告均将依法治理网络暴力、清朗网络空间作为重要工作内容。2022年11月,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从建立健全网暴预警预防机制、强化网暴当事人保护、严防网暴信息传播扩散、依法从严处置处罚等方面切实加大网暴治理力度,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此外,众多网络平台升级预防网络暴力能力,新上线“风险提醒”“发文警示”等功能,整治不当私信和不当评论,以推动形成预防网络暴力的合力。网络暴力防控与治理已经成为新时代网络与信息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此背景下,对网络暴力发展现状和特点、公众认知与预防、 社会影响与回应进行专题调研,显得尤为必要且有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社会公众对网络暴力防控和网络文明建设的观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网络暴力公众认知和社会影响,包括网民遭受网络暴力的基本情况,网络暴力行为特征、诱发原因、连带影响等。二是网络暴力个人防治与治理关切,包括网民对网络暴力回击方式、预防共识、治理主体责任呼吁等。三是网络文明建设成效与舆论期待,包括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效果评估、文明清朗网络环境营造要素、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公众期待等。力图基于全景立体的公众认知,为网络暴力防控与网络文明建设提出针对性建议。 围绕以上内容,对发起单位调查所得百万级问卷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受访个人基本情况和网络暴力防控与网络文明专题两个部分。个人情况由受访者性别、年龄、学历、职业身份构成。从调研数据来看,受访者构成分布较为均匀分散,囊括各不同特征网民建议和观点,整体调查样本在网民代表性上具有良好体现,加上调查样本数据庞大、覆盖面广泛,调研结论可推及至全国网民。 调研受访者具体分布如下: 性别分布:男性(46.2%),女性(53.8%)。 图1受访者性别分布 年龄分布:12岁以下(1.83%),12-18岁(17.03%),19-24岁(16.51%),25-30岁(11.87%),31-45岁(39.75%),46-60 岁(12.55%),61岁以上(0.45%)。 图2受访者年龄分布 学历分布:初中及以下(25.90%),高中(14.72%),中专 (10.27%),大专(26.43%),本科(21.30%),硕士(1.18%), 博士(0.20%)。 图3受访者学历分布 职业分布: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1.37%),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一般人员(10.97%),企业/公司管理人员(3.05%),企业/公司一般人员(12.09%),专业技术人员(8.88%),商业/服务业人员(3.67%),农林牧渔业劳动人员(1.51%),生产制造运输及相关人员(1.85%),学生(29.71%),自由职业者(9.77%),无业/下岗/失业人员(2.11%),其他(15.02%)。 图4受访者职业分布 四、网络暴力公众认知与社会影响 调查显示,当前网络暴力现象较为普遍,网络暴力行为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以谩骂、电话骚扰、泄露个人信息等形式出现。网络暴力诱因多样复杂,网民素养不足、相关事件妄下定论、网络制度管理缺乏是主要原因。网络暴力不仅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交关系产生极大影响,同样也具有很强的社会危害性,具体体现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助长网络不良风气、影响网络氛围、激化矛盾、催生网络犯罪行为等方面。 (一)网民现实情绪易带入网络,约束缺失助推网暴发生 调查显示,68.69%的受访网民会将现实情绪带入网络,选择“是,而且带入的情绪还很大”占比8.39%,选择“一点点”占比26.92%,选择“偶尔会”占比33.38%,情绪往往牵引着行为,现实情绪在网络中缺失相关约束易引发各类负面情绪在网络中蔓延扩大,助推网络暴力行为发生。 图5受访网民现实生活情绪带入网络的占比 (二)网络暴力现象普遍,网暴治理刻不容缓 根据调研,61.11%的受访网民或多或少遭遇过网络暴力行为,其中,5.41%的受访网民遭遇“非常多”,7.30%的网民表示“比 较多”,“偶尔会”和“很少”的占比均超两成,分别为23.16%和25.24%,只有38.89%的受访网民明确表示没有遭受过网络暴力。这反映出网络暴力行为在网络社会中广泛存在,给和谐文明网络社会建设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亟待治理。 图6受访网民遭遇过网络暴力的占比 (三)网络暴力行为形式多样,谩骂、骚扰最常见 针对网民遭受过的网络暴力具体行为进行调研发现,“羞辱谩骂”是最主要的网络暴力形式,占比达41.17%;其他网络暴力形式如“遭到电话、围观、私信等骚扰”“泄露个人或家人信息”“被传谣言”“威胁恐吓”均占比两成上下,另外“人肉搜索” 形式占比相对较低,为10.93%。分析发现,目前网民遭受过的网络暴力行为呈现多样化趋势。另从多选题数据特性分析来看,有相当部分网络暴力受害者曾遭受过多种暴力行为。网络暴力行为的多样性与并发性给网络暴力防控治理工作带来挑战。 图7受访网民遭遇过网络暴力方式的占比 (四)网络暴力诱因多样复杂,网民素养亟待提升 对网络暴力形成原因进行调研发现,网络暴力的产生多因并存,既有网络环境内生性的原因,也有网民素质、社会法治等外部因素。其中,网民素养不足、相关事件认识不清草率评论是最 突出的原因,这两项分别占比69.16%和68.04%。另有58.91%的受访网民认为网络管理制度和道德约束的缺乏也是造成网络暴力的一大因素。此外,情绪宣泄、误解、跟风站队等也是诱发网络暴力的重要原因,相关占比超过半数。网民素养、法治建设等问题叠加网络环境的虚拟属性共同造成网络暴力的产生,治理网络暴力也需多方发力,综合施策。 图8受访网民认为产生网络暴力的原因 (五)网络暴力严重危害身心健康,情绪困扰激发多重 影响 网民在遭受到网络暴力攻击时,心理和身体易遭受双重创伤并对工作和学习产生严重影响。62.18%的网络暴力受害者会出现情绪低落、抑郁,此项危害占比最大;其次会影响工作和学习, 38.90%的受访者有此反馈;暴躁易怒紧随其后,比例为35.98%。此外,选择封闭自己、亲朋关系受损、身体生病等影响的占比均超一成。由此可见,网络暴力易造成受害者躯体损伤、情绪失调与精神创伤等,相关困扰会蔓延至身体健康、自身行为、社交互动等方面,负面影响极大。 图9受访网民遭遇过网络暴力后的影响 (六)网络暴力社会危害性强,青少年群体最受担忧 网络暴力的危害性不局限于受害者自身,同样也具有很强的社会危害性。调查显示,77.46%的网民认为网络暴力会给青少年带来不好的影响,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