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大学生研究]:本科生延期毕业现象的透视与解析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本科生延期毕业现象的透视与解析

本科生延期毕业现象的透视与解析

大学生研究DaXueShengYanJiu 本科生延期毕业现象的透视与解析 □车淼洁 摘要:高校扩招至今本科生延期毕业现象愈演愈烈,现象背后是延毕本科生自身压力及其带来的家庭冲击、高校管理难题乃至社会问题。笔者借用辍学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概念模式,在对某省不同类型高校延毕本科生现状作分析的基础上,选取这些高校内若干典型个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研究发现,延毕本科生有三类典型特征:佛系心态、丧样状态、病弱特质,他们往往通过变“老油条”、变“逃课生”、变“学困生”以及缺朋友陪伴、缺老师相助、缺家长支持等过程沉沦为延毕生。本科生延毕的生成与社会误导、高校空档、学生困惑、家庭通病密切相关,从改善学业系统、优化社交系统、提升心理弹性三个维度加强,或能实现本科生延毕的预防以及青年的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本科生;延期毕业;学业困难;退学;生成机理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基础厚薄不均,考试不及格人次增多,延期毕业(以下简称延毕)长期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趋势。事实上,硕士或博士延毕已引发较多关注和重视,然而本科生延毕现象并未引起足够的关注,仍属“盲区”。对于本科生来说,延毕是一个难以启齿的字眼,因延毕而背负的压力并不小。一方面,本科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以来,本科文凭几乎是基础性文凭,不能按时获得甚至无法获得这一基础文凭,将招致自我、家庭、社会多方的质疑和责问,对学生个体的打击力度相当大;另一方面,这些曾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而进入本科教育的“佼佼者”,面临扑面而来的大学适应、课程学习、人际关系、自我实现等挑战,在 同学之间的横向比较和今非昔比的自我落差中挣扎沉浮,延毕的事实相当于一记“实锤”,清楚地表明了该生在大学之河中的“沉沦”。 延毕本科生也称为留级生、超学制学生、延长学制学生,是指在规定学制内不能按时毕业的本科生。它分为主动延毕和被动延毕。主动延毕是因结婚生子、个人创业、科研计划、躲避就业等原因主动选择。而被迫延毕的原因,除生理疾病、家庭变故等外,挂科、学分未修满、毕业设计不合格等学业问题和心理问题占多数,实乃无奈、无助、无力之下选择的“曲线”,最终能通达毕业还算幸运,通达不了的则面临退学。因此,本科生被迫延毕带来的家庭冲击、高校管理问题乃至社会问题,不容回 避,也不能忽视。 那么,本科生延毕现象在当前高校内达到怎样的程度,具有多大规模?延毕本科生究竟是怎样一群人,有哪些特征,其形成的过程及原因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助于观察当前大学生生存现状,进一步理解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更有助于反思与警醒青少年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更具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救治和教育工作。 历、言语或社会劝说和生理与情绪状态是提高效能的干扰措施[6]。 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的辍学研究以简单描述性居多,停留在较低层次的研究水平,经不起方法论的检验,亦缺乏理论上的提升[7]。国内有关本科生延毕现象的研究也是如此,仅有对现象的描述和简单的归因,且对新近几年本科生延毕现状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本研究拟借用国外较为成熟的辍学理论的框架模式,对当下本科生延毕现象进行阐释。 一、与延期毕业相关的理论回顾 梳理国内外文献,与本科生延毕研究最为接近的是对退学学生的研究。美国学者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造成大学生辍学或者无法顺利毕业的原因,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辍学理论[1]。文森特·汀托将学校系统分为社交系统与学业系统,社交系统是包括学生在学校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社交活动的集中体现;学业系统则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课业表现、智力发展等[2]。他将此定义为社交融合与学业融合,当学生无法在学校获得这两种融合时,辍学行为就发生了[3]。 宾和伊顿从心理学视角发展了辍学理论。他们认为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应对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是促进学业融合与社交融合的基本途径[4]。自我效能理论动态地揭示了学习行为的启动和维持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行为技能的预期和信念,而行为结果又进一步反作用于信念和感知的形成[5]。根据班杜拉的论述,自我效能的实现不是自动化的,成功经验、模仿经 二、本科生延期毕业现状与研究设计 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期间,本研究以某省为例,抽取了该省四所不同类型高校,包括省城与非省城、“双一流”建设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通过访谈学校相关部门获取这些高校的延毕情况相关资料。笔者整理发现:(1)大学生延毕的主要原因是学业问题,不同高校均如此,延毕与学业困难密切相关。 (2)延毕生最终会有一部分学生无法毕业,学业困难原因为主的延毕生中大约三成左右最终退学。(3)双一流高校的延毕率(本文“延毕率”指的是“当年未按规定学年学制毕业人数”/“按规定学年学制毕业人数”,其中“未按规定学年学制毕业人数”中包含最终毕业的延毕人数、最终结业人数与最终退学人数、仍在籍或仍休学的人数;“退学率”指的是“学年退学人数”/“学年毕业人数”)较为明显地高于普通高校,这与学生培养方案中课程的客观难度具有一定相关性,也与学生多元化的去向选择有关联。详见表1。 表1某省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延毕情况(笔者分析整理) 某省内的高校 延毕率 延毕原因 退学率 退学原因 省城“双一流”高校 12.5%左右 65%为学业困难;15%为身心健康原因休学;4%为境外交流学习;8%为转专业后补休学分;8%为服兵役、创新创业等 1.8%左右 80%以上为学业困难 省城普通高校 6%左右 97%为学业困难 1.5%左右 大部分为学业困难 省城普通高校 7%左右 94%为课程挂科;4.5%为毕业论文;1.5%为参军或其他 2%左右 大部分为学业困难 非省城普通高校 7%左右 95%为学业困难;5%为个性原因 2.5%左右 大部分为学业困难 为了深描本科生如何在个体意义和过程逻辑上成为延毕生,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希望将个案作为一个观察更多的窗口[8]。个案的选择势必产生代表性或概括性的顾虑。菲利普杰格认为,对社会科 学最大的误解就是案例研究不能概括世界运行的规律[9]。在某种意义上,概括化并非基于数据而是基于分析。分析性概括化是在理论概念和原则的相关性上,超越原始案例而适用其他环境的逻辑[10]。本 文正是基于分析的形式逻辑保证案例的代表性和概括性,同时也解释了小样本案例研究的合理性,无论案例多少都不寻求统计学意义,而是专注案例本身的逻辑和分析意义[11]。 本研究从上述四所高校中选取延毕本科生的案例,选择遵循目的性抽样原则,在较多案例中选择了典型个案8人(见表2),对这些个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全部以面对面形式为主,部分还通过电话或微信语音访谈作为补充。本研究旨在“探索”和“解释”延毕生现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即描述延毕本科生的状况、阐释延毕的生成机理、探究如何预防。 表2某省不同类型高校中延毕本科生典型个案 编号 性别 年级 延毕原因 家庭情况 受访者A 男 2018级 学业困难 家在中部省份某县,父母在镇上开小店 受访者B 男 2018级 学业、心理困难 家在省内某市,父母均为教师,童年有留守经历 受访者C 女 2018级 学业、心理困难 家在沿海某省某县,父亲为医生,母亲为公务员 受访者D 男 2015级 学业困难 家在省内某市,父亲为体制内工程师,母亲赋闲 受访者E 男 2017级 学业困难 家在省内某市,父亲为公务员,母亲为普通职工 受访者F 男 2016级 学业困难 家在中部某省某县,父母离异,父亲为教师,母亲为普通职工 受访者G 男 2019级 学业困难 家在中部某县,父亲为县级医院医生,母亲为教师 受访者H 男 2019级 学业困难 家在东部某省某市,父亲为公务员,母亲在其高中阶段离职赋闲 三、延期毕业本科生的“沉沦”画像 通过梳理个案发现,延毕本科生有三类典型特征:一是佛系心态。他们没有求胜心,没有拼搏劲,没有目标追求,表现出一种“都行、可以、无所谓”的人生态度[12]。常见于部分公务员、教师、医生等家庭的孩子,从小在家中衣食无忧,依赖性强,既无物质追求,也无远大抱负;有些曾被过度安排,导致并无太多自己的想法。二是丧样状态。以颓废、消极等负能量为核心特征[13],行为上常身陷舒适圈,沉 迷网络、手机或游戏不可自拔,心态上往往遇挫折而自暴自弃、甘于堕落。进入大学以后,失去中学时的优越感和成就感,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失去学习信心与动力。相比佛系心态,丧样状态更加消极,心智、行为呈现颓废、悲观、绝望的倾向。三是病弱特质。一类是自卑、内向、素质能力弱的学生,多为西部、内地、农村孩子,或外在躯体有明显弱势的学生,在大城市的纷繁热闹中无所适从;另一类是人际关系敏感、人格不健全的学生,多数为单亲、离异等不完整或不和谐家庭的孩子,由于没有得到原生家庭较好的滋养,自身人格或心理存在缺陷,因此无法较好地应对大学的种种挑战,从而产生更大的损伤,显现出心理问题甚至神经症、精神病性障碍症状。 社交系统 延期毕业发生 社交行为综合表现不佳 学业成就综合表现不佳 学业系统 变“老油条”变“逃课生”变“学困生” 个人属性:佛系、丧样、病弱 延毕是一个逐渐沉沦的过程,如温水煮蛙,起初痛感不强,直到分层愈发明显,他们才惊愕地意识到“沉底”了。为了更直观地表述,本文将沉沦的过程分为六步,参考汀托的辍学理论模式,分别是学业融合方面的变“老油条”、变“逃课生”、变“学困生”和社交融合方面的缺朋友陪伴、缺老师相助、缺家庭支持,导致陷入无力面对未来的窘境(见图1)。 缺师友交流 缺家庭支持 受朋辈冲击 图1延期毕业大学生的“沉沦”过程 1.变“老油条”:从新鲜亢奋到放纵自我 对于延毕生而言,刚上大学时他们和大部分学生一样,虽稚嫩但朝气蓬勃,对大学生活满是憧憬与期待。“大一上学期,我还很有上进心,学习上也是比较努力的,参加综素活动、志愿者、体育社团部长、学院团委,还有入党,也谈了女朋友。一切充满希望,世界之大任我施展拳脚的感觉”(受访者A,2018级,男)。从高中步入大学,最大的变化是“没人管了”,一切都是自由和开放的,自由选课、选社团、交友、发展爱好、安排日常生活,连上课学习似乎都是自由的。正是这样的自由度、忙碌感,考验着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大一下学期,对大学生活开始熟悉,也包括偷懒耍滑,老油条。一开始微积分课上听不懂,还会问同学,后面就慢慢不去问了,不认真对待了。上课开始走神,高中也走神,但是大学里的练习没那么多,没有规律的查漏补缺,走神的后果没那么快出现。看视频、玩游戏,其实也觉得很无 聊,但就是没有动力学习。放纵自己的状态养成了,再想回到亢奋状态就很难”(受访者A,2018级,男)。A同学的经历是延毕生群体中非常典型的,金榜题名后的他们面对大学的挑战和诱惑缺乏目标、规划与自我管理,他们在获得电脑和手机的使用自由后无法自控,离勤奋学习以及学懂弄通渐行渐远。 2.变“逃课生”:从翘课水课到学习掉队 高中时没有人会去怀疑课程的设置,然而到了大学,“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常有听说,延毕生们与课程不断作“斗争”。对于存在难度的数理化类必修课,他们提出质疑“为什么要学这么难”“学了有什么用”。对于难度不大的通识课,延毕生们又表示质疑,谓之“水课”。“水课”是网络热词,“水”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形容词,指“意义不大的课程”;另一种是动词,指的是“混过一节课”。“比如思修、形策、史纲等,有必要是有必要,但很占用我的时间,小组展示等形式很占精力。就是在水课上养成了‘水’的习惯,一般都是抢后排,于是上其他课也习惯了这样,就是做着其他作业,偶尔听课”(受访者B,2018级,男)。对于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延毕生们从来都是无心也无力,一旦有两三周没有坚持良好学习习惯,很有可能就此落下,不知不觉掉队。有研究发现,学习行为上存在“大二塌陷”现象,究竟是反映了本科生成长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还是制度设计缺陷,有待进一步去研究[14]。 3.变“学困生”:从期末挂科到退学警告 近年挂科率不断增长,大学生进校之初已经有所耳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