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控战略入股彰显技术影响力,切入光伏领域资源化战略升级。公司深耕膜技术在水深度处理及污废水资源化领域的应用。2016年北控水务战略入股发展提速。2021年合作隆基切入光伏再生水。2022年归母净利润0.81亿元(+31%),2022Q4业绩0.45亿元(+68%)显著改善。 膜技术实力领先,资源化助力双碳发展,数字化&产品化引领业态变革。 公司自研膜通用平台技术填补国内空白,降低膜装备成本20%-40%。污废水资源化减污降碳协同,ToB商业化运营三方共赢。数字化技术助推产品化应用升级,2023年3月公司发布智能制水机组新产品“新水岛”,颠覆传统工程模式,占地节约80%,建造周期1-2月,实现智慧生产,无人值守,全成本低。新水岛模式下水回用率70%,排污量降为30%。 我国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取水&排污约束叠加降本驱动,光伏再生水需求迫切。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地区(含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部分区域)暂停新增取水许可,江浙等水环境敏感区域环境容量管理加强,污水资源化需求迫切受政策有力支持。水为光伏制造过程必要消耗,三重因素驱动再生水应用。①用水约束:硅料硅片产能集中于西部缺水区域。多晶硅产能现集中于疆、川、蒙,未来向内蒙古、宁夏转移,内蒙古包头规划2023年底多晶硅产能占比将达40%。2019年宁夏和内蒙古单晶硅片产能占比达64%。②排污约束:电池片产能集中于江浙水环境敏感区。2021年江浙太阳能电池产量占比55%,环境敏感区域光伏企业需执行更严格的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收紧17%~25%。③降本增效:高品质再生可实现取水、纯水制备、排污等成本的节约,以硅片项目测算再生水方案较原方案取水成本节省约9%。 光伏再生水百亿空间释放,公司技术&成本优势显著。光伏产业水&排污紧缺区域产能占比约50%,我们预计2025年光伏再生水潜在运营空间达12亿元,2025年潜在建造空间达295亿元,2022-2025年化建造空间98亿元。公司技术实力获海内外认可,膜通用&浓缩液资源化技术降本增效显著,光伏产业降本动机强烈,首个项目落地后有望迅速渗透。 高品质饮用水兴起,纳滤龙头占据规模&先发优势。政策支持&用水安全&消费升级,高品质饮用水兴起,组合纳滤技术前景广阔。公司为纳滤龙头,2021年底高品质饮用水累计产水超180万吨/天;首次在张家港现有管网上实现同城同网直饮水,大管网模式较净水器更具经济性。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污废水资源化专家,膜实力领先。率先切入光伏领域,用水&排污约束及降本增效驱动下,光伏再生水百亿空间释放。 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1/1.13/1.54亿元,同增31%/39%/36%,对应25/18/13倍PE,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进展不及预期,项目进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公司以核心技术为依,在水深度处理及污废水资源化领域积累了大量的膜项目运营经验。在饮用水深度处理领域,公司于国内率先实施了纳滤膜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截至2022H1累计处理规模超50万吨/日,居国内首位。公司承接了国内首座规模20万吨/日以及10万吨/日的纳滤膜技术饮用水厂,在大规模处理微污染地表水源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膜法市政污水深度处理领域,公司是国内几家具有20万吨/日及以上处理规模的超滤膜水厂业绩的代表性企业之一。在资源化领域,公司采用双膜技术(超滤+纳滤/反渗透)将市政和工业园区污废水深度处理并生产出优质再生水,公司综合技术与实施规模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污废水资源化减污&降碳协同,ToB商业化运营模式佳 污废水资源化契合减污&降碳协同导向,助力双碳目标。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污染物质与营养物质,具有污染和资源的双重属性,资源回收利用是降低生产碳排放的重要方法,污废水资源化可实现减污和降碳的协同推进,在双碳和环境保护政策双轮驱动下成长空间充足。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重要文件之一,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进行系统谋划。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方案》要求大力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构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 开创“PIPP+蓝色生态园”商业模式,打造公司、工业企业和政府三方共赢局面。 污废水资源化利用在节约水耗、降低污染物和碳排放的同时,可挖掘出高附加值的资源化产品。公司开创“PIPP、蓝色生态园”模式,在常见污水处理达标排放BOT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工业等市场主体要素,以水中有用物质的回收价值作为主要投资和项目开发的依据,在为政府提供水处理服务的同时,通过将回收物质以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价格出售给工业企业,获得核心技术溢价,实现长期稳定投资收益,To B商业化运营,实现三方共赢。 数字化赋能智慧化应用升级,工程产品化颠覆传统业态 发布智能制水机组新产品“新水岛”,数字化应用升级。公司19年来一直专注在膜水处理领域,持续探索工程产品化,先后推出了产品化一代、二代产品,在膜装备、膜车间上做到了高度集成化和产品化。2022年11月公司与国际知名人工智能大师、大不里士大学水文信息学卓越中心土木与环境工程教授Vahid Nourani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算法研究与场景应用等领域展开合作,共同推进水务行业智慧化转型升级。2023年3月,公司发布第三代产品化新产品——新水岛,凭借硬件设备高度集成及软件高度智慧化,以产品思维彻底颠覆传统水厂的工程模式,将全厂的设备、设施和构/建筑物集成为一个产品化的智能机组。 颠覆传统水厂工程模式,实现智慧生产无人值守,占地节约80%全成本低。新水岛的高度智慧化是基于公司自主研发的数字水厂双胞胎运营系统,可全量全要素感知设备运行工况。新水岛实现四大突破:1)智慧生产,无人值守。在自控的基础上植入了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数字化巡检,保障运行工况最优。2)高度集成,用地仅为传统的1/6。 “新水岛”实现了无人值守、独立运转,节约了水处理各个环节的维护管理人力,有效的节省了厂区办公室、厂房、安全间等硬件设施,水厂占地面积仅为普通工程的1/6,节约了80%的占地面积。3)全厂可移动,建设周期短。新水岛没有厂区,只有产品,可以自主运行,因此实现了自动化、可移动,由于没有土建工程,降低了投资风险。采用集约模块化组装的“去工程化”建造方式,1-2个月便可建成一座水厂。4)全成本低。 新水岛改变了原有的工程建设模式,按产品交付模式,节省了厂区、配套设备、建筑物等投资,运营期间免人工,智慧化运行实现低能耗,运营成本降低且效率提升。 新水岛为企业、园区与城市提供高品质再生水,水资源回用率达70%。尽管供水、污水市场已经基本饱和,但未能真正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水短缺和水污染问题仍然严峻。公司通过供给侧的改革创新,有望引领再生水市场发展,解决工业企业、园区、城市用水短缺和环境容量不足的问题。1)工业企业:传统工程模式需要进行取水-处理-排放的流程,排放的水量达到80%。采用新水岛可以回用大约70%的水,取水量由100%降低为30%,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的难题,同时排放量也从100%降低为30%,同时解决环境容量不足的难题。水资源使用效率提升,有效的节约了水的使用成本。新水岛即将进入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兴工业领域,提供高品质再生水。2)工业园区:新水岛的项目优势可以实现复制。在无锡锡山高品质再生水厂项目中,新水岛实现了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容量的显著提升,有利于当地产能提升及招商落地,获得企业及政府的高度认可。3)城市:新水岛从本质上解决了水资源不足的难题,可以让水在城市中循环利用。在推广模式上,水务集团、工程公司、设备公司、金融机构或者城市合伙人,都可以以参股、控股、合作等形式,成为“新水岛”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广。 国家层面水资源约束政策时间政策 发布机构发改委、水利部 主要内容 《国家节水行动方案》 2020年及2022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分别降低20%和28%。到2035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 2019.4 《关于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地区暂停新增取水许可的通知》 明确了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地区,包括干支流地表水超载13个地市(涉及6个省区)、地下水超载62个县(涉及4个省区17个地市)。 2020.12 水利部 对取自超载河流地表水、各超载类型地下水的取水申请,分别暂停审批相应水源的新增取水许可。 《关于实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的意见》 到2025年,黄河流域建成行业用水定额体系,全面实行规模以上用水单位计划用水管理。推动工业企业应节水工艺和循环用水技术,到202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8%以上。 2021.8 水利部 《“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 发改委、水利部等 到2025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400亿立方米以内。其中,工业领域以水定产,推进工业节水减污,实施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创 2021.10 我国水环境污染严重,排污许可证推行加强环境容量管理,企业排污受限。根据我国《水污染防治法》,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下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削减和控制本行政区域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对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2022年4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十四五”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建立由下向上的企事业单位总量控制制度。根据2022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吉林、辽宁、安徽、江苏、云南等部分城市水环境质量排名靠后,预计将面临更为严格的水环境容量限制。 污水再生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污染的重要途径,受政策有力支持。污废水资源化通过将污废水深度处理后产出的再生水/新生水替代常规水资源用于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生态补水等,并从污水中提取其他资源和能源,是最有效的节水减污行动,有助于破解我国水资源困局。2021年多项政策出台,设定再生水利用率,总体目标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黄河流域中下游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应力争达到30%。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是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2025年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000万立方米/日,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8万公里,新建、改建和扩建再生水生产能力不少于1500万立方米/日。政策驱动下污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将掀起新高潮。 光伏再生水迎百亿空间,经济性加速行业放量 水指标限制&环境容量约束&降本驱动下,光伏行业再生水需求释放。 驱动因素1——水指标约束:水资源为光伏制造过程必要消耗,技术迭代&产能扩张时取水需求增加。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光伏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大势所趋。我国光伏产业高速发展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生产过程中,水资源为必要消耗。根据《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光伏制造项目生产水耗应满足:①多晶硅项目水循环利用率不低于95%,②硅片项目水耗低于1300吨/百万片,P型晶硅电池项目水耗低于750吨/MWp,N型晶硅电池项目水耗低于900吨/MW。根据《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2-2023年)》披露,①多晶硅:水的消耗主 驱动因素2——环境容量约束:光伏制造企业废水处理难度大,环境敏感区域排放标准更为严格。生产中消耗水资源的同时会面临后端污水排放的问题,与其他行业废水相比,光伏生产废水主要由大量的酸性废液、碱性废液、高浓度含氟废液、高浓度含氮废液等无机污染物组成,同时废水中还含有难降解的聚乙二醇等有机污染物,需要经过严格处理方可达标排放。太阳电池制造业水污染物排放需满足《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