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长城证券]:22年归母净利同比高增74%,23Q1业绩超预期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公司研究/报告详情/

22年归母净利同比高增74%,23Q1业绩超预期

2023-04-14吴铭杰、陈逸同长城证券罗***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22年归母净利同比高增74%,23Q1业绩超预期

事件: 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84.8亿元,同比增加8.49%; 归母净利润3.83亿元,同比增加73.9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05亿元,同比增加46.78%,其中Q4单季实现营收24.79亿元,同比增加24.92%;归母净利润1.52亿元,同比增加3160.87%;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21亿元,同比增加421.23%。 公司发布2023年一季度业绩预告,2023年Q1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2-1.3亿元,同比增长70.83%-85.07%,预计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1-1.2亿元,同比增长198.06%-225.16%。 收入端:22年实现营收84.8亿元,同比+8.49%,稳步增长。公司全年实现营收84.8亿元,同比+8.49%,其中商用车及非道路业务实现营收40.45亿元,同比-19.71%,乘用车业务实现营收35.89亿元,同比+60.49%,工业及民用业务实现营收5.07亿元,同比+58.29%。2022年,在国内商用车行业下行的背景下,公司积极布局新能源乘用车和工业及民用换热业务,两块亮点业务为其贡献显著增量,使得公司整体营收仍然实现一定增长。 毛利率:22年毛利率19.84%,同比-0.54pct。22年公司毛利率为19.84%,同比-0.54pct。在22年铝价已经出现一定回落的背景下,公司毛利率同比下滑主要系结构性因素所致,22年乘用车毛利率(14.91%)低于商用车及非道路毛利率(22.34%),乘用车营收占比同比提升13.72pct。 利润端:22年利润同比高增73.92%。2022年归母净利润3.83亿元,同比增加73.92%,利润增速快于营收增速,主要是因为费用率下降明显(同比-1.65pct),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 29%/5.57%/0.35%/4.55%,同比分别变化-1.08pct/-0.23pct/-0.72pct/+0.3 8pct,主要是因为公司积极推动管理模式及考核模式变革,实施承包经营+利润提成的考核机制,销售、管理费用显著下降,叠加人民币汇率贬值导致汇兑收益增加。 23Q1归母净利润预计同比高增,业绩超预期。取业绩预告中位数看,4Q22公司归母净利润1.25亿元,同比+78%,扣非归母净利润1.15亿元,同比+212%,利润实现同比高增。我们预计有四方面原因:1)新能源业务利润率受益于规模效应持续改善。公司新能源业务增加,产品销量持续提升,产品利润率较去年有明显的提升;2)国内商用车市场复苏。国内疫情政策放开叠加经济逐步恢复,国内商用车行业开始回暖;3)民用换热板块快速增长。 民用换热业务板块,热泵空调换热器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营业收入同比实现大幅增长。4)降本增效工作稳步推进。公司持续深化变革、降本增效,优化经营指标考核方案,盈利水平不断提升。 公司秉承“1+4+ N”战略,新能源车定点不断。公司持续丰富新能源产品,形成了“1+4+N”产品体系,并积极开拓新能源客户,在北美新能源标杆车企、宁德时代等原有新能源客户基础上,又陆续获得了比亚迪电池冷却板、北美新能源标杆车企电控芯片冷却系统和某新车型空调箱、国内造车新势力水冷板、零跑前端模块等新定点。根据客户需求与预测,上述项目达产后为公司新增年销售收入50.6亿元,其中新能源业务占比约69.6%。 工业及民用换热有望成为公司第三成长曲线。2022年公司积极布局工业及民用换热领域:在民用换热业务方面,水氟板式换热器、采暖热泵产品水路侧换热器等业务呈现快速增长势头,陆续获得了美的、格力等客户批量订单; 在数据中心热管理方面,公司数据中心冷却系统方面研发已持续数年,已取得重要进展;在储能方面,电池冷却板、电子风扇、电子水阀等已形成量产,储能热管理系统与头部客户进行联合开发,目前主要客户有北美新能源标杆车企和宁德时代。我们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和储能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散热需求增加,公司工业及民用换热业务有望受益,成为公司第三成长曲线。 投资建议及盈利预测:公司新能源车业务放量为公司贡献显著增量,叠加工业及民用换热业务规模快速增长。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08.75、132.03、153.42亿元,归母净利润依次为6.02、8.29、10.92亿元,对应当前市值,PE依次为17.5、12.7、9.6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国内疫情反复,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下游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新产能投放不达预期,芯片短缺问题延续,新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