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CCIDINNOVATIONTOP100DISTRICTSRESEARCHREPORT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3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刻阐明了创新的重要地位和意义。面对加速调整的国际格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创新已经成为百年变局中的关键变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城区具有基础设施完善、生活与服务便利、高技能多样化、产业协同互动效应强、创新资源要素密集、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能够满足不同创新主体的需求。这种集中又多元化的资源组合,吸引了科技企业、技术团队、人才、资本等要素集聚,创新要素频繁流动、与创新环境相互作用和碰撞,共同使得城区成为创新活动集聚发生的核心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在广袤的城区空间中,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创新机构相继成立,创新创业如火如荼、自主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城区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创新主体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国家创新的重要引擎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提升城区的创新水平,发挥城区的创新创意功能,是新时代下城区的使命担当,也是城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构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核心。在此背景下,赛迪顾问发布创新百强区(2023),旨在全面评估中国城区的创新水平,为城区提升创新能力的方法、路径与策略提供参考借鉴。 中国城区高质量创新的趋势展望 1.1多极带动,共筑区域创新新格局2 1.2三位一体,统筹驱动要素支撑力3 1.3开放协同,拥抱信息时代新生态4 1.4溯源攻坚,构建创新策源竞争力5 2023赛迪创新百强区的榜单分析 2.1指标体系 2.2指标说明 2.3百强榜单 2.42023年创新百强区特征分析 8 9 10 11 新时代城区提升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4.1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夯实城区创新基础 4.2营造互融共促生态,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4.3紧抓核心驱动要素,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4.4积极开展协同创新,融入区域发展格局 4.5加强技术攻关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4 25 25 26 26 1.5多元融合,拓展城区创新的内涵6 赛迪创新百强区的典型案例经验 3.1 市场生态驱动 15 3.2 创研融合驱动 17 3.3 链主企业驱动 19 3.4 重点平台驱动 21 中国城区高质量创新的趋势展望 INNOVATIONTREND 1.1多极带动,共筑区域创新新格局 1.2三位一体,统筹驱动要素支撑力 1.3开放协同,拥抱信息时代新生态 1.4溯源攻坚,构建创新策源竞争力 1.5多元融合,拓展城区创新的内涵 创新趋势——中国城区高质量创新的趋势展望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能力强、空间效率高、规模效应明显,是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在创新资源高度集聚规律作用下,全球创新资源加速向若干区域集聚,催生了一大批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体系健全、创新效益高、创新效率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创新高地。美国的波士顿一华盛顿城市群、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都是其本国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创新增长极。创新高地作为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变量,不仅自身创新能级强,更是后发地区迎头赶上、实现跨越发展的源泉动力。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在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创新高地建设的内涵与特征,中国着力打造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持续涌现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布局,并推动成渝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了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为重点的创新增长极、有力支撑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以区域创新高地为引领,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协同,中国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以互联便捷的交通线为支撑,实现创新要素、创新资源在更大尺度的空间内的合理配置,形成合力。 城区作为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活动开展的核心空间,更应积极提升自身创新水平、发挥引领作用,同时在更大的范围内融入区域创新链产业链,形成辐射带动效应。 科技中创心新 《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 到2030年,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更加优化,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力量,成为引领世界创新的新引擎,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 支持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综科合学性中国心家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整理 02 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研究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进行统筹部署,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内在规律和发展逻辑的把握,体现了对于创新驱动支撑要素的复合性、系统性特征的深刻认知。城区拥有便利的生活与服务、深厚的科教底蕴等资源,是人才、教育、科研设施等要素复合集聚的主要空间,具备驱动创新的系统支撑力。以系统性思维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互动互促,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与融合,将成为构建城区创新内在驱动力的主要抓手。 浙江 都人才凝聚力。 强化教育、北科京技、人才支撑新,中加心快。建设国际科技创充人分才发智挥力首优都势科,教突资出源教和育优驱先动发,展聚,焦加科强技人自才立引自领强,不新断优塑势造。首都发展新动能造办世好界人主民要满科意学的教中育心、和打创新先高科地技、园大区力、建全设面世增界强领首 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 着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 强省首位战略,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壮大科技创新力量、大力招引培育人才。 着力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上海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资源融合集成,进一步厚植创新驱动根基。 四川 强化现代化建设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 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聚力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全面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 广东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湖北 牢牢把握教育科技人才这个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努力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坚持教育优先、创新驱动、人才引领,全方位赋能高质量发展。 用心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聚力做强科技创新引擎、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中心。 高质量推进科教人才强省建设。 江苏 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统筹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供给的质量和效益,打造区域创新新高地。 扎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湖南 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人才发展高地。 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抓住科技、人才、创新这个第一生产力、第一资源、第一动力,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推进人才强省建设。 数据来源:各省(市、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赛迪顾问整理 03 创新趋势——中国城区高质量创新的趋势展望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不仅催生了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创新提供了主要方向,也为创新活动发生发展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 2 新兴前沿领域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数字经济对传统领域的交融渗透也在加速。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便利了科技信息、成果资料、科研设施的共享,大幅降低了技术创新门槛,使得创新主体多元化,加速了创新活力的释放。 创新活动的开展从在较为封闭的环境内向依托开放平台逐步转变,创新要素之间的线性关系变为互联互通的网络结构,合作模式也逐步演化为“去中心化”的生态圈模式,协同互动成为创新生态系统里关键的生态机制。 地理空间的邻近性在创新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更加弱化,衍生出虚拟团队、开放式创新论坛等一系列新的组织形式。创新主体对创新空间的偏好也更倾向于功能复合、便于交流,越来越多的创新街区、众创空间成为新兴的创新活动载体。 3 新时代下,创新活动的新特征使得创新主体对开展创新活动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新的需求变化,与之相适应的创新治理方式、创新平台建设、社会环境营造都应发生转变。 未来,多部门协同、多主体深度参与的创新共治发展模式,开放包容的创新平台,包容审慎、弹性灵活的政策环境,创新友好型的社会氛围,均将成为打造创新活动新生态的重点探索方向。 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研究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创新投入和产出大幅增长,创新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投入看,2010年以来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走高,2022年达到2.55%,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 12位,超过法国(2.35%)、荷兰(2.32%)等创新型国家,并进一步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2.67%);从产出看,2022年中国专利授权数432.3万件,发明专利有效量421.2万件。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中国发明专利有效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大国。但从创新投入和产出的结构看,中国的R&D经费支出主要集中在试验发展和应用研究方面,反映出中国的创新投入以对已有技术的试验开发和二次应用改造为主;与投入结构特征相一致,中国的创新产出主要集中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上,对基础创新有重要作用的发明专利占比较低。 随着全球范围内创新竞争的日趋加速与高端化,提升基于原始性和前沿性科学知识的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越来越成为中国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未来,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攻关、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等重点工作将成为城区创新的发力重点。 2010-2022年中国R&D经费投入强度和专利授权数 2.55 R&D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左轴)专利授权数(件,右轴) 3 2.5 2 1.5 %6000000 432.3万件 5000000 4000000 3000000 1 0.5 0 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 2000000 1000000 0 1995-2022年中国R&D经费支出结构和专利授权结构情况 基础研究支出在R&D经费支出中的占比(左轴)发明专利在专利授权量中的占比(右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赛迪顾问整理 7% 6%46% 41% 5%36% 4%31% 3%26% 2%21% 16% 1%11%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