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85亿元,同降4.56%;归母净利润3.86亿元,同降1.86%,扣非归母净利润2.9亿元,同增16.26%,高于我们的预期。 重工有限完成业绩承诺,2022Q4业绩大超预期。2022年重工有限实现归母净利润3.82亿元,扣非2.91亿元,超过业绩承诺的2.24亿元。 2022Q4公司实现营收11.88亿元,同增21.82%;归母净利润1.49亿元,同增157.78%,环比Q3增长114.68%,我们认为主要系Q4公司环卫新能源装备,尤其是氢能源装备放量带来的量利齐升所致。 环卫新能源贡献主增长拉高毛利率,矿用装备表现亮眼。2022年,1)环卫装备:实现收入17.84亿元,同增11.59%,毛利率同升3.86pct至32.34%,收入增长来自环卫新能源装备销量的增长,毛利率提升系高毛利的电动、氢能源环卫装备占比提升带动。2)环卫服务:实现收入7.01亿元,同增15.89%,毛利率同升5.35pct至29.74%。3)工程机械:实现收入9.72亿元,同降27.98%,毛利率同降6.56pct至23.25%,收入主要系基础工程机械受房地产下行,固定资产投资放缓等因素影响。其中矿用装备表现亮眼,实现收入6.71亿元,同增123.10%。 环卫新能源放量有望加速,公司新能源装备维持龙头地位,氢燃料产品小有放量。2023年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启动,明确试点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领域新能源渗透率力争达80%。伴随着政策力度的加强,环卫新能源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 据交强险数据,2022年公司环卫车上险3,931台,行业排名第四;其中,新能源环卫车上险1,400台,同增21.11%,市占率达28.71%,保有量连续三年稳居行业第一;燃料电池产品上险107台,市占率49.77%,行业第一,当前燃料电池产品单价高盈利强,有效增厚公司业绩。 绿色&智慧矿山常态化开展,打造新能源矿用装备第一品牌。2022年,公司在新能源矿用车领域继续保持行业第一品牌的竞争优势,通过渠道扩展和模式创新,充电、换电、线控底盘等新能源矿用车项目不断签约落地,公司纯电动矿用车已在全国28个省份,超过100个矿区批量运营或试运营,广泛应用于矿山/港口运输、隧道施工等各类工作场景。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环卫新能源行业政策积极推行,电动装备&氢能源产品放量有望加速,我们将公司2023-2024年归母净利润从3.83/4.59亿元上调至4.14/5.03亿元,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达6.16亿元,当前市值对应2023-2025年PE为16/13/11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渗透率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大宗商品价格上行。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85亿元,同比下降4.56%;归母净利润3.86亿元,同比下降1.86%,扣非归母净利润2.9亿元,同比增长16.26%,高于我们的预期。 1.环卫新能源装备贡献主增长,Q4业绩超预期 重工有限完成业绩承诺,2022Q4业绩大超预期。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85亿元,同降4.56%;归母净利润3.86亿元,同降1.86%。其中,重工有限实现营业收入35.85亿元,归母净利润3.82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2.91亿元,超过业绩承诺的2.24亿元。2022Q4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88亿元,同增21.82%;归母净利润1.49亿元,同增157.78%,环比Q3增长114.68%,我们认为主要系Q4公司环卫新能源装备,尤其是氢能源装备放量带来的量利齐升所致。 环卫新能源贡献主增长拉高毛利率,矿用装备表现亮眼。分板块来看,1)环卫装备业务:2022年公司环卫装备实现收入17.84亿元,同比增长11.59%,毛利率同比上升3.86pct至32.34%,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环卫新能源装备销量的增长,盈利能力增强主要由高毛利的电动、氢能源环卫装备占比提升带动。2)环卫服务业务:2022年公司环卫服务实现收入7.01亿元,同比增长15.89%,毛利率同比上升5.35pct至29.74%。3)工程机械业务:2022年公司工程机械实现收入9.72亿元,同比下降27.98%,毛利率同比下降6.56pct至23.25%,收入下滑主要系基础工程机械受国内房地产行业下行,固定资产投资放缓等因素影响销售减弱,毛利率主要受大宗原材料涨价影响而下降。其中,2022年公司矿用装备表现亮眼,实现营业收入6.7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23.10%,系公司在工程机械中积极拓展并维持高份额的细分领域。 激励费用减少,期间费用率下降1.91pct至16.97%。2022年公司期间费用同比下降14.21%至6.08亿元,期间费用率下降1.91pct至16.97%。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同比分别减少0.19%、减少44.02%、减少8.55%、增加2.7%至3.65亿元、1.09亿元、1.6亿元、-0.26亿元;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上升0.45pct、下降2.15pct、下降0.19pct、下降0.01pct至10.18%、3.05%、4.46%、-0.72%。管理费用率下降较多主要系股权激励费用分摊规则、事业部业绩考核等原因未能全部解锁,导致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费用计提减少及对管理团队计提的超业绩激励基金减少所致。 地方政府支付能力减弱,经营性现金流承压。1)2022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0.90亿元,同比减少206.29%,现金流减弱主要系政府回款延迟及2022年到期支付款项增多所致;2)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1.88亿元,同比变动较大主要系本期理财金额增加;3)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2.77亿元,同比减少405.7%,主要系利润分配所致。 2.环卫电车龙头份额稳固,氢燃料车放量增厚盈利 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启动,环卫新能源放量有望加速。2023年2月,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试点期为2023—2025年。《通知》明确试点领域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显著提高,其中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领域力争达到80%。相较于此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要求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本次试点工作进一步明确时间阶段,加快落实电动化目标,且区域范畴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扩大至全国,以城市为主体自愿申报编写试点工作方案。我们认为伴随着政策力度的加强,环卫新能源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 新能源环卫装备维持龙头地位,氢燃料车初露锋芒。根据中汽数据终端零售数据统计,2022年公司环卫车辆上险3,931台,行业排名第四;其中,新能源环卫车辆上险1,400台,同比增幅21.11%,市场占有率达到28.71%,保有量连续三年稳居行业第一; 新能源环卫车辆中燃料电池产品上险107台,市场占有率49.77%,位居行业第一,当前燃料电池产品单价高盈利强,有效增厚公司业绩。随着公司在环卫装备领域持续发力,维持电动装备市场份额龙头地位,加大投入传统装备领域,逐步提升上装能力及综合装备制造实力,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强竞争实力。 环卫新能源十年五十倍成长,制造及服务优势铸就环卫蓝海中新宇通。依托集团制造能力&服务优势突出:1)制造端:底盘一体化&电池集采降成本,定制底盘&产品迭代彰显技术实力。2)服务端:全国深层覆盖,服务网点数倍于同行,售后服务及时。3)电动化弹性最大:2022年新能源装备收入占装备比居上市公司首位,未来电动化趋势下业绩弹性最大。 3.新能源矿用装备第一品牌,环卫服务稳定增长 绿色&智慧矿山常态化开展,公司打造新能源矿用装备第一品牌。伴随着国家“绿色矿山”建设的常态化开展,以及“智慧矿山”建设的新要求,矿用车电动化和智能化发展也将处于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前列。公司持续开展产品研发和产品升级,陆续推出新一代产品和大吨位产品,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2022年,公司在新能源矿用车领域继续保持行业第一品牌的竞争优势,通过渠道扩展和模式创新,充电、换电、线控底盘等新能源矿用车项目不断签约落地,公司新能源矿用车的市场口碑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公司纯电动矿用车目前已在全国28个省份,超过100个矿区批量运营或试运营,产品已涵盖60t、90t、105t、115t等多个系列,广泛应用于矿山运输、港口运输、隧道施工等各类工作场景。 环卫服务市场稳健拓展,在手年化同增7.89%达8.2亿元。据环境司南数据统计,2022年全国环卫市场化开标项目年化额692亿元,较2021年减少3.35%,中标企业数量约8,200余家,环卫服务行业龙头企业集中度提升不明显,行业前十家市场集中度相比2021年基本持平,前三十家市场集中度相比2021年提升0.19个百分点。未来市场越来越倾向于项目管理规范且具有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的企业。公司承接运营了60余个环卫运营服务项目,打造了完善的精细化管理体系、新能源解决方案、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农村垃圾分类等核心竞争优势。2022年,公司为加强应收账款风险管控,主动退出部分回款较差的项目,截至2022年底,公司在运营的环卫服务项目年化额8.2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凭借制造及服务优势享环卫电动化长期红利,环卫装备业绩有望高增,考虑到环卫新能源行业政策积极推行,电动装备&氢能源产品放量有望超预期,我们将公司2023-2024年归母净利润从3.83/4.59亿元上调至4.14/5.03亿元,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达6.16亿元,当前市值对应2023-2025年PE为16/13/11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渗透率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大宗商品价格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