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丈量系列之合肥 YY团队2023/03/28 摘要: 作为长三角区域的“上进生”,近年来合肥的发展可圈可点。22年生产总值突破1.2万亿,同比增速3.5%,在全国24个万亿城市中并列第六,财政收入增速和本外币贷款增速均居全国万亿城市首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万亿城市前三,其中战新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创新高…… 两天六家主体(其中蜀山城投为非发债主体),从市级到开发区,调研中我们感受着合肥市近些年来城市界面的基建快速拓展,同时也亲身走进“风投之城”,思考产业培育和落地背后的关键要素。 区域层面,有两大主要的显性特征: (1)发展并不依赖举债,加杠杆空间大同时负债的消纳能力较强,估值扛波动能力高。但也注意到近年有息债务增速斜率走高,体现“举全省之力发展合肥”,信贷、资本市场融资对合肥市更加倾斜; (2)产投之风盛行,近五年来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速均保持在较高水平。通过前期政府投资成功的投资案例带来正向效应,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培育,继而大项目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各区协同配合落地。如科大讯飞、京东方、蔚来汽车、长鑫存储。 站在生产要素的视角观察,区域优势在于人口首位度与“发展高地”相互强化,产业导入与人口吸纳互为因果,同时土地市场在经历16年巅峰后逐步调控走向理性,强调土地发展质量,推动“亩均论英雄”改革。然而相对内陆的交通区位、与核心城市融合存在差距以及比较有限的省内信贷资源构成一定短板。 通过调研,我们梳理了主要平台的投资领域、LP参股投资、GP管理、资金来源、投资收益等方面的特征,进行横向对比。我们发现主体层面也有不少共同点(具体主体调研速递和观感见正文): (1)融资需求:基建和产业园项目首选专项债对接,其次为银行借款,新发债主要是为维持规模滚续或发行双创债等创新品种补充产业基金资本金。平 台在基建端的资本开支压力减轻不少,发债不算激进。债务规模增速市里并没有规定,部分平台有融资成本的监管要求,但实际上10Y的贷款都三点几出头利率(机构还要抢着做),非标占比普遍很少,若有融资租赁也是3出头,债券认购市场化资金较多。 (2)产业投资:各平台基本都有产业基金和直投业务,小部分是自管,其余多是参与市里大型产业基金,市级层面的带动效应很强。纯股权类居多,资金来源包含自有、发债或银行并购贷形式。除前期成功案例,了解到大部分基金处于投入期,前期投资的还未大面积进入退出收获期,关注后续收益和和退出情况。 期限结构合理,估值比较平稳,对于配置型资金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区域。 如需全文或交流,请了解机构付费服务,联系人微信: 总而言之,此次调研能够深切感受到合肥市平台在产业化参与的程度之深,转型相对灵活,整体发展思路比较务实和市场化。叠加区域债务绝对压力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