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科尔尼]:自有品牌,商超零售“突围”的生命线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自有品牌,商超零售“突围”的生命线

商贸零售2023-03-06-科尔尼笑***
自有品牌,商超零售“突围”的生命线

自有品牌,商超零售“突围”的生 命线 PhotobyMichelleKolkevich Kearney,Chicago 风云变幻,曾经的“零售王者”商超已经黯淡了往日荣光,在线上零售兴起、消费人群演进、新冠疫情爆发等综合因素的冲击下,举步维艰。虽然其在渠道融合、场景打造、新品引入等方面有所探索,复苏之路仍然道阻且长。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2022年发布的《2021年中国超市Top100》报告,2021年超市百强销售规模为9,076亿元,比2020年下降2.6%。其中,62家企业销售额出现负增长,负增长的企业数比上年增加近一倍。 除了收入增长迟滞,商超的利润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区域性零售商凭借区域深耕策略,获得了一定的品牌和供应链优势,少数商超业绩表现尚可;而全国性零售商的亏损更是主流——以永辉、大润发等5年前尚可盈利的佼佼者为例,2022年前三季度,永辉已经陷入亏损泥潭,大润发也处于亏损边缘。 中国商超零售企业无疑再次来到转型的十字路口——应该如何找到新的增长点,实现“突围”?科尔尼认为,自有品牌战略是降本增效乃至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纵观全球,自有品牌已经成为国际零售商的核心战略之一,其渗透率普遍可以达到销售额的30%以上。(参见表1) 反观国内,零售大环境已经急剧变化。在流量成本大幅上涨的今天,无论是新零售还是传统零售,“投流、变现”的打法已经不再是制胜法宝,回归“商品力+供应链”的本质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自有品牌日益受到商超零售的关注。以盒马为例,2022年1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虽然和国际龙头仍有差距,其自有品牌的销售占比已经达到35%。开市客 (Costco)和山姆(Sam’s)在中国的自有品牌占比也均超过30%,而进入中国不久的奥乐齐(ALDI)自有品牌占比更是超过60%。 若运营得当,自有品牌一方面可以给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的选择,从而提升商品的独特性;另一方面,相较三方品牌,自有品牌可以帮助零售商提升5-15%的毛利。 但是仍需指出,哪怕是本土零售中自有品牌的先行者,在如何通过自有品牌挖掘更多的效益上(包括提高毛利、产品差异化乃至引领、消费者心智教育等,从而提升销量和利润),距离国外成熟的零售商仍有不小差距。而更多的零售品牌,尚未把自有品牌发展提到应有的战略高度。 即使是国际零售企业在中国的自有品牌业务,因为供应链、议价能力等原因,直到近几年才获得发展——迄今,只有少数企业取得成功。 那么,如何抓住自有品牌建设的机遇?商超零售需要把自有品牌战略放在整体战略的大框架下,认真思考品牌架构、品类覆盖和拓展的战略问题,并构建以商品和供应链为核心的运营保障体系。 自有品牌,商超零售“突围”的生命线1 一、品牌:纵横结合的体系覆盖 一般而言,成熟的自有品牌架构应该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子品牌体系,两者的定位各有侧重——通过纵向布局,可以覆盖不同档次消费者的需求,这通常也是自有子品牌延伸的第一步;而通过横向布局,可以进一步专精在部分核心品类或客群,强化细分领域的品牌心智(参见图1-1和图1-2)。 纵向来看,品牌矩阵通常包括大众、中端、高端三个档次。其中,大众品牌主打性价比,辐射价格敏感人群;中端品牌更强调品质,是符合零售商品牌定位的主流档次,通常也是品牌体系的中流砥柱;而高端品牌定位最优品质,旨在服务“金字塔”顶端的人群。在品牌矩阵构建的过程中,一般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原则——即通常从大众和中端品牌切入,基础巩固后,再向盈利性更好的高端品牌延伸。 横向来看,可根据不同品类或特定人群的需求进行品牌布局。比如,围绕食品可以细分出生鲜、烘焙、熟食等品类,打造专业子品牌。又如,可以针对母婴儿童、食物过敏等不同人群进行精准覆盖。 自有品牌体系的搭建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以日本7-11的母公司Seven&i公司为例,纵观其从2007年到2017年这10年间推出的品牌,能够比较直观地看到其品牌矩阵的构建之路(参见图1-1)。 自有品牌,商超零售“突围”的生命线2 纵向来看,于2007年推出“PREMIUM”品牌,LOGO颜色鲜艳,主打中端主品牌;2010年推出“PREMIUMGOLD”品牌,呈现金黄色调,主打高端主品牌。 横向来看,2013年推出“SEVENCAFÉ”品牌,LOGO为深沉的黑色,以配合咖啡品类;2017年推出“PREMIUMFRESH”品牌,突出鲜食品类的“绿色”;同年针对非食品类,又推出了“PREMIUMLIFESTYLE”品牌,LOGO为低调质感的灰色。 Sainsbury’s的自有品牌架构也异曲同工。纵向来看,从普通、中端到高端分别设立了“Basics”、“Sainsbury’s”、“Tastethedifference”三个品牌。从横向来看,“SOorganic”主打有机的高端产品,“Begoodtoyourself”针对优选的健康食品,“Kids”针对儿童健康食品,而“Freefrom”则主要为对乳品、麸质等敏感的人群定制。 反观一些积极建设自有品牌的本土零售企业,其自有品牌体系的搭建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典型的误区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品牌细分不完整,一个品牌覆盖多个档次,过度大而全。其次,品牌区分不明确,不同档次的品牌在产品、包装等维度上缺乏足够的差异度,彼此重叠。最后,品牌营销不充分,缺乏足够的商品卖点宣传,难以支撑品牌的形象定位。 要充分探讨“品牌”维度,除了品牌矩阵的跨度,还应关注其商品渗透的深度——这背后是自有品牌和三方品牌的关系。科尔尼研究发现,自有品牌的覆盖潜力在不同品类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以中式烹饪调味料为例,尤其是在酱油、醋等主流子品类,中国消费者对口味及其敏感,因此对于全国性头部品牌,甚至部分有特色的区域品牌,都有较强偏好。我们也看到,几个在中国自有品牌发展相对领先的国际、国内商超,在这些主流调味品类上都发展艰难。那么,对于有着天然“消费者心智门槛”的品类而言,自有品牌就真的束手无策了吗? 其实未必。这一问题上,国内已有零售商走在探索前列,某区域性生鲜零售企业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在该企业的社区生鲜便利店子品牌中,自有品牌占比高达90%,通过多个自有品牌实现了全品类覆盖。其品类逻辑非常清晰,即社区小店定位“小区门口更好的菜市场”,销售场景多为家庭应急,因此消费者对品牌敏感度更低,比大型商超更容易推进自有品牌的渗透。同时,社区生鲜便利店对自有品牌和三方品牌设定了同样的毛利标准,而自有品牌的采购价格更低,因此定价更优惠,进一步通过极致性价比来刺激消费者购买。 自有品牌,商超零售“突围”的生命线3 二、品类:逐步渗透的演进逻辑 纵观全球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品类演化逻辑,“始于生鲜、陷于食饮、忠于品牌”似乎是颠扑不破的路径。零售商通常从生鲜等引流品开始,逐步拓展至食品饮料等其他领域,最终触达调味、个护等品牌壁垒更高的品类。而这一演化路径的核心逻辑是逐步突破消费者的品牌心智壁垒,以及商品开发/生产的供应链壁垒(参见图2)。 以某国际零售企业为例,其在中国的自有品牌成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发展初期,自有品牌占比小于20%。这一阶段以尝鲜探索为主,利用长期积累的全球供应链优势引进优质商品,品类主要是进口的生鲜和常温乳品。 第二阶段为成长期,自有品牌占比20%-30%。在初期的培育下,消费者开始逐步接受自有品牌,并探索更多品类。新进入的品类包括米面、粮油、零食、烘焙、家清等,这些品类的品牌认知壁垒和产品复杂度均适中,因此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供应链也较好实现。供应链配套方面,主要依托国内外的代工厂并以ODM模式为主,即产品研发方面对供应商还有较高依赖度。 自有品牌,商超零售“突围”的生命线4 第三阶段为成熟期,自有品牌占比30%-40%。这一阶段消费者已经成为忠实用户,因此可以推动全面的品类渗透。新进入品类包括洋酒、调味、个护等。这些品类对产品差异化的要求更高,也更强调对供应链的掌控力。随着零售商消费者洞察和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增强,对产品研发的参与也有所提升,因此采购模式从ODM向OEM延伸。 对中国零售商而言,品类渗透难以一步到位,因此需要综合考虑自有品牌的发展潜力和实施难易度,来明确品类发展的优先级。其中,发展潜力需要考虑市场规模/增长 /利润、三方品牌竞争力、消费者行为习惯等因素;而实施难易度需要考虑产品复杂度、资金投入门槛、供应商可得性、监管复杂度等因素。考虑到目前中国商超零售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在3R(即食、即热、即烹)、烘焙、乳品、粮油、家清等领域,可以优先尝试探索自有品牌。 在确定优先品类后,需要集中精力打造心智商品。心智商品通常借由消费者购买率、复购率等指标来定义,而高购买率、复购率通常由高性价比和差异化来推动。 科尔尼将心智商品分为三个大类:第一类是基础引流品,如某高速增长的会员制商超的鸡蛋、牛奶、香蕉、车厘子、烤鸡等——这类商品以价格优势以吸引消费者到店,因此通常只有5-10%的毛利。第二类是特色供应品,如进口牛肉——在保证品质领先的同时,主要通过全球供应链的产地直采、规模经济等优势来保证高性价比,典型的毛利在10-20%。第三类是口味创新品,集中在烘焙等低标准化的品类——主要通过口味创新和营销配套实现差异化,从而打造独特的品牌心智并创造更高的毛利(通常大于20%)。 当然,要打造心智商品,背后是一系列的资本和管理投入。以该会员制商超为例,其烘焙“大单品”是典型的口味创新品,该企业中国为其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比如,为 了升级烘焙供应链,对门店厨房进行改造,单店投入逾百万。又如,借助消费者数据等独家资源,深度参与新口味研发,并严格制定从供应商到门店的标准流程(温度、时间等),以确保品质稳定。再如,通过长期合同等形式与供应商深度绑定,确保产品独家供应,并要求供应商为门店提供技术支持,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和员工熟练操作。此外,门店还会在显眼位置大量投放烘焙产品,制造香味和视觉冲击,并配合试吃等举措来吸引消费者。 这套“组合拳”成效显著。从消费者看,约30%的会员都购买过该会员店的自有品牌烘焙;其中,每次都会购买的会员占约5%。从盈利性看,烘焙产品中90%以上都为自有品牌,毛利平均逾20%,显著高于三方品牌业务。从供应链看,心智商品带来稳定的高销量有助于提高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从而获得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合作优先级等竞争优势,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国际零售商,心智商品的打造一直是其自有品牌的核心策略之一,也会给予更大的营销支持和更长的培育周期。具体来看,一是聚焦优势品类,打造长青商品——坚果、巧克力、饼干、红酒、咖啡等重点品类中,常青款的占比普遍高于70%,产品生命周期也基本在2年以上。二是优先配套资源,重点营销推广——与三方品牌在3-5家门店的小范围试点不同,自有品牌在上市初期就会全国推广,不仅提供堆头等优质陈列位置,还会配套试吃等活动。 反观某些本土零售商,在自有品牌的探索中可能过度追求“常换常新“,且生命周期短暂的网红产品占比过高,给供应链效率和成本带来挑战的同时,错失了心智商品在消费者粘性和盈利提升上的竞争优势。 自有品牌,商超零售“突围”的生命线5 三、供应链:全球布局的分级网络 科尔尼在与领先零售商的管理层探讨自有品牌机会的时候,供应链能力往往是其最大的担忧。对此,我们也有一些很有意义的讨论,主要包括三大问题:1.是否有合适的供应商资源?2.与供应商合作有哪些模式?3.供应商合作需要关注哪些风险和挑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逐一探讨。 问题1-供应商资源:中国有合适的供应商资源吗?大的供应商愿意给我代工自有品牌产品吗?海外供应商的资源争夺中,应该如何管理相对外资品牌的竞争劣势? 科尔尼观点:首先,自有品牌供应商往往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自有品牌对于消费者的高性价比、对于零售商的高毛利,都源自供应商的毛利让渡。相较大型供应商,中小 供应商因为品牌、渠道等竞争劣势,往往更乐于以较低的毛利为零售商提供代工服务。此外,大型品牌商也会担心自有品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