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2023年3月22日公司披露2022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29.89亿元,同比增长76.72%;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55.33亿元,同比增长171.40%。四季度单季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7.6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36.66亿元,同比增长55.65%,实现归母净利润22.43亿元,同比增长208.89%,业绩超预期。 品牌、一体化龙头优势显著,组件业务盈利领先。2022年光伏装机在上游硅料价格高企的压制下整体增速走缓,组件环节盈利承压明显。公司凭借自身品牌优势以及渠道布局完善表现依旧强势 ,22年电池组件总出货量达39.75GW,海外出货占比58%,分销出货占比35%,成功把握欧洲分布式需求爆发机遇以及发挥海外渠道优势,高盈利欧美地区增长领先,欧洲、美洲地区营收同比增长分别为118.48%、145.90%。我们预计公司报告期内有效一体化率达70%,缓解上游硅料、硅片成本压力,叠加高效的费用控制以及海外汇兑收益,全年组件单瓦净利接近0.14元,四季度单瓦净利约0.17元,若剔除减值计提、投资收益影响,实际单位净利可达0.23元,表现领跑行业。 新产能、新产能稳步推进,盈利能力有望持续高企。产能扩产规划合理以及光伏产业链一体化程度提升的“内功修炼”是公司盈利重要的护城河,截止22年年底,公司组件产能近50GW,配套硅片/电池片产能为组件的80%,随着鄂尔多斯、包头、宁晋、扬州、曲靖、越南等在建项目稳步推进,23年年底公司有望形成80GW组件产能,硅片、电池片自供率进一步提升至90%,针对盈利高、潜力大的美国市场,公司在东南亚已布局4GW一体化产能,并逐步推进美国当地建厂规划,降低政策、贸易摩擦风险,保持溢价红利。新产品方面,公司最新量产的N型倍秀(Bycium)电池转换效率最高达到25.3%,稳居行业领先水平,2023年末N型电池产能有望达到近40GW,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出货,全年出货占比30%,改善产品结构,提振盈利能力。 组件定价之锚有望转变,一体化地位持续提升。长久以来,由于集中式大电站是光伏装机的主要需求来源,电站项目集采的中标价格一直被视为组件均价表现的锚。但从2022年开始,国内工商业、海外户用需求爆发,分布式的光伏装机占比逐步攀升,我们认为锚定作用的接力棒将有望传递到分布式项目手中,分布式贴近C端与集中式项目策略逻辑完全不同,叠加集中式电站收益率要求放宽,因此即便在产业链价格趋势下,我们仍乐观预期组件价格表现。对于终端组件厂商而言,持续的品牌打造以及一体化率提升支撑起它们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而在上游主辅材各环节供给宽松后,我们认为组件环节由于积累的品牌、渠道以及自身超高的一体化率而一跃成为竞争壁垒、战略地位最高的环节,有望留存可观的利润,晶澳等头部厂商护城河优势显著,成长性与盈利弹性将持续受益。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924.05亿元、1159.68亿元和1493.66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1.89亿元、118.04亿元、156.56亿元,同比增长66.1%、28.5%、32.6%。对应EPS分别为3.90、5.01、6.64,当前股价对应的PE倍数分别为14X、11X、8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在建项目进展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新技术开发不及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