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盛证券]:轻型化战略转型贡献新动能,华融转债转股补充核心资本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公司研究/报告详情/

轻型化战略转型贡献新动能,华融转债转股补充核心资本

2023-03-20蒋江松媛、马婷婷国盛证券花***
轻型化战略转型贡献新动能,华融转债转股补充核心资本

业绩稳健增长,增速位居同业中上游。光大银行成立于1992年,当前已形成了内地39家分行+香港、首尔、卢森堡和悉尼4家境外分行的国际化布局,2022年9月末光大银行总资产达到6.3万亿,在9家上市股份行中排名第6位。公司近5年营收、PPOP、利润增速分别为11.3%、12.9%、7.5%,位于同业前三,总资产、总贷款5年CAGR分别达到9.2%、12.1%,也处于同业中上游。 新管理层上任,为公司注入新活力。2022年8月王江先生出任光大银行董事长,曾任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行长,管理经验丰富。2023年3月王志恒先生出任行长,曾任中国银行副行长等职位,王行长是股份行最年轻行长,其他管理层也有较多是“70后”,有望为公司发展注入新活力。 光大集团控股协同发展,中国华融增持转债并转股,体现中长期信心。光大银行由光大集团控股,直接或间接持股达49.44%,光大集团牌照齐全,子公司覆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资管、期货、信托等各类业务,2021年实现协同业务总额超过1.8万亿元,协同营收近百亿元。3月16日中国华融将其持有的140亿光大转债溢价转股,占总股本(按2月末股本计算)的7.74%,体现了投资者对光大长期发展的信心。 战略转型稳步推进: 1)零售转型:占比提升支撑贷款投放和收益率。2016年-2022年6月末零售贷款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5.7%,占总贷款比重也由36.9%提升至42.1%,2022年上半年在行业整体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零售贷款仍较年初增长3.44%,排名同业第二位。零售占比持续提升下,光大银行2022年上半年贷款收益率达到5.02%,仅次于平安银行和浙商银行。 2)三大“北极星”指标引领轻型化战略。光大银行确立了零售AUM、对公FPA(客户融资总量)和同业GMV(同业客户资金交易额)三大核心考核指标,注重综合性金融服务,满足客户融资需求、沉淀优质存款的同时,增厚中收。当前财富管理已成为光大银行优势业务,近3年广义财富管理收入(理财、代理和托管业务)年均增速达到21.8%,排名同业第一,未来在三大业务条线互相串联、协同发展下,有望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 资产质量改善明显,计提压力减小释放利润。光大银行自2018年起持续加大资产处置力度,2018年-2022年上半年累计核销贷款2000多亿,是当前不良贷款余额的4倍多。较高的核销力度下,公司当前不良率、逾期率分别较2018年末下降0.35pc、0.39pc至1.24%、1.96%,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下,公司2021年、2022年前三季度分别拨备少提3.8%、6.2%释放利润。 投资建议:短期来看,2023年零售需求复苏、财富管理业务回暖下,光大银行业绩有望表现出较好弹性。中长期看,新管理层上任带领公司进入新阶段,财富管理、轻型化战略持续推进带动业绩增长,资产质量稳步向好释放利润,光大银行估值也将具备较好的修复空间。当前光大银行22PB、23PB分别为0.41x、0.38x,整体处于较低水平,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实体经济、消费需求恢复不及预期;房企风险集中爆发;轻型化战略转型推进不及预期。 财务指标 一、光大银行:轻型化转型持续推进,新一届管理层注入活力,华融转股补充核心资本 光大银行成立于1992年,并于2010年、2013年分别在A、H股上市,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内地39家分行+香港、首尔、卢森堡和悉尼4家境外分行的国际化布局,总部设在北京。截止2022年9月末光大银行总资产达到6.3万亿,在9家上市股份行中排名第6位。光大银行近年规模增速整体处于行业中上游,近5年总资产、总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到9.2%、12.1%,而近5年营收、PPOP、利润增速分别为11.3%、12.9%、7.5%,位于同业前三。 光大集团控股,集团协同产融结合。光大银行前十大股东均为国资背景,控股股东为中国光大集团,直接或间接持股达49.44%。光大集团位居世界企业500强之列,经营范围覆盖金融、环保、科技、旅游、健康等行业,为光大银行多元化经营、产融结合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平台。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光大集团牌照齐全,子公司覆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资管、期货、信托等各类业务,近年与光大银行协同规模和营收稳步增长,2021年实现协同业务总额超过1.8万亿元,协同营收近百亿元,客户迁徙超过200万户。 图表1:光大银行近5年主要业绩指标CAGR(截止22Q3) 图表2:光大银行前十大股东明细 新管理层上任,为公司注入新活力。2022年8月王江先生新出任光大银行董事长,此前曾任交通银行副行长、中国银行行长、建设银行行长,还曾任江苏省副省长。2023年3月王志恒先生新出任行长,其此前一直任职于中国银行,历任分行副行长、行长和总行副行长等职位。曲亮副行长曾在工行、招行任职,也有在光大集团的从业经历,有助于推动与集团内部协同。齐晔、杨兵兵副行长均为光大银行内部提拔,陪伴光大银行一路成长。董事会秘书张旭阳先生曾任光大银行财富管理中心、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和光大理财董事长,拥有丰富的财富管理经验。光大银行管理层均在银行体系内供职多年,经验丰富,王行长是股份行最年轻行长,其他管理层也有较多是“70后”,有望为公司发展注入新活力,带领光大银行迈入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图表3:光大银行主要管理层履历一览 三大“北极星”引领公司轻型化战略。2018年光大银行启动新战略“打造一流财富管理银行”,以AUM为“北极星”指标,做大做强财富管理业务。当前财富管理已成为光大银行的优势领域之一,近三年“大财富管理板块”手续费收入(包括代理、理财、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年均增速21.8%,居上市股份行第一。在此基础上,光大银行又在2021年、2022年相继确立FPA(公司客户融资总量)、GMV(同业客户资金交易额)两个“北极星”指标,标志着光大银行经营理念的完整转变,更加注重客户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实现业务多元化、轻型化,满足客户融资需求、沉淀优质存款的同时,增厚中收。 零售金融:2022Q3零售AUM达到2.38万亿,2019年至今年均增速达13.04%,其中私人银行AUM达到5556.34亿元,年均增长15.52%,零售客户达1.49亿户,年均增长15.29%。 公司金融:积极提升公司金融板块投商行一体化综合服务能力,2022Q3公司FPA达到4.67万亿元,2020年至今年均增速约8.71%。 同业业务:确立了GMV指标,包含投资、交易和代客撮合金额等,拓展同业客户生态圈,2022Q3末同业客户达到3838户。 金融科技推动数字化转型,云缴费助力客群和业务拓展。光大银行近年持续推进金融科技改革,2022年将信息科技部更名为金融科技部,并新设数据资产管理部、科技研发中心和智能运营中心,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2021年全行科技投入达到57.86亿元,占营收3.79%,较2019年的2.56%明显提升,2022年上半年科技投入达21.38亿元,同比继续增长25.47%。光大银行2014年推出的云缴费平台,经过多年的研发和投入,目前已经发展成中国最大开放便民缴费平台,涵盖水电、供暖、社保、医疗、教育等各类缴费项目1.4万项,形成“生活+微金融”生态圈,嵌入消费场景、财富管理,有效拓展客群和业务,提高客户粘性。2022年9月末云缴费平台缴费笔数18.28亿笔,同比增长23.23%,累计直联用户1.33亿户,较年初增长25.47%。 图表4:光大银行云缴费平台服务 中国华融增持光大转债并转股,彰显对公司中长期发展信心。光大银行于2017年发行的300亿光大转债于2023年3月16日到期,中国华融截止3月16日合计持有1.40亿张,占发行总量46.73%,现已全部转股,按转股价3.35元/股计算可转化为41.85亿股,占总股本(按2月末股本计算)的7.74%,或将成为光大银行第三大股东。考虑到当前光大银行股价3.12元/股低于转股价,本次转股体现了投资者对光大银行中长期发展的信心。140亿转债顺利转股后也将有效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按22Q3末RWA静态测算将提高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0.31pc至9.00%,打开未来规模增长空间。 二、基本面:财富管理贡献增长动力,资产质量改善有望支撑利润稳定增长 2.1存量包袱持续出清,资产质量改善明显 资产质量自2019年以来持续改善,有望支撑盈利增长。 1)处置力度较大,资产包袱持续出清:光大银行自2018年起持续加大资产处置力度,核销及转出贷款规模/不良贷款由2017年的37%快速提高至2020年高点的135%,2018年至2022上半年累计核销贷款2000多亿,是当前不良贷款余额的4倍多。较高的核销力度下,光大银行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不良率、关注率、逾期率分别较2018年末下降0.35pc、0.57pc、0.39pc至1.24%、1.84%和1.96%,部分指标处于行业较优水平。 2)资产质量稳定向好下,拨备少提释放利润: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下,光大银行拨备覆盖率、拨贷比分别达到189%、2.34%,公司计提压力减轻,2021年、2022年前三季度分别拨备少提3.8%、6.2%释放利润。 图表5:光大银行资产质量对比同业(2022年6月末) 图表6:光大银行核销及转出规模/不良贷款指标对比同业 图表7:光大银行近年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拆分来看,零售仍在改善趋势中,对公受地产风险暴露略有扰动,但敞口占比相对较低,预计相关风险有限。 1)对公:不良贷款主要分布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其中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近年来正在积极出清,2022年6月末不良率分别为2.67%、2.23%,较2018年高点分别下降3.4pc和4.0pc,且仍在持续改善中。地产方面,受行业整体性风险暴露影响,不良率由2018年的0.30%升至2022年6月末的2.56%,公司对公地产贷款占总贷款比例仅为5.35%,股份行中相对较低。且去年11月以来随着地产支持政策不断落地,房企融资压力已有所缓解,预计资产质量压力最大时刻已经过去,未来有望保持相对稳定。 2)零售:2019年以来光大银行零售不良率、不良额双降,其中不良率由1.38%降至1.02%,降幅0.36pc,不良额由159.89亿减少8.42亿至151.47亿,尤其是在2022年多数银行零售不良率有一定波动的情况下(股份行零售不良提升0.04pc至1.18%),光大银行仍保持了优异的资产质量。 图表8:光大银行分行业不良率走势 2.2贷款规模稳步扩张,零售转型持续推进 光大银行2016年-2022年上半年的贷款年均复合增速达13.0%,整体保持较快水平(排名同业第四)。其中零售贷款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5.7%,占比也由36.9%提升至42.1%,对公贷款(不含贴现)年均复合增速11.0%。 1)对公重点投向基建、制造业,积极服务实体经济。截止2022年上半年光大银行对公贷款中基建类、制造业贷款分别达到21.2%、10.6%,对比同业平均分别高出2.1pc、1.8pc,或与光大集团带来较多的产业资源有关。公司近年持续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2022年上半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较年初高增17.1%。 2)零售转型战略下,个人贷款占比稳步提升。截止2022年6月末,光大银行零售贷款占比达到42.1%。2022年上半年在行业整体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光大银行零售贷款仍较年初增长3.44%,排名同业第二位。细分来看,个人消费贷款占比由2016年的1.6%提升4.3pc至5.9%,而信用卡贷款余额占比曾在2019年末达到16.4%,2020年以来光大银行主动调整客户结构,规模增长趋缓,2022年6月末占比下降至12.8%,但另一方面资产质量也有所提高,上半年多数同业零售不良率有所上升,光大银行则继续下降0.06pc至1.02%(当前仅次于招行和中信)。 图表9:光大银行历年各类贷款占总贷款比重走势 基建类贷款包括: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