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1清华五道口深圳校友会_魏杰老师宏观经济走势分析 【时间】2023年3月11日14:00-17:30 【地点】深圳大中华喜来登43楼 【主讲人】魏杰教授 魏杰:各位新老同学、李会长,很高兴今天下午与大家做一点分享。两会基本上结束了,来之前私下问了同学们更关注哪些情况,大致知道在座的想了解哪些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跟大家做一些沟通。大致上有这样几个问题是大家比较关注的: 第一个问题,今年经济增长到底是多少。你们知道有变化,二中全会的时候不是这次两会提法,在两会之前基本思路就是五到六之间,最好是“双五”(5.5%),当时定的是5.5的指标,不是现在5%左右,一左右就有可能4%多。两会的目标和过去相比适当的低调了一点。 两会之前基本判断是5%到6%之间,最少5.5%,为什么当时是这个判断?两个理由:一是在座的知道经济学有一个理论叫潜在增长力理论,这是国际上通用的方法,用这个 方法计算一下中国今年潜在增长率是5%到6%之间,这个理论支持了开始提出来5%到6%之间,5.5%,潜在增长率推算出来应该没问题。 二是去年只有3%的原因有三个,这三个原因今年大致上消失了,所以应该5%-6%之间没有问题。去年跌落3%有三个原因: 1、疫情。上海封锁之后,把整个产业链、工业连打断了,人流、物流打断了,一下子跌到了全年只有3%的增长,是因为疫情封控政策导致的。今年显然疫情可能过去了,也不会封控了,阻碍因素消失了,应该恢复到所谓的5%到6%。 2、房地产拖累,去年房地产拖累非常大,大家知道房地产企业直接增长贡献7%,加上建筑业15%左右,延长一些装修之类的加起来接近20%左右。也就是说1/5来自于房地产,去年三大指标全部是负的。投资增长率-14%,销售面积-23%,销售额-24%,一下子把我们拉的太厉害了,房地产拖累了我们增长,一下子导致增长只有3%,是房地产引起的。今年房地产政策做了大调整,这个因素对今年不会影响那么大了,今年房地产大调整,这个因素消失了,就不可能太低,应该是5%到6%之间。 3、去年大家预期不好,对未来不看好。出现了一系列提法,大家搞不懂,一会儿讲三次分配,一会儿讲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搞的房子、资本业很紧张,不看好未来,这些问题今年陆续做了调整,这个因素有所缓解,所以增长不应该太低。去年低的主要原因是这三个直接原因引起的。这三个原因今年大致上都可能会得以调整,今年5%到6%的增长没问题。我印象很深刻的是,5%到6%的增长,尤其是5.5%就是这个依据,一是潜在增长率告诉我们可以到5%到6%,二是去年三个因素都可以调整,今年恢复到5%到6%没问题,尤其是5.5%没问题。 为什么两会期间又调了呢?因为二月份数据不好,二月份的出口跌了差不多47%,这次公布不公布二月份,公布一二月份,二月份数据很难看,因为美国全面启动了盟友和中国的脱钩,二月份出口一下子跌了47%,去年增长很大一个因素是进出口,去年经济出口增长9%以上,这样出口经济马上成问题了。出口一旦出现这么大的问题,美国如果继续和中国脱钩,我们研究美国为什么买我们东西少了?不是消费少了,而是不采购我们的东西了。这样下去今年出口很麻烦,所以不敢定高了,稳妥一点好,定5%左右。临时变的原因是出口突然之间下跌。加上今年经济恢复不会一下子那么快,保险一点好,5%左右合理。最后公布的是5%左右。原因就是因为出口的问题,二月份这么大的问题,出现了美国主动和我们 脱钩,从第一大贸易伙伴掉到第三大贸易伙伴,美国对中国产品减少,不是美国经济不好,而是对中国产品不采购,主要采购欧盟和东盟的产品,使得我们今年到5.5%难度有点大。加上国内的消费启动不是我们想象那么快,还是稳妥一点比较好,最后公布了5%左右。 我自己觉得出口如果继续下行可能在5%以下,原因是内需的启动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有些不是想启动就启动起来,出口一下下滑,5%左右确实比较保险一点,到时候好说话,因为5%左右,4.7%、4.8%也是5%左右。从调整目标的状况来看,也不是想象的我们今年很快就反弹,不然不会二中全会到两会这么短的时间就调整了。调整指标的目的主要告诉大家今年的日子不是那么好过,尤其是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爆发。有人讲,明天和风险什么时候到来不知道,谁早来不知道。这是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调整目标。 我们开始讨论是双五目标,5%到6%之间,怎么一下子调整到5%左右?原因就是二月份数据出口非常糟糕,我们担心出口继续会恶化。如果出口继续恶化,三架马车之一,去年很大靠出口,这个马车继续萎缩的话,今年增长不会像大家想象的预期那么好。调整到5%左右的目标也提醒大家不要太乐观,要有一点准备风险的思想。这就是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把原来的5.5%的目标调整到5%,背后的原因就是国际的状况恶化的太快、出口掉的太猛,估计很难短时间拉起来,所以调整目标。 第二个问题,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我们这个会是金融方面的会,和这个有关系。所以跟大家讲一下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问题,这次改革围绕三个核心内容:金融、科技、大数据。 这是目前经济的三大问题,围绕这三点来推动这次改革。首先,金融。金融方面动作比较大的是三个: 1、成立金管总局。这部分后面有三个要点: 1)除了证券之外的所有金融活动统一由金管总局来监管。所有的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基础设施打破了过去分业监管,全部统一由金融监管总局来管,陆续都划归金管总局负责。除了证券之外所有的金融活动都纳入到金管总局来监管,像支付宝之类的都归金管总局管,而且是穿透式监管,找到自然人投资名单才行,机构不行。这次应该说是力度非常大的一次,打通了所谓的分业金融监管,你们应该很快体会到变化很大。现在金融活动越来越复杂、环境越来越多,原来的效率越来越低,监管不住,风险不断爆发,只好金管总局统一监管,除了证券之外所有的活动由它来打通,穿透式监管。成立后会不断地调整,涉及到除了证券之外的所有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基础设施,从过去的分业监管走向混业监管,打通原来的分业局限。 2)地方要搞派出机构。我们对地方金融监管以派出机构为主的监管体系,地方政府挤出去了。因为监管总局派出机构是金融管理主要内容,过去地方金融机构是为金融服务的,给自己服务又监管,监管不住,这次把牌子摘掉了,由监管总局派出机构来到地方,是监管的主体。地方政府原来机构不再挂金融办的机构,一律撤销,以派出机构监管为主,来监管地方政府的经营活动。因为最近的风险大量来自于地方政府,像河南的小银行都和当时地方监管有关,出了这么多事,所以监管总局未来以派出为主,不再搞地方政府监管,未来的地方监管核心是派出机构为主,而且一旦完成之后,地方政府挂金融牌子的机构都被撤销,不再是目前的状态。防止地方政府不断加大金融风险的因素,地方监管以派出机构为主来监管。 3)全部是公务员管理,监管总局的管理是公务员,一律公务员负责。一旦纳入到公务员另当别论,和过去有重大差异。监管总局所有人员加入公务员,不再按照原来的制度办,全面纳入公务员管理条例。公务员管理条例一旦搞成之后旋转门就解决了,过去体制内的隐性收入出来后慢慢往回拿,这就没戏了,完全按照公务员管理,把旋转门基本堵死了,这部分人可能损失比较惨,统统纳入到公务员管理条例上。 金管总局主要是以上三条,你们以后很快就知道这个调整力度很大。 2、央行。央行撤销了大区分行和县支行,所谓的分行和县支行,央行不再监管金融,完全恢复到本职工作,只管货币和宏观审慎监管,撤出对行为监管,基本全部撤销,主要是恢复到对货币和宏观审慎的监管,主要搞两件事: 1)我们到底发多少货币好?货币多了不行,少也不行,多了是通胀和泡沫,少了通缩和衰退,都不行,到底央行发多少货币合理?监控的主要是M2增长速度和民营经济增长速度。 刚才跟大家讨论M212.9%,我都很吃惊,因为GDP按照5.5%算,通胀3%,8%,飙到12.9%,按道理M210%差不多比较合理,显然货币太多,太多的问题6月份后会显现出来的。重点在管M2增长速度和民营经济之间所谓的关系,这是要重点管理。 2)货币怎么发出来,中国发货币三个口径: 一是商业银行为基础,把钱贷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贷给个人,我们叫再贷款通道;二是以有价证券为基础,逆回购、顺回购之类的把钱发出来; 三是以外汇为基础把货币发出来。 这三个的投放货币功能和效果不一样,三个投放货币口子哪个比较合理是央行管的。一个发货币,一个怎么发货币,别的功能没了。央行发生重大变动,同时央行全部是公务员管理,过去不是公务员的,是行员,这次全部纳入公务员管理。未来央行的工作人员就是公务员,薪酬也是公务员,变化比较大。这次可能涉及到十几万人,我们县支行所有的人员实际不是公务员,每个县城二十人左右,大部分叫行员,他雇的人,这次怎么办是个大问题。央行变动比较大,宏观审慎管理,监管的职能没了。央行这次改革的力度比较大,尤其是全面走向公务员管理,这是第二个。 3)证监会由事业单位转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证监会的工作人员也是公务员管理。上交所、深交所交易所过去是证监会派的,薪酬很高的,一年七八百万成千万,一旦转公务员管理怎么办?影响非常大,因为证监会一旦不是事业单位,收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变化很大。 上次有位同学问我什么是直属机构、什么是组成机构?国务院共有26个部委,财政部、 外交部、发改委等26个部委叫组成机构,西方叫“内阁”,这个任命是人大任命的。直属机 构是国务院领导任命的,不是人大。组成机构和直属机构差距挺大,真正的组成机构26个部委是内阁,国务院直属机构任命不是人大,而是国务院领导任命的。过去是事业单位管理比较灵活,这次全部划为公务员管理,变动比较大。 经营证券的知道证券系统挺麻烦的是就像猫和老鼠关系一样,有的老鼠猫变的,有的猫是老鼠变的。大家知道怎么回事,没法搞,老鼠变成猫,猫太了解老鼠怎么跑,过两天变成老鼠,老鼠知道猫怎么抓人,这次动作比较大。 金融口以上三条变动比较大。 第二,科技。科技现在和金融一样。科技短板越来越显现出来了,重组科技部,未来不再管一般的审批,交给卫健委、工信部、农业部、环保部等,自己不搞了,这些机构都从科技部分到各个职能部门去了,专业机构负责科研经费的评审它的重点是监管。 另外,不再搞技术产业化了,技术产业化交给企业了,不再管了,一般的科研项目评审,科技产业化科技部不管,重点是关键技术和卡脖子工程,而且对所谓卡脖子工程,核心技术也不是一般的管,而是政策上的管,有四件事由他来负责: 1、科技产业融资由科技部来负责的,钱怎么来,搞科技创新要用钱,钱怎么来?比如说决定每年财政科技支出增长率7%,不能低于这个数据。另外一个是吸纳社会成本进入科技创新,搞一个科创板,这是他们管的,因为它决定钱怎么来。未来对科技用资金退税、减免所得税都由它来管。 2、解决科技创新物质基础。科技创新不是嘴吹出来的,要有物质基础,大科研装置现 代化实验室有才行,没这些怎么科研?最近公布暗物质实验室,在地下2000多米,人类发现物质能看见95%左右,5%左右看不见叫暗物质,主要清华和上海交大两个学校承担实验室,那是科技部管的,搞物质基础它来负责组建。 3、怎么调动人们积极性,人们愿意搞科技创新。如果科技创新还是谁搞谁穷,那就无法搞起来。过去靠信仰给个院士,过去可以,现在没用了,怎么调动人们积极性?制定政策,比如说新提法,技术的实际控制人,参与知识产权创造过程中有贡献了就可以享受经济收益,叫“技术实际控制人”。过去总讲物质财富是所有者,现在讲政治财富所有者,只要你创新了某种知识产权,就可以分享收益了,怎么调动积极性,这个由它来决定的。 4、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科技部负责。科技创新的思维来自于基础研究,摩尔定律这么大的信息产业,信息产业就是来源于基础研究摩尔定律,基础研究不可能别人搞,国家要想办法、科技部要琢磨,基础研究要全管。 科技部作为未来政策导向,瞄准关键环节和所谓的卡脖子工程,而且从这四个方面搞政策调整。物质基础、钱怎么来、调动人积极性、基础研究。这个调整比较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