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CMF]:为什么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为什么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2023-03-08-CMFJ***
为什么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59期) 为什么未来五年对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 报告人:张杰 2022年12月28日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承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 一、如何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所蕴含的重要经济发展目标 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三十年是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而在这三十年期间,可将中国的具体经济发展任务分解为两个阶段: ——从2020年到2035年的这十五年期间,中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为重要的经济发展目标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二是从2035年到2050年的这十五年期间,中国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由此可以得到的基本判断是,在发展是第一要务精神的指引下,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在未来三十年期间,非常有必要从两个十五年期间的经济增长应该达到的合理水平加以全面理解如何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一)科学理解2020年到2035年这十五年期间的经济增长目标与具体实现方式 第一,什么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十大报告对2035年中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发展目标做了具体定义,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带来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人均GDP究竟如何定义和认识? 发达国家(DevelopedCountry)的定义:又称已开发国家和先进国家。是指那些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准较高,人民生活水准较高的国家,所以又称作高经济开发国家(MEDC)。发达国家的普遍特征是较高的人类发展指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化水准和生活品质。借由开发自然资源也可以达到较高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类发展指数。 然而,对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水平的门槛定义并没有形成共识,迄今为止尚未有发达国家的明确定义,联合国也没有建立出一套完善的系统来认证哪些国家或地区是属于已开发或发展中。 ——普遍得到认可的定义是:发达国家的定义标准是较高的人均GDP和社会发展水平,通常以2万美元作为分界线。人均GDP为2万美元才算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2万美元到4万美元为中等发达国家,4万美元以上为高度发达国家。 ——另一种也得到普遍认可的定义是,发达国家的基本标准是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 从全球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来看,2021年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的国家只有43个。而按照OECD的定义,截止2021年底全球共有43个发达经济体。这两个不同划分标准所定义的发达国家覆盖范围基本雷同, 由此可见,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应该是定义发达国家较为科学、较为合理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就从2021年全球这43个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科学分析和判断的基准条件。 重要结论是: ——可以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人均GDP水平可以设定为2.2万-3万美元左右(以2020年不变价计算)。 ——有必要将2035年中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均GDP水平设定为2.2至2.5万美元的期间之内。 参考IMF、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数据,2021年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的门槛约在3万美元左右,这也符合国际上针对2万美元到4万美元为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定义。因此,我们的定义应该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二,如何定义2020年到2035年这十五年期间中国的人均GDP增速水平? 重要结论是: 我们认为,即在不考虑人民币与美元汇率发生变化和中国人口规模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形下,鉴于中国在未来十五年期间的经济潜在增速水平会以较大概率维持在5.5%至4.6%区间,而且经济潜在增速必然会出现由前期的5.5%向中后期的4.6%逐步下滑下降的前提下,在2035年,中国人均GDP水平目标应该设定为2.2万美元与2.5万美元之间。 (一)科学理解2035年到2050年这十五年期间的经济增长目标与具体实现方式 第一,如何理解和测算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发展目标? 这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定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特别是如何从经济发展目标和人均GDP水平来科学定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条件? 在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当前所有问题最为基础、最为根本因素精神的指引下,衡量中国是否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为核心指标之一,必须最终落实到具体的经济发展目标乃至人均GDP水平方面。 问题是二十大报告中并没有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具体的经济发展目标和人均GDP水平的规定。 我们对之的研究和思考的是: : ——从全球2021年43个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水平的平均值来看为48488.美元,中位数水平为44853美元。因此,倘若将2050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定义为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可将2050年左右中国的人均GDP水平设定为4-4.5万美元期间。 ——而在全球发达国家之中,人口超越5000万美元并且在人均GDP超越3万美元的国家只有7个,这称为全球有影响力的主要国家的“5030俱乐部”。中国在2050年左右的人均GDP水平必定要进入所谓的“5030俱乐部”。这就意味着,在2050年左右中国人均GDP水平必然至少要达到4万美元以上。 第二,如何定义2035年到2050年这十五年期间中国的人均GDP增速水平? 重要结论是: 我们认为,在不考虑人民币与美元汇率发生变化和中国人口规模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形下,鉴于中国在2035年至2050年这未来十五年期间的经济潜在增速水平会以较大概率维持在4.2%至3.6%区间,而且经济潜在增速必然会出现由前期的4.2%向中后期的3.6%逐步下滑下降的前提下,在2050年,中国人均GDP水平目标应该设定为4.0万美元(以2020年不变美元价格计算)与4.2万美元之间。 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倘若在2035年中国人均GDP水平达到2.5万美元的前提下,后续在2050年中国人均GDP水平达到4万美元的假定情形下,2035年至2050年十五年期间的人均GDP增速水平只要达到3.18%,达到4.2万美元十五年期间的人均GDP增速水平只要达到3.52%,达到4.5万美元十五年期间的人均GDP增速水平只要达到4.00%。因此,我们认为,针对中国式现代化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而言,必须努力在2035年达到人均GDP水平2.5万美元的目标,从而可以极大地减轻2035年至2050年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求和压力。 ——倘若考虑今后三十年期间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难以避免的升值空间,中国的人均GDP水平会在更短时期内实现2035年2.2万至2.5万美元以及2050年4万至4.2万美元的发展目标。但是,这种由于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实际汇率变化带来的中国人均GDP水平的变化现象,未必可以真实反映中国的真实经济发展进程。 ——倘若考虑今后三十年期间中国人口规模会由2021年14.6亿人逐步下降到2050年的12亿乃至更低的人口规模,这就对中国人均GDP水平的发展趋势造成不同的影响效应:一是中国的人口规模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结构性变化带来的未来经济潜在增速的加速下滑现象,对中国未来的人均GDP水平增长造成更大的抑制效应;二是中国的人口规模下降会促使中国的人均GDP水平处于相对较高水平。这两种效应的影响作用,显然需要更为细致的通盘研究。 二、如何理解未来五年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至关重要性 第一,未来五年是中国在未来三十年期间能否将经济潜在增速水平维持在较高合理水平、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速水平目标的关键时期。 要将中国的人均真实GDP增速水平在2023年至2035年期间维持在5%左右,而要将中国的人均真实GDP增速水平2035年至2050年期间维持在3.5%水平左右,未来的五年至关重要。 ——2020年至2022年持续三年的全球新冠疫情冲击,对中国经济造成了难以忽略的负面冲击,迫使中国经济偏离了既有的经济潜在增速水平。而且,持续三年的全球新冠疫情以及中国坚持的“动态清零”管控政策对部分中小微企业经营活动、部分群体的收入能力和消费能力、消费预期,均造成了难以忽略的负面冲击效应,使得当前中国经济发生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当前中国经济恢复和消费修复的基础非常不牢固。 在2023年以及未来尽快短的时期内,通过五大政策举措和五大领域的工作重点,尽快使得中国经济尽快恢复到既有的中高速增长水平轨道,回归既有的经济潜在增速水平倘若考虑今后三十年期间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难以避免的升值空间,中国的人均GDP水平会在更短时期内实现2035年2.2万至2.5万美元以及2050年4万至4.2万美元的发展目标。但是,这种由于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实际汇率变化带来的中国人均GDP水平的变化现象,未必可以真实反映中国的真实经济发展进程。 ——从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经济必然处于一个逐步持续下降通道之中,从而最终影响和决定中国未发展规律和演化逻辑来看,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经济潜在增速水平来的经济增速水平的“天花版”。 倘若中国未来五年不能通过全面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有效落实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发展战略,来将中国的经济潜在增速水平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较高的合理水平,必然会导致中国错失未来的经济发展机会。 第二,未来五年是中国主动应对和破解化解美国全面技术封锁和高端产业遏制策略、创造至少难以排斥中国发展利益的新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关键时期。 当前,中国的产业发展正在面临“低端转移、高端挤压”的独特双重风险,特别是中国的制造业体系升级面临典型的“低端转移、高端挤压”或“上有打压,下有追兵”的双重困局。 ——面对中国正在构建的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为目标的现代产业体系,美国的应对策略就是展开和实施针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端产业体系的全面技术封锁和遏制策略,主动实施制造业回流战略,同时,积极拉拢美国的经济政治盟友组建针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端产业体系组建各种形式的封锁和遏制利益共同体,从而全面压制和阻碍中国利用独特的“弯道超车”机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正在图谋利用低端制造业向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的转移,重新组建排斥中国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进而削弱中国在全球的制造业规模优势,抑制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升级能力。 值得重视的现象是: 在面临“低端转移、高端挤压”的独特双重风险的情形下,留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窗口期并不长,可能只有五年到八年,中国现代化进程由此所面临的风险不可忽略。 第三,未来五年是中国能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扭转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过早过快”下滑重大问题的关键时期。 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决定中国式现代化:能否由“制造大国”转化为“制造强国”,尤其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中国本土主导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既是中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任务,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实现的基础性因素,更是中国能否将经济增速水平在未来三十年期间维持在一个合理中高速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十四五规划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重大判断,预示着构建完全体现既适度自主可控,又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充分融合的现代化制造业体系,特别是在未来五年内,彻底扭转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下滑以及中国的部分地区出现制造业“空心化”和“加速外移”的重大现象,成为维持中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中高速增速水平的核心条件。 我们的重要判断是: 因此,针对中国整体层面特别是部分地区中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过早过快”下滑的苗头,同时兼顾中国各地区发展条件和禀赋优势的巨大差异性,尽快制定2023—2040年期间将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维持在25%左右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举措。与此同时,要有底线思维,前瞻性地将该比重长期稳定在20%左右水平的战略目标。 第四,未来五年是中国能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