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末月初将有两场关注度较高的会议召开,一个是2月21日政治局会议宣布,将于2月26-28日召开的二中全会(按照惯例,下半年还会召开三中全会);另一个是3月初将召开的全国政协和人大会议(两会)。 借此我们更新了政策跟踪框架: 本篇复盘十八大以来的二中全会和三中全会内容,并附上各类对经济和资本市场影响较大的主线定调会议介绍,包括党代会、中央全会、全国两会、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 风险提示:政策不达预期,稳增长效果不达预期、地缘政治及中美关系影响等。 月末月初将有两场关注度较高的会议召开,一个是2月21日政治局会议宣布,将于2月26-28日召开的二中全会(按照惯例,下半年还会召开三中全会);另一个是3月初将召开的全国政协和人大会议(两会)。 借此我们更新了政策跟踪框架: 本篇我们复盘十八大以来的二中全会和三中全会内容,并附上各类对经济和资本市场影响较大的主线定调会议介绍,包括党代会、中央全会、全国两会、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 1.引子:从组织结构出发,搭建政策跟踪框架 作为引子,我们先通过三幅图对政策框架作一个全局认识: 1)具有经济定调作用的主线会议时间轴。这类会议规格高但召开频次低,因此会议内容对于之后较长一段时间都具有指引意义,后续政策工作的落实也会围绕主线展开。 图1:具有经济工作定调作用的主线会议 2)组织结构及选举流程。组织机构分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条线,五年一换届。 其中党委领导结构自上而下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人)→政治局常务委员会(7人)→中央政治局(24人)→中央委员会(205人)、候补委员(171人)。选举流程上: ①二十大选中央委员会委员(205人)、中央纪检委委员; ②二十届一中全会选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7人,需政治局常委会提名)、中共中央军委组成人员; ③中央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纪委书记、副书记和常务委员会委员; ④二十届二中全会出国家机构和政协推荐名单(2月26-28日召开); ⑤23年两会确定国家机构和政协名单;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长(3月召开)。 ⑥地方换届:省委书记由各地党代会确定(各地时间不一样,从2021年底持续到2022年)。 图2:中央组织机构与选举流程 3)国务院组织机构与级别。投资角度来说,我们平时看到的多数政策都出自政府条线,政策的级别取决于发文机构的级别。自上而下看: ①国务院(国字头文件),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②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直属机构,正部级单位。 ③26个国务院组成部门,即各个部委,均为正部级(下表按国务院网站列出顺序)。 ④1个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即国资委,同样是正部级。 ⑤10个国务院直属机构,正部级或副部级。一般名称为“××总局”/“××总署”的为正部级,名称为“××局”或“××署”的为副部级。 ⑥2个国务院办事机构,正部级。 ⑦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正部级或副部级。 ⑧由部委管理的国家局(比如发改委管理的能源局、交运部管理的民航局等),级别为副部级。 图3:国务院及直属机构设置 2.十八大以来中央全会主要内容 党代会(逢2、逢7年份)选举出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后,每年会召开1-2次全体会议,所有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参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列席会议(二十大选举了205名中央委员、171名候补委员、133名中央纪委委员)。中央委员没有明确的行政级别,一般看其兼任的党政职务。内容上看,全会常常是制度建设和意识形态确认的重要节点。一中全会到七中全会召开时间大致如下: 图4: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时间表 具体内容上,一中全会和二中全会一般围绕“人”展开,一中全会在党代会闭幕后即召开,决定中央机构(包括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此外还有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纪委的任命)。 二中全会在党代会结束后第二年召开(两会之前),主要是对政府部门和政协领导的人选进行讨论(并最终在两会确认),另外二中全会还会涉及机构改革的议题。 三中全会往往是国家级“大课题”的出处,引领了几次改变国运的颠覆性变革。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未来几年各领域改革工作提纲挈领。 十九届全会比较特殊,十九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提请人大审议),而往常二中全会的人事讨论任务推迟至三中完成(十九届二中和三中全会时间间隔也比较短)。 四中全会更多是顶层制度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高标准市场体系”等提法都出自这次会议。 五中全会从十六大开始主要讨论新的五年规划;六中全会在十八届和十九届分别讨论党内建设和百年历史经验总结,另外六中全会会宣布下一届党代会的大致召开时间;七中全会一般在党代会前一周左右召开,内容包括对党章修正稿的讨论、总结过去5年工作,以及为即将召开的党代会做准备工作等。 图5:十八届以来部分全会主要内容概览(十八届三中和十九届四中详见附录) 市场方面,中央全会前后指数表现并无明显规律,但如果节前市场下跌,那么节后则有可能相对乐观。在节前一周下跌的情形中,上证指数、沪深300、创业板指、中证1000、万得全A节后上涨的概率分别为66.7%、50.0%、50.0%、83.3%、71.4%;在节前一个月下跌的情形中,上证指数、沪深300、创业板指、中证1000、万得全A节后上涨的概率分别为85.7%、71.4%、66.7%、60.0%、80.0%。 图6:十八大以来中央全会前后上证指数表现 图7:十八大以来中央全会前后沪深300表现 图8:十八大以来中央全会前后创业板指表现 图9:十八大以来中央全会前后中证1000表现 图10:十八大以来中央全会前后万得全A表现 3.附录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回顾 3.1.十八届三中全会回顾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于2013年11月9日-11日,该次会议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未来几年各项改革工作提纲挈领。 图1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主要内容 遵循这份文件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此后几年的工作脉络: 1)两个新设机构对应国家安全和全面改革两条主线:国安委于14年1月正式成立,三常委配置、总书记任委员会主席,内涵至少包括国防安全与信息安全,15年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了“能打仗、打胜仗”这一强军之要。 深改组(现深改委)于13年12月正式成立,当时的四常委配置、总书记任组长,小组成员涵盖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两高等各大系统,小组工作覆盖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安全与军事领域、党建领域,战略意义深远。 2)经济领域改革为重点,坚持以发展解决问题:深改小组(现深改委)的设立标志着国内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此后的几年,一边是供给端做减法,16-17年去产能实质性加速、环保督查大范围展开。 另一边是需求端在不断探索做加法,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着力于消费和投资。消费的增量在于新型城镇化(2016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路径之一,农民进城,带动相关医疗养老等公共资源和住房等城镇化投资;路径之二,渠道下沉以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消费升级)。而实现这两点的前提在于农民工收入的提高,除了务工收入之外还要增加财产性收入,对此启动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2020年元全面推开)。 3)国企改革是重中之重:三中全会的改变之一在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列,强调公平(2018年11月民营企业座谈会,总书记回应国进民退争议: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改变之二在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15年9月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一方面,通过改善股权结构(引入民营股东,发展混合所有经济)或启动股权激励等措施,提升国有企业经营效率;另一方面,在地方债务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做大做强国企进而促成国资划转社保(2017年11月国务院《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后续包括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资产注入、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动作,都是国企“做大做强”的手段。 财税体制改革的任务则是啃下央地关系调整这根硬骨头,解决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匹配的问题(2019年10月国务院《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 3.2.十九届四中全会回顾 十九届四中全会于2019年10月31日-11月1日召开,并在11月5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此次《决定》几乎覆盖了全领域的制度建设,同时也是纵向70年制度建设的总结——“制度”一词在全文出现超过220次。在四中全会召开前不久,总书记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一次党外人士座谈会,会上提到,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中共中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十九大报告也提到,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这次会议几个新提法如“高标准市场体系”“核心技术攻关举国体制”等,在此后的几年也频繁出现在各类会议和文件当中: 1)“集中统一领导”是全领域建设的大前提 全会公报及《决定》中对各项制度的分论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引用官方解读,理解中国制度活力的一个关键,就是中国共产党。向上收的过程,既要“把权力关进笼子”,又要“用好权”,概括而言就是保持先进性和提高治理能力两方面问题(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 2)基本经济制度添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次) 对比四中全会之前的口径,此次对基本经济制度定义的丰富,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之前的提法一直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次添加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里面还有几个细项值得重视。 第一,“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这个提法最初也来自十五大报告,当时的原文是“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而后用了较多篇幅强调股份制(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第二,“高标准市场体系”,新提法(此前的四中全会新闻发布会有出现),其内涵应该至少包括三点,首要是公平(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然后是市场化(准入、生产许可、破产)、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 第三,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也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核之一。 3)“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首次) 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延续不出意外,但“举国体制”的提法是首次,也更加关注于人才培养。 一处是在创新体制下面提出要“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另一处是在发展非公经济下面提到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后面这个提法,最早是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到的。 新经济领域还有一处相关的,是在“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下面,提到“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 4)央地事权的一个重要变化(首次)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财税体制上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并将其视为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是一个重要突破,也是中央下决心啃下央地关系调整这块硬骨头的表现。概括来说,就是改善分税制之后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