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未知机构]:MR&VR&AR专家交流纪要–20230221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纪要/报告详情/

MR&VR&AR专家交流纪要–20230221

2023-02-23未知机构缠***
MR&VR&AR专家交流纪要–20230221

专家:某知名智能眼镜品牌企业产品总监专家:今天的内容主要分成5部分,第一部分一般叫做XR的概念。第二部分是XR应用场景,以及每个应用场景潜在的市场空间。 第三部分是XR相对应的供给侧,包括产业链、产业链的发展趋势。 第四部分是XR相关的需求侧,包括用户和其他消费者用户、ToB客户类型的分析,以及底层需求分析。第五部分是分析行业里面主要的玩家。 因为现在行业里面的玩家非常多,所以我们会重点挑国外的4家,包括Meta、Microsoft、MagicLeap、Apple,以及国内的Nreal、Rokid、Pico,从他们的产品、技术、竞争优势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MR/VR/AR概念MR、VR、AR,统称为XR,它的概念容易被混淆,尤其是VR和AR,一直不太容易区分。我们先看一个短片,对AR和MR做个简单的介绍。 AR和MR的概念并不陌生,之前经常出现在各种电影或者科幻小说之中,大概意思就是人带上一个设备之后可以看到3D的全新的东西。这是XR的族谱,XR是高通定义的,叫做extended,即拓展的Reality族谱。 我们可以看到最左边的是物理世界,最右边的是数字世界,虚拟现实靠近数字世界,是完全沉浸式的、与现实世界没有融合的设备和体验,称之为VirtualReality,可以提供完全沉浸的虚拟世界,但是无法与现实结合。 增强现实之前,更多的是指手机、平板电脑,可以实现虚实结合,也可以在真实空间中显示虚拟物体,但是无法提供沉浸感。高通、微软共同定义MR,称既可以大范围显示3D全新内容,又可以提供沉浸式体验的产品为MR。 最早这个族谱出现的时候是微软定义的,最后高通把整个族谱叫做XR。 这里有一点比较有意思,大家可以发现Apple更喜欢使用AR这个名词,与Apple是A打头有关系;微软更喜欢使用MR,与M打头有关系。这是一点点小因素,不是主要的因素。 主要因素是之前人们认为如果这个体验不是3D的,只是大家在手机和Pad上面叫它AR。如果是一个完整的,比如3D全系的,大家会叫这个东西为MR。 但是后来,尤其是最近一年多,定义又有些改变。 人们会把与VR更靠近,但是具有AR功能的设备叫做MR设备。 这是目前Apple、Meta可能会生产的一款设备,包括国内的Pico也会生产这样的设备。 这款设备本质上是一个VR设备,但是它外面有很多高清摄像头,这样的高清摄像头可以捕捉并拍摄外部世界,把这个画面投到人的眼睛里,所以它也能提供虚实结合的效果。 大家更愿意称这样的设备为MR,而原来被称为MR的设备,即只能提供AR效果的设备,就把它归为增强现实,即AR。 从过去到现在,大家可以理解为AR和MR的概念没有非常明显、非常强的界限,非要细分的话,就可以这样细分,所以大家不太纠结它是AR设备还是MR设备,但是AR和MR与VR是有一个非常强的界限的,即VR是没办法提供虚实结合的效果的。 跟大家分享一个比较核心的逻辑,就是XR是由显示与光学技术驱动的新行业。 一般新的显示技术往往会催生新的交互技术,显示技术与交互技术升级就会催生新的硬件终端,同时也伴随着新的内容应用生态的出现。 换句话说,所谓的交互实际上是指人与数字世界,或者同一个设备、同一个机器进行交互,一般就要有屏幕输出,有了输出之后我们才需要有输入。 我们可以看到,PC互联网时代的输出是普通电脑屏幕,我们的输入设备是鼠标和键盘。 走到移动互联网时,人们发现可以生产制作出来这种小的、高清的,并且可以直接touch(触摸)的触摸屏。 手机是对显示、交互技术同时进行了更新迭代,有了手机和Pad这样的硬件终端之后,有了移动互联网的生态,所以走到XR时代,它还是由显示技术先行驱动的新行业。 有了这样的新的显示技术,随后才会有包括手势、视觉、声控这样更本能的交互方式。 大家可以想象,我带着一个设备,首先我的双手是解放的,其次我看到很多真实大小的、很逼真的3D景象时,人是会不由自主地去用手抓的,这个是非常本能的交互方式。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它确确实实是一个新的显示技术驱动,有新的、更本能的、更直接的、更好的交互技术,最后这两个一结合就有了新的硬件终端,也会有相应的内容生态出现,所以我觉得这个核心逻辑是由显示和光学技术驱动,再一步步最终演变成终端,最后有这种生态的行业。 二、应用场景与潜在市场空间分析第二部分我们着重分享应用场景以及每个应用场景潜在的市场空间。 VR、AR、MR其实是相似的,当然在细分赛道和用户体验上肯定会有一些区别,但是因为整个行业太大了,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这可能是比手机行业还要大的行业,我们不做所有的分享,主要对MR和AR进行分享。 大类应用场景:这里有一个四象限,是大类应用场景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到横轴最左边的是功能属性,右边的是内容属性。 功能属性是指设备被用户使用的时候,它更多的是提供功能价值,被当做生产力工具去使用。内容属性指内容本身是用来被消费的,设备被用户使用是去消费内容,更偏娱乐属性。 纵轴的上面是面向消费者(ToC),下面面向企业客户(ToB)。我们对这个四象限逐一进行分享。 后面我们会重复使用这张PPT,所以这一页PPT还是比较关键的。 第一象限这边有两个很大类的场景,第一个场景是观影,第二个场景是游戏。 观影就是我们不管是用AR、MR,还是VR设备,用这个设备去做观影的体验,这是现在AR一个比较主流核心的应用。 观影之所以比之前其他的设备好,主要是因为它具有移动属性,同时可以显示三天的内容,而且这个屏幕可以非常大,大家玩游戏的也都知道,如果了解VR也会知道,现在VR主要的应用就是游戏。 现在AR还没有发展到这一步,我们后面会再对这两个场景进行细节的探讨。 我们可以看到第二象限,即面向消费者功能属性这一块,这里也有两大类的场景,第一大类是信息及时提示,有点像智能手表给用户提供的价值和功能,但是好处是不管是手机还是智能手表时代,人还是去追信息的。 反过来,如果我们戴着眼镜,就变成信息去追人了。 来了一条及时提示信息,信息直接显示在眼镜上面,如果我们长时间佩戴这个眼镜,信息直接显示到眼镜上面,人是不会漏掉信息的。同时,如果需要持续的信息提示,人是可以解放双手的。 第二大类场景是PC显示器替代-移动办公,因为它本质上还是显示技术的更新迭代,所以我们可以尝试用AR、VR设备去替代现在已有的显示器,比如Office里面的显示器替代。 好处是原来Office里的显示器没办法被带到高铁上、咖啡厅,但是如果是一个很小的具有移动属性的AR设备,我们可以把虚拟屏直接带到任何我们想要带到的场景之下,包括高铁、飞机、咖啡厅。 同时它具有多窗口多任务的能力,我们可以回到这一页,会发现PC互联网时代,人是具有多窗口多任务处理能力的,即PC具有这个能力,人可以进行多窗口多任务的操作。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了获得移动性,同一时间只能使用一个APP,即一个APP就直接霸屏了,所以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我们为了获得移动性而丧失了多窗口多任务能力。 现在手机上也有悬浮窗,但是体验不好,所以我们会发现在空间互联网,在智能演进,AR、VR都可以提供具有移动属性,同时还具有多窗口多任务处理能力的属性。 所以我们在XR时代可以把移动互联网缺失的多窗口多任务弥补回来,兼具着移动互联网和PC互联网的两个核心优势。 再回到这一页,我们可以发现在第二个大类场景里面,AR眼镜带来的核心优势主要是可以具有移动的大屏、移动的多窗口多任务的处理能力,同时还具有隐私性,因为别人看不到用户具体在看什么。 这个显示内容还可能是潜在的,是3D的,所以如果AR眼镜的成本将来能够低于现在2-3个硬件显示器的成本,它是完全有机会替代Office里面的显示器的。 第二个大类场景再往后延伸的话,它可以替代智能手机,但这是比较终极的场景。我们先不在这里进行探讨,先把它拆成几个大的应用场景进行讨论。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两个场景是什么样的,我这边准备了两个视频,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视频是Nreal的广告,这个广告充分展示了它具有移动属性,以及大屏的观影体验如何。这是一个多窗口的打通观影体验。 这是在讲它具有很强的移动性,当然fitness的运动也是一个应用场景。这讲的是在运动场景它可以解放双手。 (视频内容)刚才是内容属性的,现在讲功能属性的产品模式,即刚才跟大家分享的第二大类场景,移动的多窗口多任务。我们可以看到除了真实的物理显示器之外,眼镜是可以显示多个虚拟窗口的。 有一个窗口可以显示不同的应用。 这样的办公型可以复制到任何移动场景上,比如咖啡厅、高铁上、飞机上。 我们再回到这页PPT,ToC大类场景基本上分享完了,当然会有很多很细分的场景,VR也会有很多很细分的场景,我们不做过多的分享,因为这个市场规模目前不是很大,同时也因为时间问题,我们只做大类的分享。 ToB功能场景:ToB场景分为功能属性和内容属性。 在功能属性这一块,因为它是生产力工具,对于ToB功能属性,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所有的产品基本上都要遵循6个环节,即产品设计到制造,产品制造完了之后要进行营销销售,销售完了有售后服务、岗前培训、生产运营。 这其实是一个价值链,即从一开始的原材料到最后如何能在每一步增加价值,实际上AR可以在每一个环节进行赋能。 回到这一页PPT,我们还是着重讲制造业和职教,功能属性也会涉及到很多细分场景,但是制造业是先被验证过的、比较大的大类应用场景。我们可以看到在制造业,每一个环节确实都可以被使用,比如产品设计评审。 在设计环节,人们需要看3D的真实大小的东西的时候,没有这样的显示器,但AR、VR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 第二个是标准化作业流程,现在的工厂制造业如何进行标准化制作流程,一般最早是用纸记录每一步应该怎么做,然后去follow每一步应该怎么做。 用AR眼镜的好处是戴眼镜有虚实结合的东西,我可以看到每一步应该怎么做,甚至在实施作业的过程中,我会有信息化的指导。戴上AR是解放双手的,这个要比Pad和手机好很多,因为工人双手要用来作业,手机和Pad不能做到这一点。 第三个是模拟培训,即岗前培训环节,AR、VR都可以做这个,通过数字虚拟的东西与实景结合,告诉新入职的员工应该怎么操作。 生产制作完了之后到了营销环节(第四),现在的营销方式,比如家装家居、大型汽车、复杂的高端设备,在销售过程中有很大的痛点,即销售很难把这个东西展示给他的客户,操作成本很高。 所以如果用AR或MR设备就可以去模拟,包括汽车、复杂的高端设备,这些产品是怎样的,以及对应的优缺点是什么。在销售环节也可以使用。 比较频繁的场景是远程协助(RA)(第一个),落地比较久了,就是当某一机器出现故障的时候需要申请售后,普通的工人解决不了,大家需要专家指导。 但专家又没有很多,所以带上这个设备专家就可以看到设备现在的状态,然后进行远程的专家指导。内容属性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最终消费内容的是消费者。 虽然它是ToB的场景,即本身是面向企业客户的,但这个体验最终还是要被消费者消费掉的,所以它大概率是ToB、ToC的模式。 现在在行业里探索出来的大概有这些场景,包括在博物馆、景区、科技馆,可以用AR眼镜进行导航、导览、文化科普,这有点像现在的语音讲解器,只是加了更多的可视化,这个可视化指标生动的内容,可以与环境实景结合。 接着是商业综合体、导航导购。 再下来是主题公园、游乐园、VR线下体验店、密室逃脱、剧本杀等等,这是线下的娱乐体验。主题公园、游乐园、密室逃脱本身是有娱乐体验的服务或者产品,它是卖产品和服务给消费者的。 AR在这里面相当于提升原有的产品和服务,即用AR让原来的主题乐园、游乐园、密室逃脱这样的娱乐场景更加好玩。 还有现在比较火的汽车数字座舱,因为新能源汽车没有那么多可以做的东西,加上汽车行业在内卷,所以汽车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