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观点和思考本文整理者:李策13840337569再次感谢买方和卖方大佬支持目前市场分歧较大,扰动问题较多。 如1月天量信贷是否为利好兑现、对经济复苏的斜率、两会的政策、美联储加息以及外围地缘扰动等;但尽管当下分歧较大,但投资者内心深处普遍还是认同23年A股比22年要好,普通认为当下要积极寻找结构性机会。 风格上,目前到两会这段期间,还处于政策、业绩空窗期这段区间,投资者还是倾向于小市值风格。板块方面,普遍看好人工智能带来的一系列机会。 人工智能现在已经从软件扩散到硬件,概念股众多,人气很旺,同时交易结果不像新能源那样拥挤。按照以往,这种级别的热点,往往会经过几轮炒作。 此外看好的方向,还有受益硅料降价预期和煤价下降预期的电力运营商、还有受益于人口老龄化的医药。 1、继续看多的逻辑今年为什么有信心看多,主要逻辑还是,23年国内经济复苏和政策偏暖,从大的趋势来看确定性是非常强的。今年GDP开始修复,企业盈利开始回升,尽管结构性可能不均衡,复苏斜率也不会很高,但终究是要比22年要好。 而22年我们面对的环境是,国内FY优化“开了关,关了停”,以及美联储创纪录的加息。内外双重扰动,当时的心里都没有底,都很焦躁和迷茫。 虽然今年尽管当下美联储何时停止加息依然是悬念,外围地缘扰动也不断。但今年至少国内方面是确定的。 因此,尽管当下还有诸多的“小问题”,但投资者今年比22年更有信心,也更敢于坚定持股。华泰固收表示:当下“中国的股市面临。 资金青黄不接、主线不清晰、地缘风波扰动等等问题。 但中国经济修复、政策偏暖、核心矛盾改善的核心逻辑是没有改变,系统性风险较小,更多是节奏把握。同时普遍认为,未来A股比港股更好。 因为港股面临,国内和美国双重的影响,东吴就表示,对于国内市场而言,基本面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自己手中,美元和美债带来的流动性冲击可能会使得A股的表现好于港股。 2、1月金融数据1月金融数据总量喜人,新增社融、新增信贷、M2同比均超Wind一致预期。 但结构也分化严重,信贷增量主要来自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4万亿,居民端的中长期贷款继续下降,同比少增5200亿。如何解读? 1)一是符合A股市场预期? 中金周一(6日)就发文表示,信贷开门红规模或创记录,其中预计1月信贷规模可达4.8万亿(实际4.9万亿)。在整体数据基本符合市场传闻情况下,普遍预计A股市场短期有可能“利好兑现”。 (此前A股市场上涨也包含了此预期)。 债市对数据最为敏感,但信贷数据公布后,债市反应不大。申万观点:债市为何无视1月信贷”开门红“? 信贷数据公布后、债市反应不大,主要因为此前预期较为充分;此外直接融资表现偏差带动社融增速下行,居民融资行为低迷同样加剧了市场对经济及房地产市场的担忧,另外财政存款显示1月财政力度整体也不强。 2)仍难弥合当前市场在经济复苏上的分歧。 兴业观点,首先,1月新增信贷超预期主要来自企业中长期贷款的贡献,而居民融资依然偏弱,“真实”融资需求的复苏情况尚需要更多的证据佐证。 其次,从多项高频数据来看,市场对当前经济复苏强度也存在分歧。 从市内交通情况看,主要城市拥堵延时指数已超往年,地铁客运也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但动力煤耗仍低于去年水平,与此同时尽管节后螺纹钢、PTA、涤纶长丝和半钢胎等开工率明显回升,但多数仍处于历史低位。全国建筑施工企业开复工率也落后往年。 此外,地产销售仍较为疲软,或指向短期内地产投资仍难有起色。 最后兴业表示,从历史经验看,以中证1000为代表的小盘风格相对于上证50代表的大盘风格,与社融的相关性更强。 因此,至少当下在经济复苏强度被进一步确认、或政策进一步放松的信号出现前,市场仍是阿尔法为主的结构行情,成长风格依然占优。 3)总结1)1月金融数据,从总量上来说是好的,新增人民币贷款4.9万亿,历史新高,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3.5万亿,可见政策在发力,决策层稳增长决心前所未有,并在金融系统内部动员起来。 2)虽然总量数据非常喜人,但“内生性”数据并不好。 1月居民中长贷新增2231亿元,同比少增5193亿元。 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 可见虽然企业在政策的鼓励下开始借钱,但居民还未恢复消费信心,买房子也是犹犹豫豫,解冻仍需政策加力。 华兴资本认为,从中长期来看,复苏持续性取决于内生性需求恢复程度,这非货币主管部门能完全控制,需要在消费、投资和基建刺激方面下大力气,需要有关部门“几家抬”,共同把经济复苏的引擎启动起来。 国泰君安认为,自地产深度回落以来,政策主导的信贷总量已经难以挑动市场的神经,全面扭转内生融资需求,需要等待政策在消费和地产端新的动作,节奏上国君认为在两会之后将会陆续出现。 3)但是,A股市场上更想要“内生性改善”的数据。 有观点认为,A股从去年11月份开始到现在这段涨幅,已经包含了对1月这份金融数据的预期。目前投资想要的是更多“实质性数据”的改善,显然这份数据在“内生”方面,并不喜人。 也就是说,边际上目前没有太多增量信息,因此市场将有可能继续进入震荡模式。3、美国1月CPI1)大家目前还比较关注美国1月的CPI数据(14日公布)。本周,美国调整CPI分项权重——下调交通权重,略微上调租房权重。 也就是说,租金部分的权重,从不到33%上升到34.4%。 目前,住房部分是美国通货膨胀的最大驱动因素之一,12月业主等值租金上涨了0.8%。 美国2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显示,消费者对1年通胀预期初值意外上升至4.2%,预期为4%,1月前值为3.9%。近日,彭博社报道–投资者正为下周可能加剧债券市场暴跌的关键通胀数据做好准备。 美国劳工部周二发布的一份报告预计,1月消费者价格将在三个月内首次加速上涨。 简而言之,美国1月通胀数据不容乐观,叠加上周五的美国非农数据超预期,美联储今年何时停止加息?高利率维持多久? 都变得扑朔迷离。 (美联储主要第一看失业率、第二通胀,第三经济增长)但普遍认为,对A股影响较小,因为目前A股主要矛盾是国内经济复苏和期待政策。但港股受到的冲击可能更大一些,周五港股下跌,可能包含了,对于美国1月通胀的悲观预期。 中金观点:我们测算1月美国核心CPI(同比5.6%,2月14日公布)环比走高至0.5%,且高于市场预期0.4%和前值0.3%,可能成为短期美债和美元继续走强的“借口”。 但是,抢跑后的反复并不至于逆转趋势。 换言之,美元和美债利率短期走高但也有上限,在通胀下行和加息放缓的大趋势下,也很难突破前期高点。 4、地缘扰动不断本周地缘问题也比较多:1)美国多州正考虑禁止中国公民在美购置土地、住房;2)因“流浪气球”美国商务部10日将6家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3)受气球事件影响,中方拒绝接通美方沟通电话。 4)纽约时报和路透社的报道,报道称拜登政府将在2个月内发布一项新规定,禁止美国资本在中国的投资。 (周五盘中就有传闻)同时,美国财政部一直在与包括欧盟在内的其他政府接触,试图确保它们不会在美国切断对中国的融资后急于提供类似的融资。 美元基金一直以来是中国高科技特别是互联网行业的重要投资方,包括黑石集团、KKR、红杉资本、凯雷集团、贝恩资本、银湖资本、 GeneralAtlantic和华平投资在内的投资公司都对中国有显著的敞口。 根据专注于中国的研究公司RhodiumGroup的追踪,美国投资者每年在中国进行约3000笔投资。一旦这些资本被禁止在华投资,其影响和杀伤力是巨大的。 5)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表示,加强与中国在经济领域上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其仍然希望能够访问中国,但没有透露具体时间。地缘扰动不断,目前不光金融圈在关注中美;一些街边大爷,受自媒体影响也非常关注,想当多的人,都认为会有“最后时刻”。这说明,“地缘问题”影响越来越大,地缘目前对A股的风险偏好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不少,投资者对投资的“规划”在变短,而不是此前“长相厮守”。 但也更多的投资者表示,我国大疫3年,今年急需发展经济,持有的美债还有8000对亿美元,此外“屯粮、屯药品、屯芯片”等等都措施都没有看到。 现在过分悲观也没有必要,但也正是未来的不确定,让23年的确定性更为难得可贵。 5、资金青黄不接1)中金认为,美元去年底(11月)以来大幅走弱,不仅计入加息停止、更是年底要降两次息的预期,如果下周二美国通胀超预期,那么短期美债和美元继续走强。 此外,中泰也认为,美元指数迎周线级别反弹,年内表现或强于市场预期如果美元继续走强,那么外资流入可能减缓。 2)东吴表示,外资金中,对冲基金减缓购买中国资产速度。 欧亚总部的多头资金把中国配置比例接近恢复到2022年初,但美国总部的多头资金,及globalfund对中国资产依然低配。尚无证据支持他们即刻增加配置中国。 预计海外资金短期流入减缓。 3)香港基金表示,去年十一二月份跟大型海外基金沟通过,分配在大中华地区港股的比例有10-20%,去年最低在3%,去年11月份到今年年初提升较大。 外资重新增持的点位大概在5-6分左右(10分制)。 近一两周港股这边停下来很大原因是外资已经买到差不多一半,再提升比例的话需要考虑一些因素:(1)外资手法不同,拿到50%后会等数据出来,中国的经济成绩不错,包括GDP、PMI、企业后续的判断出来之后,才愿意把比例提升。 (2)港股流动性维持比较好的情况后,外资会继续留下来。 港股最近一天成交约1500亿左右,去年比较惨的情况下只有六七百亿水平,不活跃时找不到对手是外资考虑的点。 4)乐观看法(1)市场在熊转牛中的资金节奏大致为:产业资本和外资先行,绝对收益类机构资金和杠杆资金跟进,公募基金发行和散户资金则相对滞后。 资金性质上呈现出从长久期到短久期、从左侧交易到右侧交易的特点。 (2)本轮来看,产业资本与外资已经相继入场(去年底),绝对收益类机构资金预期好转(元旦后),杠杆资金刚刚呈现接力迹象(春节后),而公募基金发行和散户仍需等待更多赚钱效应。 (2月10日,中国结算公布了2023年首份的市场数据指标,其中新增投资者数量录得84.48万,环比增长18.59%,至此,A股股民数量已达到2.13亿。 )(3)所谓增量资金不足最容易发生在杠杆资金刚刚启动的时候,因为后头的公募新发及散户等大资金一般需要指数月线级别行情三个月后才会显著跟进,过渡不会那么平滑,且第一段行情往往经济数据尚未明确修复,如果在整点外围或其他风险行情在这个节点容易波折。 6、总结目前市场,没有太多的增量内容,1月金融数据兑现,复苏数据不是很亮眼,同时北向资金趋缓、外围地缘扰动不断。但市场结构性机会较大,赚钱氛围较好,散户开始纷纷进场,在券商的表示,近期新开户明显增多。 散户也是A股一大主力资金,因此短期市场也并没有那么悲观。 因此,普遍认为A股依旧会维持震荡模式,在震荡格局把握结构机会是主流观点。 板块方向,科技创新如人工智能、先进制造;对两会政策预期的相关的:电力、特高压、军工、国企改革;以及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