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泰证券]:三大预期重塑,戴维斯双击开启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公司研究/报告详情/

三大预期重塑,戴维斯双击开启

2023-02-05王可中泰证券啥***
三大预期重塑,戴维斯双击开启

中来股份是一家什么公司? 公司起家于背板业务,目前形成了光伏背板、高效电池及组件、光伏应用系统(EP C)三大业务板块。公司首创涂覆型背板及透明背板,是全球市占率第一的背板生产商;公司TOPCon电池技术工艺独特且积累深厚,是当前具有TOPCon成熟产能的稀缺标的;公司布局光伏产业一体化,发展分布式电站EPC业务,2022年装机量居行业前列。 本报告进一步分析可知,公司三大业务均处于行业上行期,2023年业绩弹性大,公司将迎来戴维斯双击。 我们怎么看待公司的成长逻辑? 公司自研TOPCon2.0技术,该平台以POPAID设备为核心标志,并于2022年实现量产,有望成为公司盈利的主要增量来源;公司三大产品线捷报频传,行业内脱颖而出;公司控制权转让获浙江省国资委同意批复,浙能电力入主公司几成定局。基于以上三大亮点,我们认为市场或重塑对公司的预期,公司基本面有望重估。 1)中来TOPCon2.0被低估VS中来TOPCon2.0有望成为主流路线 目前市场上TOPCon技术路线形成了LPCVD、PECVD及PVD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主要区别在于隧穿氧化层及掺杂多晶硅层的制备方法。中来TOPCon2.0技术采用PVD的方式,实现隧穿氧化层、Poly层的一体式沉积,可做到原位掺杂,实现单面无绕镀沉积;其将TOPCon工序由12道缩短到9道,良率达97%以上,目前量产效率达25%,且保留了向TOPCon3.0的升级空间。 市场对公司最大的预期差来自中来TOPCon2.0技术与其核心POPAID设备的成熟与否:目前市场上采用POPAID设备的企业不多,因此POPAID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量产效率、提高电池良率的优点被低估。我们看好公司的TOPCon2.0技术与其核心POPAID设备,原因有两方面:①公司自研TOPCon2.0技术,打造基于POPAID设备的独特供应商体系,有利于产能快速扩张及技术壁垒的打造;②截至2023年1月5日,公司基于POPAID平台的16GW项目中,一期8GW中4GW部分产线已实现量产,1月底预计全面量产;一期剩余4GW预计2023Q1完成设备安装;POPAID平台量产迅速推进。基于此,我们认为,中来TOPCon2.0技术有望成为与LPCVD、PECVD并驾齐驱的TOPCon三种路线之一,该技术的产业化是公司未来盈利增量的关键所在,是提升公司估值的核心变量。 2)产品线表现平庸VS产品竞争力强劲 公司自2018年推出TOPCon产品以来,其量产进度和效果屡受质疑;背板业务曾受海外竞争、原材料垄断等影响,市占率较低;光伏应用系统业务曾主要采用赊销模式,导致资金占用压力大。现阶段,公司TOPCon2.0量产顺利,成为市场稀缺产能;公司向沙特阿克瓦电力公司供应组件,巩固中东“第一N型组件供应商”地位。背板方面,2021年以来,公司背板国内市占率达25%,涂覆型和透明背板技术独步产业。光伏应用系统方面,公司通过绑定中电投锁定五年不少于7.2GW的EPC需求,其中首年2021年为1.2GW,后四年为1.5GW。 3)股权转让方案频频难产VS浙能电力入主公司几成定局 公司此前曾尝试与乌江能源、杭锅股份、姜堰道得签订股权转让协议,股权转让均未获推进。2022年11月,公司同浙能电力签署股份转让、表决权委托协议;2023年1月3日,此次转让获浙江省国资委同意批复;1月19日,反垄断审查通过,股份转让协议生效。浙能电力预计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有望带来两大协同:1)提供运营资金;2)带来销售渠道协同。本次控制权收购的对价是17.18元/股,为中来股份的长期价值做了锚定。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根据业务拆分及盈利预测模型,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分别为117.48/201.53/308.7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05/12.3 1/20.34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49.5/16.3/9.9倍。公司以技术驱动成长,随着先进产能不断投产,我们看好公司未来在背板、电池及组件、分布式光伏系统业务三轮驱动下业绩加速释放,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光伏装机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产能释放不及预期的风险;产业链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研报使用的信息更新不及时的风险等 1公司概况 1.1简介:聚焦光伏,不断拓展产品布局 公司于2008年成立,顺产业链布局了背板、电池、组件、光伏系统业务,是全球领先的N型单晶双面电池制造商及全球领先的背板制造商。 2008-2012年,蓄力光伏行业。公司从光伏背板业务起家,自主开发了涂覆型背板,是高新技术企业。 2012-2018年,强化产品布局与研发。公司光伏背板、电池的多项技术获得国内外知名认证;积极布局N型高效电池技术,切入高效电池及组件领域;进入户用分布式光伏市场,布局产业一体化。 2018年至今,锚定TOPCon。2018年起,公司顺应光伏电池发展趋势,投入大量资金研发、量产N型TOPCon电池;承接大型电站项目,在电池技术、工艺、效率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竞争力。此后,公司一直在TOPCon电池路线深耕细作。 图表1:公司历史沿革 公司具有完整的光伏背板、高效电池及组件、光伏应用系统三大业务产业线。公司业务布局具有一体化协同优势,分布如下: 图表2:光伏产业链及公司主营业务 1.2业绩:营收表现亮眼,盈利能力改善 公司营收快速增长,近年来业绩表现亮眼。2019年以来,公司受益于光伏行业政策利好、下游需求强劲,营收体量迅速扩大。截至2022年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76.24亿元,同比增长84.48%;其中第二季度与去年同期比较增长最为显著,期内实现营收26.28亿元,同比增长111.7%。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毛利润12.46亿元,同比增长181.3%;实现归母净利润3.43亿元,同比增长365.9%。 图表3:公司2011-2022年营业收入及增速 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盈利改善,毛利率、净利率提升。公司毛利润在2019-2021年呈逐年下滑趋势,主要系公司主营业务电池、组件、光伏系统在行业上游硅料价格高企的情况下承受了巨大的成本压力。2022年起,公司背板、组件、EPC的毛利率修复,毛利率、净利率在2022年前三季度分别回升至16.36%、4.50%。 图表4:公司2011-2022年毛利率及净利率 成本控制能力提高,销售、管理费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9年起,受益于公司销售规模扩大,降本增效显著,公司销售费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从2019年的2.43%降低至2022年前三季度的1.15%。其中2021年销售费用率上升系当期销售量增加、相关职工薪酬增加、销售佣金提升所致。2017年起,公司导入MES系统并强化自身6S管理模式后,管理费用率不断下降,2022年前三季度为3.13%。 图表5:公司2011-2022年管理、销售、财务费用率 重视研发,持续迭代TOPCon技术。2019年,公司研发成功透明网格系列背板、推出TOPCon1.0技术,研发人数增幅明显;2020年,公司研发费用再次加码,推出独创的中来TOPCon2.0技术;2021年起,公司继续布局TOPCon3.0技术,研发人员占比增至18.77%。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支出达1.91亿元,研发费用率为2.51%。 图表6:公司2014-2021年研发人员数量及占比 图表7:公司2014-2022年研发费用及研发费用率 1.3控制权:浙能电力预计入主公司 控制权转让获浙江省国资委同意批复。2022年11月10日,公司实际控制人林建伟/张育正夫妇与浙能电力(600023.SH)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及《表决权委托协议》。协议约定,张育政女士将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将其持有的公司1.06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9.70%)无限售流通股转让给浙能电力,林建伟先生将在前述股份完成过户登记之日起36个月内,不可撤销的将其持有的公司股份1.09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对应的表决权委托给浙能电力行使。交易完成后,浙能电力将持有公司股份1.06亿股,并控制公司2.15亿股表决权(占公司总股本的19.70%),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浙能电力,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浙江省国资委。2023年1月3日,此次控制权转让正式获得浙江省国资委同意批复;1月19日,反垄断审查通过,股份转让协议生效。 图表8:公司股权结构 浙能电力入主对中来股份将产生积极效应。浙能电力坚持电力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积极布局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其持有爱康光电、绿能电力、北仑发电等公司股份,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协同能力。浙能电力入主公司后,有望带来两大协同:1)通过银行信贷等方式提供运营资金,加速各业务产能落地;2)浙能电力的大股东是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是光伏行业的重磅下游客户,有望带来销售渠道协同。本次控制权收购的对价是17.18元/股,为中来股份的长期价值做了锚定。 图表9:浙能电力股权结构 2细分业务一:TOPCon电池及组件 2.1产业链:产业链价格全线向下,电池片环节盈利不降反升 2.1.1大尺寸电池需求旺盛,但产能供给偏紧 大尺寸电池降本增效显著,需求持续增加。2019年以来,光伏产业的降本之路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大尺寸化阶段(182及以上)。运用大尺寸硅片、电池片的高功率组件,使辅材用量边际增幅小于组件面积增幅,从而降低了大尺寸硅片、电池、组件、电站BOS的单瓦成本。据我们测算 ,166/182/210尺寸产品全价值链总非硅成本分别为3.69/3.26/3.18元/W,182/210相比166尺寸总成本至少下降0.43/0.51元/W。基于大尺寸电池降本增效的优点,根据PVinfolink预计,到2025年大尺寸电池市占率将超过94%,大尺寸电池渗透率迅速提高,需求旺盛。 图表10:大尺寸产品可有效降本 图表11:各尺寸电池渗透率 2022-2023年电池产能存在明显缺口,大尺寸产能供给偏紧。从供给端来看,2020年电池环节扩产了100GW的大尺寸PERC(182或210),几乎没有TOPCon与HJT投产;2021年电池扩产主要集中在Q1,Q2-Q4扩产规模持续降低。主要原因是:1)2021年硅料涨价,挤压下游电池片利润空间;2)TOPCon和HJT在2021年尚未达到产业化要求。截至2021年底预计电池行业名义产能超过350GW,但大尺寸产能预计为150GW左右,2021年后电池片普遍向大尺寸方向发展,因此电池片仍具备结构性缺口。从需求端来看,2022年全球的新增装机约240GW,按照80%产能利用率计算,则对应电池片需求约300GW,所以2022年电池片产能缺口大约为150GW。截至2022年底,大尺寸电池产能有望达到300GW,到2023年全球新增装机量预计上升到350GW,按照80%产能利用率计算,则对应需求约为440GW,与2022年相比存在140GW的有效产能缺口,大尺寸产能供给在2022-2023年仍然偏紧。 2.1.2硅料降价,带动下游需求扩张 硅料价格迎拐点,产业链价格全线下调。2022年11月下旬以来,硅料供给持续释放,降价预期陡增;电站端观望情绪浓厚,叠加年底淡季行情,导致需求疲软,价格博弈激烈。截至2022年12月21日,硅料/182硅片/182 PERC电池片/182 PERC组件价格相比2022年11月16日报价分别下跌16%/26%/15%/4%,光伏产业链价格全线向下。 图表12:硅料价格走势(元/kg) 图表13:硅片价格走势(元/片) 图表14:电池片价格走势(元/W) 图表15:组件价格走势(元/W) 产业链利润向下游转移,电池片环节盈利不降反升。上游硅料降价利好电池片有两层含义:1)在大尺寸电池供给偏紧的大背景下,电池片单瓦盈利能力保持良好。据我们测算,截至2022年12月21日,硅料/182硅片/182 PERC电池/182 PERC组件毛利分别为0.41/0.037/0.22/0.0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