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化、智能化背景下,汽车虽形态未变,但整体动能、功能和配套供应链逻辑已截然不同。一方面,传统车厂及供应链领导者被迫从根本上重新思考迎风转型;另一方面,动力智能系统等新企业入局,需与整个汽车生态做连接。天风数据研究团队甄选100位汽车产业人士,通过科学数据证据,尝试解答未来1-3年汽车产业链还会发生哪些巨变?什么领域存在潜在机会?什么新技术会崛起等关键问题,以揭示智能汽车供应链交响主旋律。 高阶自动驾驶催生SoC芯片、驾驶域控、算法、激光雷达产业机会,智能座舱产业链中看好座舱域控、座舱芯片成长机遇。 智能驾驶:1)域控制器:整车制造由分布式向域集中式过渡,推进“功能域”控制器集成。域控合作研发成为主流趋势,建议关注德赛西威、经纬恒润,以及软件技术厂商毫末智行、宏景智驾。2)SoC芯片:驾驶SoC在ADAS升级和硬件预埋驱动下快速增长,海外厂商英伟达龙头地位凸显,建议关注地平线、华为。3)算法/软件:算法仍将依赖于第三方算法公司,建议关注华为和Momenta。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安全软件、操作系统、中间件/基础软件价值量未来均有望提升,建议关注华为、德赛西威、东软睿驰、中科创达。4)激光雷达:高阶自动驾驶下激光雷达驾驶或为雷达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未来降本成规模上车的关键,国内厂商有望赶超海外厂商,建议关注禾赛科技、华为、速腾聚创。5)线控制动:受访者认为OneBox有望2025年实现放量,建议关注伯特利、弗迪、同驭汽车。6)线控转向:仍处于开发阶段。 智能座舱:1)座舱域控:成长性强,步入规模化量产阶段,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国产Tier1德赛西威处于领先地位2)座舱SoC:受访者认为未来仍以采购外资为主,高端部分有待国产化,建议关注华为、芯驰科技。3)中控大屏:未来渗透率攀升,安全性、信息呈现交互是产业关注重点。4)车载语音:已成标配,建议关注科大讯飞、百度。5)操作系统:国外厂商主导,自给率不足存在卡脖子风险。6)HUD:国产上游各环节及整机均有望受益,建议关注华阳集团、水晶光电。 三电系统电池仍为核心,电池材料成本还会提升 智能电动:1)电池创新:材料创新是动力电池创新的主旋律,正负极材料成本提升成为共识,固态电池与钠离子电池备受关注。结构创新方向聚焦CTP&CTB技术方案,特斯拉4680大圆柱电池和比亚迪刀片电池为业内代表。 衍生新商业模式充电、电池回收是配套的热土。2)电池材料:正极:当升科技磷酸铁锂与三元锂正极业务受到较大关注。宁德时代的普鲁士白和层状氧化物钠电方案受到认同。负极:传统石墨负极璞泰来、龙佰集团具备产能优势和成本管控优势。硅基负极2025年渗透率有望达到21%,建议关注贝特瑞、杉杉股份。3)电池BMS:未来主导权继续向整车厂靠拢,且有望降本,建议关注国产供应商宁德时代、比亚迪。4)电驱动总成:主机厂主导,第三方竞争加剧,小三电厂商寻求平台化模块发展。5)驱动电机:创新方向在扁线电机,国产供应商建议关注方正电机、华域电动。未来高端化驱动下钕铁硼有望受益,建议关注中科三环、杭州永磁等。6)电控系统:供应商汇川技术、比亚迪受到一致性认同。800v高压成为下一代必经之路。7)功率器件:高压IGBT建议关注比亚迪、斯达、中车。预期2023-24年车载电控方案中SiC的比例将达到43%,建议关注斯达、中车、士兰微。8)整车VCU:作为动力域控制器,核心软件由整车厂把握,硬件采购第三方为主。同时车企已有自研布局,预计2023年渗透率能够达到26-50%区间,建议关注联合电子、埃泰克等公司。9)热管理:国内供应商多精通零部件领域,系统集成积累不足,建议关注华域汽车、三花智控、松芝股份等公司。 注:标的覆盖情况见附录图153风险提示:样本代表性风险,汽车发展不及预期,汽车销量不及预期,各零部件行业发展趋势、竞争格局、供应商选择等为问卷调研对象的主观判断观点,仅供参考 1.智能驾驶 图1:智能驾驶细分领域中哪个最有发展潜力 1.1.计算芯片(主要指SOC) 算力需求持续增加,SoC芯片市场快速增长。 汽车计算芯片SoC一般应用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自动驾驶两大领域,是域控制器上游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高速领航辅助、城市领航辅助、记忆泊车等功能逐渐落地。自动驾驶功能复杂度的不断提高,促使芯片算力和效率需求提升。在ADAS升级需求和硬件预埋驱动下,自动驾驶SoC计算芯片市场快速增长。 图2:自动驾驶级别算力需求 英伟达龙头地位凸显,地平线、华为备受关注,主机厂自研推动国产化进程。 自动驾驶SoC芯片供应商主要包括海外芯片厂、国内芯片厂和车企自研三大类。 海外厂商英伟达龙头地位凸显,芯片算力、制程持续领先行业,是受访者最关注的计算芯片供应商。其次是高通,高通作为消费级芯片厂商具备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在中高端领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统计说明:多选题选项百分比=该选项被选择次数÷有效答卷份数。含义为选择该选项的人次在所有填写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所以对于多选题百分比相加可能超过100%。 域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国内厂商建议关注地平线、华为。地平线征程2、征程3已在长安、长城、东风岚图、广汽、江淮、理想、奇瑞、上汽等多家自主品牌车企的多款车型上实现前装量产(含近期即将量产)。随着征程5系列的推出,地平线已成为唯一覆盖L2到L4的全场景整车智能芯片方案提供商。未来还推出征程6,采用车规级 7nm 工艺,算力超过400TOPS。华为基于昇腾610芯片的MDC智能驾驶平台已在多款新车上应用,支持L4级自动驾驶,截至2022年已搭载车型包括哪吒S、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长城沙龙机甲龙、AION LX Plus等。自动驾驶的发展以及主机厂对自动驾驶主导权的把握,使得芯片厂商可以跳过传统Tier 1厂商直接对接主机厂。调研显示,75%的产业人士认为未来1-3年计算芯片以整车厂和供应商合作研发为主,30%为采购国产供应商,其次为主机厂自研或收购/投资第三方公司。 根据调研,目前我国汽车计算芯片SoC已部分实现国产化,但高端部分仍有待突破,我们认为根本原因是缺少高端芯片的制造能力。地平线、华为等国产厂商产品和平台的成熟完善以及主机厂自研趋势,有望推动自动驾驶芯片国产化进程。 图3:看好哪些车载计算芯片SoC供应商(国外) 图4:看好哪些车载计算芯片SoC供应商(国内)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统计说明:多选题选项百分比=该选项被选择次数÷有效答卷份数。含义为选择该选项的人次在所有填写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所以对于多选题百分比相加可能超过100%。 图5:未来1-3年计算芯片采购模式 图6:目前智能汽车计算芯片(SoC)的国产化情况 1.2.域控制器 主流车企加速布局域控制器,有望迎来规模化上车。 汽车E/E架构已从传统分布式架构向域集中架构演进、未来将升级至中央集中式架构。目前,部分车企正由分布式向域集中式过渡,在集中式架构均有研发布局,例如大众MEB平台、蔚来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等。据佐思汽研测算,预计到2025年,中国乘用车ADAS/AD域控制器年出货量将达到356.5万套,乘用车前装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渗透率将达14.7%。 图7:大众MEB平台 图8:蔚来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 图9:小鹏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发展路径 图10:理想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发展路径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统计说明:多选题选项百分比=该选项被选择次数÷有效答卷份数。含义为选择该选项的人次在所有填写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所以对于多选题百分比相加可能超过100%。 中期以主机厂和供应商合作研发为主,长期看整车厂有自研趋势。 采购模式上,从主机厂参与程度由深到浅可分为主机厂自研、主机厂和Tier1供应商合作研发、全站外包采购供,其中自研也可通过收购/投资实现。据调研,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主要以主机厂和供应商合作研发的模式为主,主机厂有较大自研倾向,但受限于技术水平和研发成本。 图11: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四类供应商 图12:未来1-3年驾驶域控制器采购模式 国产Tier 1供应商和具备软件开发优势的技术厂商发展空间大。 主机厂与供应商合作研发的趋势下,量产稳定、技术可靠、产品成熟的国产Tier1供应商和具备软件开发优势的技术厂商存在较大机遇。调研数据显示,国产Tier1德赛西威、经纬恒润备受关注,软件切入的技术厂商毫末智行、宏景智驾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德赛西威在自动驾驶领域深度绑定英伟达,是英伟达国内首家支持的供应商,双方与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相继达成战略合作,开发并量产IPU03、IPU04域控制器。 经纬恒润与英飞凌、黑芝麻、芯驰科技等多个芯片厂商形成合作,定位实际可量产产品,为客户提供国际化、国产化多种配置组合。 毫末智行背靠年销量百万台以上的乘用车主机厂长城汽车,联合高通推出可量产的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小魔盒3.0,毫末智行预计未来三年将搭载超100万辆乘用车。 宏景智驾先后与英特尔、赛灵思、地平线等芯片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可以快速基于域控的基础软件架构,打造满足不同自动驾驶级别的全域智能驾驶方案。 图13:看好哪些驾驶域控制器(国内)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统计说明:多选题选项百分比=该选项被选择次数÷有效答卷份数。含义为选择该选项的人次在所有填写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所以对于多选题百分比相加可能超过100%。 图14:看好哪些驾驶域控制器供应商(国外) 1.3.算法 AD/ADAS算法覆盖自动驾驶感知、决策规划、控制执行各个部分,算法的开发和迭代能力成为智能汽车竞争力的关键决胜因素,各大主机厂正在加快组建软件与算法研发团队。传统主机厂在算法端先天能力的欠缺,使算法在未来仍将以第三方算法公司为主,建议关注华为和Momenta。芯片背景的厂商预计通过收购、投资等途径与自动驾驶算法软件公司融合,拓展渠道资源,在市场中抢占份额。 图15:未来智能驾驶算法的技术方案主要来源 图16:看好哪些智能驾驶算法供应商(国内)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统计说明:多选题选项百分比=该选项被选择次数÷有效答卷份数。含义为选择该选项的人次在所有填写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所以对于多选题百分比相加可能超过100%。 图17:看好哪些智能驾驶算法供应商(国外) 1.4.雷达 随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与驾驶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环境感知传感器单车搭载数量有望持续增加,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或为雷达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超声波雷达需求趋于饱和。目前蔚来、小鹏、理想、长安、广汽埃安、北汽极狐等车企陆续在2021年、2022年逐步发布和上市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我们认为2023年车载激光雷达有望迎来放量。 图18:未来哪种雷达的需求量会增加 图19:部分车型雷达配置方案 1.4.1.激光雷达 高阶智能驾驶下,激光雷达有望迎来规模量产。激光雷达具备主动探测、高分辨率和强抗干扰的特性,随着智能驾驶向L3阶段进阶,激光雷达行业也随之进入高速发展期。根据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统计说明:多选题选项百分比=该选项被选择次数÷有效答卷份数。含义为选择该选项的人次在所有填写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所以对于多选题百分比相加可能超过100%。 Mordor Intelligent数据,2020-2025年,ADAS和AD采用率的提高将导致汽车传感器的总体预期增长率达到8%。2025年,ADAS市场空间预计将达到670亿美元以上,每年增长超过10%。但价格昂贵影响其使用规模,调研数据显示,采购单价区间主要集中于5000-26250元人民币区间,降本或成为激光雷达大规模量产上车的关键。 在采购模式上,整车厂和供应商合作研发趋势明显。激光雷达技术不确定性高、产品测试周期长,为保障激光雷达稳定供应,主机厂多采取与Tier 1供应商高度绑定,合作研发或进行投资收购,加快上车速度形成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