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李晓峰冯琳 开年LPR报价保持不变,短期内5年期LPR报价有望下调 事件:2023年1月20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新版LPR报价:1年期品种报3.65%,5年期以上品种报4.30%,均与上次相同。 解读如下: 一、1月5年期以上LPR报价未下调,背后或存在近期银行边际资金成本上升较快、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等政策处于执行效果观察期等原因。 1月LPR报价连续五个月保持不动。考虑到当前楼市持续处于低迷状态,政策面正在加力推动房地产尽快实现软着陆,从利率互换报买价走势来看,市场对5年期以上LPR报价有10个基点(0.1个百分点)的下调预期。我们判断,1月LPR报价之所以未做下调,主要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是当月MLF操作利率保持稳定,LPR报价基础没有发生变化;而近期包括银行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在内的市场利率整体上行较快,银行边际资金成本上升,削弱了报价行压缩LPR报价加点的动力(LPR报价=MLF利率+加点)。可以看到,2022年11月各类市场利率较快上行后,在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引导下,代表性的短端市场利率DR007均值已较11月同期有所回落,但1年期商业银行(AAA级)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仍在大幅上行,其中12月均值已升至2.61%,较上月上行0.26个百分点;2023年1月以来该指标延续高位运行势头。另外,3个月期SHIBOR也持续处于波动上行状态。整体上看,近期市场利率上行导致银行边际资金成本上升较快。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疫情防控政策大幅调整后,市场对2023年经济回升的预期 显著升温,也不排除1月银行冲击信贷“开门红”,短期内形成宽信用与宽货币之间的“翘翘板”效应。 二是2022年11月13日监管层推出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2023年1月10日提出开展“资产激活”“负债接续”“权益补充”“预期提升”四项行动,引导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回归安全区间,楼市供给端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码。这些政策目前正处于执行效果观察期。特别是1月5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其对各地实际房贷利率走向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观察。 最后,当前各地房地产销量下滑较为明显,但全国房价整体降幅较小(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2月70个大中城市二手房价格同比为-3.8%,降幅较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当前市场预期较为稳定,也为政策有序调整提供了空间。 二、1月LPR报价持稳不会影响一季度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持续下行势头。 医学专家判断,一季度仍处于感染多发期,宏观政策需要保持一定稳增长力度,其中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成本,着力支持扩大国内需求是一个重要发力点。可以看到,2022年9月以来银行存款利率下调效应正在逐步体现,12月降准落地也会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56亿元。由此我们判断,2023年1月MLF利率和LPR报价持稳不会影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势头,预计1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将续创历史新低,新发放个人消费贷款和居民房贷利率也有望延续小幅下行势头。 三、为支持楼市尽快企稳回暖,短期内5年期LPR报价有下调空间。 首先,为引导房地产市场尽快实现软着陆,5年期以上LPR报价下调的迫切性较高。高频数据显示,近期房地产市场持续处于低迷状态,部分房企信用风险也在持续暴露。我们认为,就宏观经济而言,除疫情带来的短期波动外,房地产低迷是2021年下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的一条主线。接下来为引导房地产市场尽快实现软着陆,除强化“保交楼”等供给端支持外,持续下调居民房贷利率,推动楼市企稳回暖是关键所在。这也是上半年稳增长、防控风险的一个主要发力点。可以看到,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要“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 其次,当前居民房贷利率相对偏高,具备一定下调空间。央行最新数据显示,12月新发放居民房贷加权平均利率为4.26%,已低于此前于2009年9月创下的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4.34%)。但无论是与同期企业贷款利率相比,还是从与名义经济增速匹配的角度衡量,当前居民房贷利率都处于相对偏高水平。与此同时,在经历了2022年的持续下调后,多地房贷利率已降至5年期以上LPR报价决定的最低值附近。接下来为推动房贷利率进一步下行,除了放宽首套房贷利率下限外,需要5年期以上LPR报价先行下调。 最后,近期存款利率较大幅度下调,有望增加报价行压缩5年期以上LPR报价加点的动力。2022年9月15日起国有大行启动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其他银行也在跟进;整体上看,本轮存款利率下调幅度明 显大于2022年4月的首次存款利率调整。我们判断,这将有效降低银行边际资金成本,为报价行下调LPR报价加点提供动力综合以上,我们判断一季度余下的两个月,5年期以上LPR报价仍有可能下调0.1个百分点。这将有助于推动楼市在年中前后出现趋势性回暖势头。 权利及免责声明: 本研究报告及相关的信用分析数据、模型、软件、评级结果等所有内容的著作权和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归东方金诚所有,东方金诚保留一切与此相关的权利,任何机构及个人未经东方金诚书面授权不得修改、复制、逆向工程、销售、分发、储存、引用或以任何方式传播。 本研究报告中引用的标明出处的公开资料,其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均由资料提供方/发布方负责,东方金诚对该等资料进行了合理审慎的核查,但不应视为东方金诚对其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提供了任何形式的保证。 由于评级预测具有主观性和局限性,东方金诚对于评级预测以及基于评级预测的结论并不保证与实际情况一致,并保留随时予以修正或更新的权利。 本研究报告仅用于为投资人、发行人等授权使用方提供第三方参考意见,并非是对某种决策的结论或建议;投资者应审慎使用本研究报告,自行对投资行为和投资结果负责,东方金诚不对其承担任何责任。 本研究报告仅授权东方金诚指定的使用者使用,且该等使用者必须按照授权确定的方式使用,相关引用必须注明来自东方金诚且不得篡改、歪曲或有任何类似性质的修改行为。 未获授权的机构及人士不应获取或以任何方式使用本研究报告,东方金诚对本研究报告的未授权使用、超授权使用和非法使用等不当使用行为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均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