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复旦智库]:上海论坛2022主题报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上海论坛2022主题报告

文化传媒2022-12-31复旦智库意***
上海论坛2022主题报告

后疫情时代的文明:发展·治理·安全 上海论坛2022——全球多重挑战下亚洲的应对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正以新的形态影响各国;国际冲突此起彼伏,地区动荡不断出现,平静而安稳的生活益发珍贵;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金融领域稳定性愈发脆弱,稳定发展难度增大;气候变化越来越极端,绿色发展遭遇持续挑战,人类生存环境不堪重负;能源价格跌宕起伏,粮食产量不确定性增加,饥饿人口嗷嗷待哺。凡此种种,都是我们所有人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总体而言,安全和发展这两大主题,仍是全球多重挑战下的焦点问题。没有安全的国际环境,各国发展无从谈起,没有各国的合作与发展,国际安全也会埋下隐患。好的发展是可持续的,真正的发展是长期的、合作的、全体的发展。一个不断发展、繁荣、稳定、充满活力的亚洲,符合全球各国、地区国家和中国的共同利益。当前,全球治理进入“亚洲时间”,亚洲已经成为全球治理不断创新的前沿。亚洲有能力、也有责任驱动全球发展,通过联络、动员和协调国际社会,在公共卫生治理、气候变化、绿色发展、地区安全、网络安全、生物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扶贫、金融、数字经济、减少不平等、互联互通等领域发出亚洲声音,促进伙伴关系,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 上海论坛作为一个立足亚洲、致力于解决世界最紧迫、最关键问题的论坛,将踔厉奋发、赓续前行,在当下的多重挑战下,积极探索中国和亚洲的发展道路,为世界和人类的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上海论坛2022于11月25日正式开幕。论坛组委会邀请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团队围绕上海论坛本年度主题撰写报告。各报告聚焦相关领域中业已突显,且未来将更具重要性的关键问题及趋势进行研究,以中国为出发点,放眼亚洲与世界,提出评论与核心观点,指出未来发展方向,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目录 4构建经济发展的国家理论 5增长新动能和普惠金融 13金融数据治理中的数据保护和价值创新 23积极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发展 32亚太地区ESG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55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成就、挑战和路径 构建经济发展的国家理论 张军,文科资深教授、博导,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石烁,复旦发展研究院陈硕,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张延人,复旦发展研究院 奚锡灿,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 西方主流经济学虽然将经济制度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因,但却忽视了国家作用。然而,国家引导经济制度的变革,这样的国家能力充分保证了后发经济体能够启动经济增长,从而渡过经济发展的初步阶段。历史也表明,在发展初步阶段,中国、韩国和越南为代表的亚洲后发经济体采取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离不开国家的作用。本文将反思主流经济学对国家作用的忽视。我们还将分析中国的历史经验事实,探讨国家的作用。最后,我们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试图构建“经济发展的国家理论”。 *报告具体内容仅供论坛参会嘉宾内部使用。 增长新动能和普惠金融 孙立坚,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众所周知,世界经济正在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2008年美国引发的金融大海啸中,过去全球化繁荣时代所隐含的结构失衡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各国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来提升经济活力的努力效果也并不令人满意,尤其是这些年三大冲击更加拖累了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于是,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现在我们所面临的挑战看上去很多类似周期性的问题,表现出来的是需求不足的现象,但实际上造成这种格局的深层次的原因更类似世界经济陷入长周期的低谷,供给端缺乏增长新动能的问题。尽管现在美欧的高通胀、地缘政治的动荡、美联储加息引发的需求端财富收入的缩水和疫情持续的蔓延等负面因素又影响了市场的信心和经济活力,但是,世界各国确实在未来发展的动能上越来越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中国更是高度重视双轮驱动带来的新格局和新变化,通过它们,来构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另一方面,过去崇尚丛林法则的市场竞争理念,也越来越凸显出“赢者通吃、阶层固化”等收入分配严重不平等的问题,这一现象也挑战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乃至国内矛盾向外渗透导致世界经济不稳定的倾向开始出现。所以,我们急需各个领域的经济学家和政策设计者能够汇集在一起,聚焦上述问题,开展集思广益的头脑风暴,形成解决问题的智慧 方案。这就是本届金融分论坛的宗旨。 为了更好地深入探讨,我们围绕“价值链金融”的新理念,提出以下几个重点问题展开讨论,下面我们对讨论所期待的内容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角度做一个简要的阐述: 首先,我们围绕“价值创造”的动力问题展开深度讨论:回答现阶段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模式是一种可行的方案,还是金融引领实体经济发展是一种可行的方案,还是根据不同的场合兼顾这两者的相互关系?具体应用场景我们还是聚焦未来的两个主要的新动能。问题是,如何看待通过资本的力量来整合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宝贵资源?如何通过金融主动加杠杆的力量来培育科技创新、服务创新等的潜在需求?又如何确保金融资管业务的蓬勃开展能够持续提升家庭部门的消费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生产和服务的意愿,不会出现资本市场跌宕造成的居民财富大幅缩水的场景?而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活动究竟是在分散不确定环境下给实体经济发展造成的风险还是在利用创新在进行监管套利的投机行为?过去我们曾经历过金融过度发展所造成的收入差距不平等、脱实向虚的结构失衡问题,从而形成金融系统性风险,最终导致极高代价的金融危机。另一方面,经济下行过程中实体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营商环境恶化,政策逆周期调控所呈现的阶段性国进民退的格局,金融服务会不会增加不良资产率的提高?政府偿债的软约束问题恶化?甚至出现“流动性陷阱”带来的过度储蓄和过度投机所造成的金融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的现象? 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良好的金融服务必须同时兼顾和发挥好六大 基本功能,即价格发现、流动性保障、风险分担、信息生产、公司治理、价值创造,那么,美英的金融引领模式和中国在内的更多国家的金融服务模式,会给彼此带来怎样的影响:是会抑制彼此金融功能的正常发挥?还是会利用金融开放程度的加大带来积极的协同效应?这又是今天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已经看到在发达国家成熟市场出现的一些令人担心的现象:由于各国之间经济基本面的不相同,在开放的金融环境下,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市场投资者不仅没有帮助到经济所需要的分担风险、流动性保障等功能,反而在利用各国央行扶持经济向市场投放的流动性进行套利投机活动,从而导致像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货币贬值的速度和深度都在加剧,严重了破坏了自身经济修复和平衡的力量。如果出现这种破坏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保持良好的平衡行为,我们又该通过怎样的自身的监管能力提升和国际政策之间的协调来加以及时的解决? 如果上述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自身运行规律有很大的差异性,比如,金融活动有很强的跨期特征和复杂性,由此造成的日后风险很有可能被现在的非理性繁荣所掩盖。而实体经济的营商环境更多的来自于当期的运行成本和锁定收益后的利润空间。即使也存在交易中的不公平问题,但是商品和服务带来的体验在完善的制度下是不会轻易消失的。更具体而言有抵押品的实体经济和高杠杆的金融活动确实存在非常大的反差。尤其是像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历程还没结束,金融服务的成熟度还有待提高,可能更适合我们的模式不仅需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更重要的是如何服务 好实体经济?这就自然提出下面的问题: 第二、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存在着十分突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还嵌套着多重委托代理的关系。完善制度建设和加大执法的力度虽然十分关键,但如何降低执法成本,提高市场活力,又能确保市场不会发生严重的系统性风险,这还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复盘一下2008年之前全球化的繁荣时代,就不难发现解决上述信息不对称的两类问题(一是选错人造成的资源极大的浪费,二是看不清代理人的行为是否有利于委托人从而造成委托人的资源被掠夺的问题)的最好方法,让利益相关者建立起来的合作机制替代需要委托人付出的昂贵的甄别成本。这就是所谓的“价值链金融”的理念。否则,经济下行时期企业中“伪创新者”就会利用信息不对称的假面具,通过政府的支持让它解了套(占用了委托人的宝贵资源“成功”退出)。或者是过度包装自己蒙混过关成功上市,占有了非专业投资人的财富。 价值链强调的是“链”的价值比企业自身的抵押品和财务报表更有含金量。如果业务能力不过关,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就不可能找到业务的合作者。尽管上下游的关系还是存在距离的,但企业的专业能力和临近关系要比政府的选择和市场投资者的评价准确多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在链上的企业可能就不是一个本领过硬的企业,这和他的业务是传统还是现代的没有关系,即使高科技产品也离不开传统业务的参与。当年西方世界看重我们的就是传统业务(加工贸易)上的性价比竞争力。政府应该做的就是利用自己形成的跟企业之间的 网络关系来撮合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同时唯一要防范的就是猫鼠一家和恶意欠款的问题,只要发现这种关联性交易和不讲诚信的恶意欠款行为,就应该加大惩罚的力度。即使这样,执法的成本和效果也要比自己一个一个审核企业披露的信息的真假省事得多而且效果好。有了价值链作为保障,金融市场的价值投资风格就会大大提高,这是典型的实体经济结构化改革在先、金融供给侧服务能力在后,即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模式。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去探索构建价值链金融模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具体而言,我们不仅要探索中国特色的创新金融模式,更要确保创新项目是否有下游专精特新企业对它的业务需求,这一点很关键,它与欧美金融引领实体经济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我们的创新无法赋能给下游民营企业专精特新的赛道,那么对中国卡脖子的问题我们就找不到主动化解的方式,而且,这种创新的代价会很高,在目前中国的发展阶段是否应当跟西方那样,扩大包容的空间,期待小概率的奇迹发生?更值得关注的是混在其中的政策套利的行为如何识别?同理,专精特新的民营中小企业若找不到跟它合作其他规模以上的企业,那么它们存在的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多半可能是他们自身没有造血的能力。至于他们转型的动力足不足的问题,应该交给市场来判断(他们会用脚投票的)。当然,在这一点上,政府过度干预,搞不切实际的腾笼换鸟,对民营企业的生存确实造成很大的挑战。这类问题是否也是普遍的,又该如何防范,很值得深入探讨。对于大企业的使命能否把创新成果和专精特新形成的中间品和服务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产生强大的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的效果,提升国 家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十分关键和重要的使命。有了前面B端练成链的业务生态。我们还需要深入探讨C端的业务生态,它还是一个链模式,只不过大企业的退出应该是在切换赛道中完成,也就是从服务端找到稳定和批量的订单,为了提高效率,就应该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力量,用好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工具和技术,迅速找到和及时唤起市场的需求。这方面供应链金融的切人的方式就跟以前大大不同,利用好科技的力量十分关键。同理,供应链金融项目的退出是应该建立在消费金融(销售闭环)的环节上。如果后续,我们的资管业务和财富金融业务能够把资金再次对接到上述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这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出金融的六大功能,而且,还能确保经济稳定有序的发展。一旦我们有了前面完整的价值链,那么资本化的效率就会因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化解而大大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就应该让链上的企业群充分享受注册制的制度红利,进入到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去,提高储蓄转变为投资的效率。这既能创造家庭部门的财富效应,又能解决企业在金融服务中迅速成长的需求。而且有了这种链金融服务模式,委托代理人的问题也不用特别担心了。 第三、普惠经济发展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的具体表现。有了价值链金融的定位和生态体系,我们就需要论证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为什么是我们发展的新动能,而且是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和新格局。首先,我们看到中国依然是二元结构的发展中国家,这既是我们的短板又是共同富裕载体,比如,数字经济带动流量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