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0日,央行公布了2022年12月份的金融统计数据,数据显示: (1)M2同比增长11.8%,增速较11月末下降0.6个百分点; (2)M1同比增长3.7%,增速较11月末下降0.9个百分点; (3)新增人民币贷款1.4万亿,同比多增2700亿; (4)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31万亿,同比少增1.05万亿,同比增速9.6%,较11月末下降0.4个百分点。 一、为什么在疫情、冬季、票据零利率下,12月对公中长期贷款实现了脉冲式增长? 在2022年12月份金融数据披露之前,市场对于信贷景气度普遍预期偏悲观,Wind给出的一致性预期均值为1.24万亿,但最终实际值为1.4万亿,符合我们的预期。特别是12月份对公中长期贷款新增1.2万亿,同比多增约8700亿。市场比较疑虑,对公中长期贷款为何会高增,究竟投放的是什么贷款。这里,我们可以根据相关信息做一个大体分解: 贡献一:企业在贷债之间的融资切换,大概能解释50%的增量贡献 12月份企业债净融资-2709亿,同比少增4876亿,主要是信用债收益率大幅上行导致企业发债成本增加带来的影响。在剔除SCP、CP后,剩下的企业债可以用来反映企业中长期直接融资需求。这部分企业债当月净融资-2094亿,同比少增4288亿,企业债(剔除SCP、CP)+对公中长期贷款合计新增约1万亿,同比多增近4500亿。这说明,在对公中长期贷款8700亿同比多增规模中,有一半左右是由于贷债“跷跷板”置换效应形成的。 贡献二:2021年12月房地产企业贷款低基数效应,使得2022年12月份房地产贷款对信贷拖累减弱 根据央行披露的季度贷款行业投向数据,2021年Q4开发贷新增-1500亿,基数相对较低,预计2021年12月开发贷新增规模在负的千亿量级。2022年央行要求大行在22Q4每家新增1000亿涉房类融资,近期各家银行均与部分房企签订了意向性授信协议,但完成压力较大,10-11月份投放情况相对较弱。部分银行为完成央行要求,在12月份选择了一些优质项目进行投放,其他领域可能选择通过债券投资等方式来实现。房地产融资16条意见要求对于房地产企业贷款、债券合理展期、不调整贷款分类。这样一来,预计12月份房地产企业端贷款不再负增长,“应展尽展”,21年较低的基数效应使得房地产贷款的拖累效应消退。即便假设12月涉房类企业贷款零增长,那么也能对企业中长期贷款形成1-2成的正贡献。 贡献三:开发性金融工具形成的配套融资提款进度有所加快 受疫情影响,前期7400亿开发性金融工具形成的配套融资提款进度偏慢,预计在11月末银行参与的项目数量占比仅为2700个项目总量的四分之一,授信额度合计3.6万亿,但实际提款规模较弱。与之对应的是,2022年12月PMI尽管仅为47,但建筑业新订单指数环比提升1.9个百分点,收缩幅度有所收窄。与之对应,2021年12月建筑业新订单指数PMI为50(11月为54.2),12月建筑业走势趋弱对应的建筑业贷款体量预计在-1000亿左右,水利、环境与公共基础设施业领域贷款几乎无增长。2022年,在疫情影响下,前期许多银行尽管已完成对于企业的贷前审查,并明确了意向性授信额度,但提款进度依然偏慢。在此情况下,我们推测部分银行将贷款审批与提款流程调整为线上进行,且由于项目贷提款需要提供购销合同和受托支付,银行也允许企业滞后提交相关材料,以推动提款进度加快。以此推演,2022年12月基建相关领域贷款投放具有一定逆季节性,加之“11.21”信贷工作座谈会要求加大提款力度,预计2022年12月开发性政策性工具配套融资形成的中长期贷款正贡献在千亿量级,在对公中长期贷款多增中的贡献度为1-2成左右。 贡献四: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好,但形成的增量贡献相对有限 2022Q3央行明确要求21家全国性银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全年增幅不低于30%,力争达到35%,而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涉及的项目也会在4季度形成提款。 我们测算:假定年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维持在30%,而制造业贷款增速为22%左右。则11-12月份制造业贷款、中长期贷款预计分别新增6000亿(同比多增1500亿左右)、3000亿左右,其中预计12月份制造业贷款同比多增维持在500-1000亿,在对公中长期贷款多增中的贡献度可能不足1成。 值的注意的是,上述的对公中长期贷款的内部结构,可能并不尽如人意,表现为中长期经营贷(流贷)占比相对较高,而固定资产项目类贷款占比相对偏低,存在“以短转长”虚增信贷指标的情况。这是因为,2022年下半年,央行不仅在总量上对于全国性银行提出同比多增要求,而且在结构上,也要求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但受疫情影响,企业资本类开支意愿较弱,为满足监管要求,不排除部分银行采取了“以短转长”方式做大对公中长期贷款基数。1Y以上的企业经营贷依然计入对公中长期统计口径,去年前三季度新增近3.6万亿,年化新增规模有望超过4.5万亿,这一水平显著高于过去5年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监管对于银行中长期贷款有明确要求,比如要求21家全国性银行2022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不低于30%,不排除部分银行为了达标,将贷款投放“由短转长”。 总体来看,我们需要理性看待2022年12月份对公中长期贷款的高增,它是在疫情冲击下,贷债“跷跷板”效应、政策驱动共振所致,实体经济市场化需求偏弱态势尚未完全扭转,相关情况甚至可能会延续到年初开门红时点。 表1:2022年12月份新增信贷规模与结构(亿元) 二、对公强,零售弱;政策性银行有所放缓,国有大行开始发力,股份制略有好转,城农商冷热不均 从不同类型银行信贷投放情况看,整体较10-11月份有所好转。其中: 政策性银行预计1-3Q合计新增2.4万亿,但进入4Q信贷投放力度较1-3Q明显放缓,料新增规模不足2000亿,12月份单月新增1000亿左右,同比多增500亿。一是重大基建项目的季节性效应所致;二是前期投放过于集中导致项目储备或已出现透支情况;三是伴随着第一批2000亿保交楼专项借款在10月由国开行和农发行落地之后,稳信贷工具在11-12月面临“断档”,导致政策性银行投放节奏放缓。 国有大行信贷投放在12月份有所发力,预计新增规模约8000亿,同比多增2000亿+。结构方面,对公贷款是绝对主力,中长期同比继续大幅多增,但零售贷款依然偏弱。票据融资方面,前期国有大行冲票力度较大,在非季末10-11月份,更倾向于通过票据融资垫高贷款基数,压制项目储备过早释放,票据增量占比一度高达70%。但12月份冲票力度减弱,预计增量占比较前期明显下降。 预计股份制银行信贷投放2000亿+,同比略有多增,由于2021年12月份基数较低,对公贷款大幅同比多增。受疫情影响,零售贷款同比大幅少增,但票据冲量力度较大。 城农商行依然维持冷热不均状态,但较10-11月份边际改善。其中,部分前期信贷投放较弱的银行,明确要求压实预算责任,按日督导,12月份信贷投放力度明显加大,对公大幅同比多增,但票据融资增长较多。 三、2023年1月份以来,票据利率显著上行,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若维持在3.5万亿上下即为“开门红” 2022年12月份票据在上旬进入零利率行情之后,于月末出现反转,且1月份以来持续上行。这意味着: 1、临近12月末票据利率反转,既有信贷月末冲量的影响,也与票据的“高卖低买”套利交易有一定关系。过去票据出现零利率行情中,也曾出现过票据利率在月末反转的情况,比如2021年12月末。 2、1月份以来票据利率持续大幅上行,截止1月10日, 1M 国股转贴利率已上行至1.95%, 3M 品种上行至1.9%左右。一方面,映射出在开门红时点信贷投放力度和节奏明显加快。但另一方面,当前利率水平较2022年1月份仍偏低,反映出今年开门红整体需求仍不及去年同期。 对于今年1月份信贷开门红,从目前情况看:(1)国有大行对公贷款投放力度较强,在年初开门红时点,对于优质客户的竞争较为激烈,加之早春形成的信贷前置效应,上旬银行应投尽投抢占市场份额,实现早投放早收益,投放规模与去年同期“并驾齐驱”;(2)股份制和城农商行信贷投放呈现一定冷热不均状态,部分机构年初以来信贷投放规模明显高于可比同业平均水平,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法人银行开门红时点信贷投放也有所前置。(3)1月份有效工作日为17天,临近春节银行会基本投放完全月大部分信贷计划,而节后第一周,预计信贷投放力度相对偏弱。(4)零售贷款开门红或偏弱,但后续不悲观。当前许多城市疫情感染还处在高峰期,在零售贷款安排上,料银行会在二三季度给予更多额度,随着疫情高峰期的消退,消费需求会有所恢复,加之有五一和十一长假的红利,料消费类贷款投放会出现明显回暖。 在充分考虑春节错位因素后,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若能维持3.5万亿规模,即可视为较好的“开门红”。 四、企业债与政府债对社融形成较大拖累,M2与社融剪刀差持续维持高位 12月份新增社融1.31万亿,同比少增1.05万亿,同比增速9.6%,较11月末下降0.4个百分点,基本符合我们的判断。从结构上看: 1、企业债净融资拖累较大,但对公贷债之间存在一定“跷跷板”效应。12月份企业债净融资-2709亿,同比少增4876亿,主要受到信用债收益率大幅上行导致企业发债成本增加带来的影响。而剔除SCP、CP后,企业债当月净融资-2094亿,同比少增4288亿。企业债与对公贷款之间存在一定跷跷板效应,在12月债券利率上行背景下,发债成本上升,导致部分长债到期缺口由信贷资金弥补。 2、非标贡献力度较大。12月委托+信托贷款合计新增-866亿,同比少减4103亿,其中信托贷款同比少减约3800亿。究其原因,主要与信托融资经过前期大幅压降之后,规模已维持低位水平,进一步压降空间有限;同时涉房类信托由于资产流转放缓而规模难以压降。未贴现票据新增-552亿,同比少减867亿,表内外票据合计新增594亿,同比少增2074亿,这说明:尽管12月份票据提前出现零利率行情,但并未对应规模的大幅高增,可能与12月到期规模较大有关。 数据显示:2021年12月份银行票据承兑发生金额约2.8万亿,创历史新高,部分1Y品种可能集中在2022年12月份到期。 12月份M2与社融增速差为2.2%,尽管较11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但依然维持较高水平。这说明,疫情感染影响下,微观经济主体风险偏好大幅下降,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货币贮藏性需求仍然较高,从储蓄到投资转化效率偏低,部分资金淤积在银行间市场,伴随理财较大强度赎回,银行司库跨年安排结束之后,12月下旬银行间流动性环境非常宽松,DR001一度降至0.42%的历史最低水平。 表2:2022年12月份社融总量与结构(亿元) 五、零售存款高增,有两个“跷跷板”效应 12月份M2同比增速为11.8%,较11月末下降0.6个百分点。从结构层面看:居民存款新增2.89万亿,同比多增约1万亿,11-12月份合计新增5.14万亿,同比多增2.52万亿。与之相应对的是,企业存款11-12月份合计新增2800亿,同比少增2.03万亿。非银存款11-12月份合计新增1352亿,同比多增5452亿,其中12月份新增-5328亿,同比多减1485亿。上述存款结构的变化,反映出: 1、零售与企业存款存在跷跷板效应。12月企业融资(负债)多增但存款(资产)少增,M1大幅降速,反映出企业经营活力面临一定压力。11-12月份因为疫情影响,导致很多农民工提前返乡。为此,企业可能会提前支付农民工工资,部分现金流压力较大的企业,甚至会通过申请流贷的方式来结清工资,这一过程中,会导致企业存款向零售存款迁徙。 2、零售与非银存款之间,也存在跷跷板效应。这一效应主要体现为理财资金赎回,即由非银存款向零售存款进行迁徙。我们预判,11月最短持有期理财赎回规模在1.5万亿左右,12月周期与定开型产品赎回规模在1万亿左右,全年理财规模降至28万亿,较峰值降幅在2~3万亿。我们发现,11-12月份非银存款合计为正增长,不排除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