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值”定义:本篇报告以百度疫情搜索指数作为疫情确诊人数的替代指标,反映各城市对新冠症状、防疫物资等需求的关注程度与变化,“峰值”指百度疫情搜索指数高点。根据百度疫情搜索指数,全国感染快速爬坡起于2022年12月初,峰值于22年12月21日达到,截至2023年1月6日,疫情搜索指数已降低至12月初水平。 各城市“过峰”总览:根据城市数据团的测算,截至2023年1月2日,北京、成都、武汉、重庆、郑州、昆明达峰时间两周,于2022.12.12~2022.12.19期间达峰,广州、上海、深圳、南京、苏州、长沙、合肥、厦门则在后一周达峰。 本周(2023年1月3日~1月8日为第一批达峰城市达峰的第三周)。 复苏:2023年元旦前,第一批率先“达峰”城市修复快于第二批“达峰”城市,元旦后各地修复速度加快,其中深圳、成都、武汉修复快于北上广,华北和华东修复相对较慢。分业态来看,本地商圈、餐饮等修复快于异地出行,城市烟火气伴随节假日回归,春节异地出行客流预计约恢复至7成。 【市内出行】地铁客流:“达峰”后的下一周为首个复苏周,一般达峰后2-5天内出现拐点。一线城市中北京广州率先复苏,深圳复苏斜率最高,上海元旦后快速复苏,23年1月5日深圳恢复近去年水平(超疫前),北上广约恢复至疫前的65%。除一线城市外,快速复苏的城市历经一周可恢复至正常客流的7成,较慢城市恢复至4成,元旦后各地修复明显加快,成都恢复至去年近9成,重庆、武汉恢复均超7成。 【市内出行】城市拥堵指数:公路出行方式与地铁存在替代关系,各城市拥堵指数恢复情况与地铁客流趋同,或因当前消费者倾向于人流密度更低的出行方式,表现优于地铁。 【市内消费】商圈客流、餐饮、观影:本地业态率先复苏。从本地餐饮恢复来看,北方(尤其是京津冀等首批过峰城市),武汉、成都等新一线城市的餐饮业态恢复更好,根据美团数据显示,12.19~12.25期间,北京餐饮业堂食的预订量环比上周增长218%,根据草根,北京部分餐饮门店客流恢复至7成左右,海底捞北京门店元旦期间翻台率超过5翻,海伦司元旦期间也有较为不错表现,跨年夜同店日均店效接近去年同期水平。从当日观影人次对比,12月末北京、广州平均每日观影人次多于深圳和上海,但深圳和上海元旦期间恢复明显,当前深圳每日观影人次恢复至去年6成,上海约为5成,广州不足5成,北京不足3成。 【异地出行】航空:执飞量约恢复至7成。2023年1月5日国内航线执飞量约恢复至疫前的71.1%。根据交通运输部,今年春运期间客流总量约为21.0亿人次,较去年春运的10.5亿人次约翻倍,恢复至2019年春运的70.3%。 【异地消费】酒旅:率先达峰城市表现更优,春节预订同环比增长。根据华住会和携程APP使用时长数据,11月较10月有所回暖,受疫情影响,预计12月数据环比下滑。根据Trivago的监测,12月北京和上海酒店平均价格呈上升趋势,且超2019年同期水平。元旦各地处杨康恢复期,整体表现较弱,区域恢复有所分化,达峰领先城市更优。截至目前,携程平台春节产品预定量同比去年增长45%,以上海迪士尼和北京环球影城为代表的本地乐园游玩在达峰后,客流量于圣诞、元旦节假日有所回暖,其中上海迪士尼恢复优于北京环球影城。2023年1月7日(周六),上海迪士尼客流量已恢复至近5万人次。 【劳动力市场】招聘:根据萝卜投研统计的新增招聘公司数量、招聘新增帖数,百度统计的招聘指数,当前招聘处于相对低位。回顾往年,一般农历春节前夕招聘相对较淡,但年后会出现明显的脉冲向上。今年伴随疫情、杨康恢复期和招聘节奏,农历年后劳动力市场有望回暖。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消费倾向不及预期、居民收入水平变化、出入境政策变化等。 前言 自十一月开始,疫情在全国大面积铺开,根据多地发布的调查数据,截至2022年12月31日,部分省份或城市的阳性感染率超6成,多地卫健委表示本次新冠感染疫情已达峰,北上广、重庆等地本轮疫情在2023年元旦前后接近尾声,四川、陕西、甘肃、青海、海南等地预计在2023年春节前进入流行尾期。 我们在《商贸社服2023年度投资策略报告:方向确定,基本面渐回正轨》等报告中提及,作为受疫情影响最大的线下服务业,2023年将进入到基本面修复的阶段,股价也将由政策预期驱动转向基本面驱动,更看重估值和修复程度、经营质量的匹配,选股和节奏的把握会是2023年的重点。本次疫情跟踪报告,汇总了市内出行(城市地铁、道路拥堵、商圈客流、餐饮、观影)、异地出行(航空、酒店、主题公园客流)以及招聘的日度/周度高频数据作为跟踪指标,以期把握需求的恢复斜率。 首篇报告我们选取了超20个重点城市,包括4个一线城市(北上广深)、9个新一线城市(苏州、武汉、重庆、成都、郑州、合肥、南京、长沙、东莞)、8个二线城市(常州、昆明、南宁、厦门、石家庄、南昌、大连、贵阳),重点描述一线城市和快速过峰城市,以更全面反应全国分城际、分区域的恢复情况。 一、疫情/搜索:快速感染“过峰” 卫健委12月7日发布新十条后,多地实行居家隔离和抗原自测,且自12月25日起不再发布每日疫情数据,根据各地卫健委的调研数据,实际确诊人数与通过核酸检测的人数存在差异。本篇报告以百度疫情搜索指数作为疫情确诊人数的替代指标,反映各城市对新冠症状、防疫物资等需求的关注程度与变化,“峰值”在本文指百度疫情搜索指数高点。 (因该指标和实际确诊存在差异,建议作为趋势参考)。 根据百度疫情搜索指数,全国感染快速爬坡起于2022年12月初,峰值于22年12月21日达到,截至2023年1月6日,疫情搜索指数已降低至12月初水平。 图表1百度疫情搜索指数 根据城市数据团的测算,截至2023年1月2日,北京、成都、武汉、重庆、郑州、昆明达峰时间两周,于2022.12.12~2022.12.19期间达峰,广州、上海、深圳、南京、苏州、长沙、合肥、厦门则在后一周达峰。本周(2023年1月3日~1月8日为第一批达峰城市达峰的第三周)。 图表2重点城市达峰一览 二、复苏:本地修复快于异地,节假日带回烟火气,城市修复速度有所分化 总结:元旦前第一批率先“达峰”城市修复快于第二批“达峰”城市,元旦后各地修复速度加快,其中深圳、成都、武汉修复快于北上广,华北和华东修复相对较慢。分业态来看,本地商圈、餐饮等修复快于异地出行,春节异地出行客流约恢复至7成。 (一)【市内出行】地铁客流量:达峰后2~5天出现拐点 结合上述疫情搜索数据,“达峰”后的下一周为首个复苏周,一般达峰后2-5天内出现拐点。第一批达峰的北京、广州、成都、武汉、重庆在12月17日左右(周末)达峰后,伴随复工复产政策的推动于12月19日(周一)便开始出现拐点,客流量连续两周环比上行,西安、郑州虽然达峰较早,但爬坡速度相对较慢;第二批达峰的上海、深圳、南京等城市,于12月21日左右(周三)达峰,于12月26日(周一)出现拐点,客流量环比回暖。 北京:从底部(12月17日附近)100万客流回暖以来,于12月30日(周五,元旦前一天)达到641万客流,恢复至疫前的50.8%。元旦休假结束第一天,1月3日客流已恢复至719万人,恢复至疫前的61.1%,2021年同期的70.9%,1月5日(周四)恢复至疫前的62.5%。 广州:同北京,12月17日底部日客流约为100万,此后向上爬坡,爬坡速度以恢复程度计基本与北京持平,1月3日客流恢复至疫前的64.2%,2021年同期的69.1%,1月5日恢复至疫前的65.4%。 成都、重庆:西南两个重点城市达峰时间领先,恢复速度也最快,1月5日成都和重庆地铁客流恢复至疫前的111.2%和79.9%,考虑到地铁运力提升因素,两者分别恢复至2021年同期的88.5%和76.4%。 武汉:恢复速度基本和重庆持平,1月5日恢复至疫前72.8%。 图表3率先达峰城市地铁客流(人次,下同)自12.19开始复苏 图表4率先达峰城市地铁客流较2019年同期恢复程度 除一线城市外,快速复苏的城市历经一周可恢复至正常客流的7成,较慢城市恢复至4成,元旦后各地修复明显加快。多数城市于2022年12月21日(周三)达峰,复苏拐点出现在下一周的周一(12月26日),其中深圳的复苏速度更快,地铁客流于2023年1月5日已超疫前水平(恢复至2021年同期的88.7%),超越北上广约65%的恢复程度。 上海、西安、长沙、昆明、合肥恢复相对较快,1月5日地铁客流分别恢复至疫前的65.2%、86.4%、149.3%、87.6%、98.7%(长沙地铁运力有所提升,若按正常200万日均客流,约恢复至7成);其余跟踪城市大多恢复至疫前的6成。 图表5上海等城市地铁客流自12.26开始复苏 图表6上海等城市地铁客流较2019年同期恢复程度 图表7苏州等城市地铁客流自12.26开始复苏 图表8苏州等城市地铁客流较2019年同期恢复程度 考虑疫情三年,部分城市地铁运力有所提升,为更好展现工作日和周末的恢复程度,我们此处对比2021年同期客运量,并按照城际等级进行分类。 一线城市:北京广州率先复苏,深圳复苏斜率最高,上海元旦后快速复苏。广州地铁客流在达峰后一周的工作日保持了近一周的低位运行,随后快速复苏。2023年元旦后,1月5日(周四)地铁客流较去年同期恢复情况:深圳恢复至去年同期的97.1%,北京70.4%,广州66.5%、上海约61.1%。周末客流同样持续恢复。 图表9一线城市地铁客流工作日较2021年恢复程度 图表10一线城市地铁客流周末较2021年恢复程度 新一线城市中,成都、武汉、重庆,长沙复苏较快,苏州、南京因达峰时间较晚复苏略慢,1月5日成都、武汉、重庆、长沙、苏州、南京客流分别恢复至去年同期的82.0%、69.8%、73.8%、63.9%、57.5%。西安去年受疫情影响,基数较低,若按普通工作日300万客流计算,约恢复至75%。 图表11成都等新一线城市地铁客流工作日较2021年恢复程度 图表12成都等新一线城市地铁客流周末较2021年恢复程度 图表13郑州等新一线城市地铁客流工作日较2021年恢复程度 图表14郑州等新一线城市地铁客流周末较2021年恢复程度 石家庄、昆明作为第一批达峰的城市,复苏时间点更早,其中气候相对温暖的昆明在节假日带动下,地铁客流量持续攀升,最新一周工作日客流基本恢复至疫前。南宁和石家庄恢复居前,约7成,其他城市恢复至5成左右。 图表15石家庄等二线城市地铁客流工作日较2021年恢复程度 图表16石家庄等二线城市地铁客流周末较2021年恢复程度 (二)【市内出行】城市拥堵指数:表现优于地铁客流 公路出行方式与地铁存在替代关系,各城市拥堵指数恢复情况与地铁客流趋同,部分新一线城市和首批达峰城市在双旦期间拥堵指数同比19年出现正增长,或因为消费者在杨康恢复期倾向于人流密度更低的打车或开车出行方式,表现优于地铁。 各线城市对比,一线城市中北京因为达峰早,12月以来拥堵指数恢复较快,表现优于其他,但是广深、上海在过峰之后拥堵指数较19年恢复水平也稳定在了90%-100%之间。 新一线城市中,成都,武汉,长沙,郑州,西安表现较好,二线城市中气候相对温暖的昆明表现更优。 从市内交通拥堵指数来看,北京、广州、成都、武汉、重庆等第一批达峰城市在2022年12月17号(即达峰时间)拥堵指数出现拐点,其中成都复苏最快,12月30日拥堵指数达到了新高的2.64,12月26号至12月31号期间,成都交通指数恢复至19年同期120%,武汉恢复至19年110%左右,重庆恢复至95%,北京恢复至90%,广州恢复至84%。2023年元旦期间,各城市交通拥堵指数基本恢复至19年同期90%。 图表17北京等城市市内交通拥堵指数 图表18北京成都等拥堵指数较2019年同期恢复程度 第二批达峰的上海、深圳、南京、厦门等城市,拥堵指数拐点大约出现在12月25日,12.26~12.31期间,拥堵指数基本恢复至19年同期80%,元旦期间恢复至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