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未知机构]:我们和4位储能专家聊了一天,收获了这5点认知_20230107–20230108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纪要/报告详情/

我们和4位储能专家聊了一天,收获了这5点认知_20230107–20230108

2023-01-08未知机构在***
我们和4位储能专家聊了一天,收获了这5点认知_20230107–20230108

在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中,新型储能正在迎来全新的历史使命。2022年7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作为最早一批关注储能的早期投资机构,险峰自2021年初先后投资了云储、大锌、理谷等一批储能领域的初创企业;此外,我们也与业内知名科研学者、产业专家保持着密切互动。 在刚刚过去的12月里,险峰联合甲子光年、36氪、清华大学THU碳中和研究协会进行了一场名为《新型储能技术的现状与走向》的直播连线,本次活动中: 我们请到了: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资深专家来小康 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资深储能专家楚攀   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刘涛  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王鹏飞  我们聊到了  当前新型储能技术发展现状   不同储能技术的特点与产业应用前景、商业模式比较   未来新型储能产业格局展望   对储能方向投资创业的建议  从行业特征来看,储能和电动车很不一样,电动车更关注能量密度,而储能关注三个要素:长寿命、低成本、高安全。对于以锂电为代表的化学储能来说,长寿命相对容易实现,低成本随着规模提升也会逐步解决,最难解决的还是安全性问题。 可以说正是为了破解安全问题,才诞生出了不同的储能技术路径,比如从本征角度出发, 衍生出了固态电池或者水系电池;再比如干脆打破整个体系,由此衍生出液流电池和物理压缩空气储能。 在我看来,锂电相当于一把非常漂亮的瑞士军刀,各个功能都不错,但有了瑞士军刀不代表我们不要剪刀、改锥或水果刀;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未来一定会有其他储能新技术崛起的机会,但相比于锂电池这把瑞士军刀,新技术一定要某一点上特别突出好用,而且没有致命的短板——如果性能上不去,或者用起来太麻烦,有物理极限,那这种技术可能就不会有太大前景。 现阶段我不会对哪项技术特别青睐,但我认为新技术需要考虑到长时间尺度的储能问题。新能源的两大难题的就是波动性和间歇性,波动性就是白天有云飘来飘去,间歇性就是白天有太阳晚上没有,现在我们储能技术可以解决白天一朵云飘过来的问题,但晚上没电暂时还没有解决,只能靠一些常规化的石能源顶上,以后可再生能源高比例了,间歇性问题会越来突出,这就是未来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险峰:物理储能、液流和水系电池,您比较看好或不看好哪个技术?它们具体的产业化难度如何? 来小康:物理压缩空气对地质条件有一定要求,比如当地要有大量的岩穴资源,一定要大规模使用才能够成本可控。 液流电池在长时间尺度上有优势,锂离子和钠离子电池因为涂布电极的限制,很难能坚持十小时以上,但液流电池可以做到非常持久,不过它的问题是成本,我们知道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能源必须要足够便宜,制造业才有竞争力,如果太贵了肯定没有市场。 路径方面,现阶段没人能判断谁会胜出,原则上还是要“突出强项,弥补短板”,这里我提两个方向供参考。 一是支撑技术,比如高通量计算、先进制备技术、分析测评技术、电池管理技术,传感 技术。支撑技术是储能的基础,举个例子,有了可靠的传感技术,电池安全预警才有可能实现,而这些技术在过去是相对容易被忽略的。 二是集成技术,比如电池组怎么集成,冷却消防怎么集成,和电网结合后,构网型技术、跟网型技术以及后面弹性电网所需的黑启动技术、即插即用技术等,都是很重要的环节,相关的产业链很长,市场也非常巨大。 未来,储能领域一定能跑出一批成功的企业,但也会有一批“烈士”,连抚恤金都没有,我认为在技术路径的选择上,一定要先想清楚,你的技术是不是长久有效,还只是昙花一现,“锂电不能包打天下”这没有错,但这不代表所有电池都能活下来。 独立储能电站是个很新的事物,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单体项目的建设规模很大,我记 得中国最早的百兆瓦时储能电站出现在2018年,当时还是非常罕见的,但仅仅过了3年, 到2021年的时候,百兆瓦时就已经成了行业标配。 随着储能电站规模的增大,问题也随之而来——100/200MWh的储能电站,需要非常多的电池进行串并联,不断升压、增大电流,提升功率,这就对电路设计以及交流侧、直流侧的拓扑结构优化提出了需求,也由此诞生了6种解决方案: 最常见大储能解决方案的是集中式(也有人称为低压式)。它的结构最简单、投资成本也最低,后续安装、运维成本都很便宜,对运维人员要求也不高,这是它的优势。 但这种拓扑结构并不是为大规模储能设计的,在它诞生的时候,项目规模一般不超过20MWh,当放大到百兆瓦时规模,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直流拉弧、直流侧的并联容量损失、并联环流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集中式储能电站的安全和效率。虽然集中式解决方案的缺点很多,但基于历史惯性,目前,集中式依然是市场上增量最大、占有率最高的解决方案。 第二种方案叫交流侧多分支并联,市场上俗称“大组串”。它的做法很巧妙,将集中式逆变器分散为组串式逆变器,将直流侧的并联,转化为交流的的并联,且每个组串式逆变器串联的电池簇规模更小、集成度更高、模块化更强,消除了集中式方案的三大隐患,运维方面也更灵活更简单了。 现在这种直流侧的电池簇已经做成了标品,比如宁德时代的372度的电池柜,就能和大组串方案完美契合,交流侧的并联数量可以达到16个,一个小的储能单元可以做到5MWh以上,效率(与集中式相比)能提高4%以上,在市场上也非常受到关注,有可能成为明年的大储主流方案之一。 第三个方案的拓扑结构更复杂,但有个简单的名字,叫智能组串式。它对电池簇的控制精度更高,不仅分模块、分区管理,在每个电池包上还有额外的优化器。智能组串式最大的优势是对电芯的兼容性比较强,可以用一致性较差的电芯做一套功能不错的系统。它的劣势是过于复杂,拥有一级直流变换和一级交流变换共两级变换,所以效率比较低,只有83-84%左右,成本又比集中式高了15-20%,所以在市场上推广比较困难,业主的认可度不高。 第四个方案叫直流侧多分支并联,俗称集散式方案,它与集中式方案最大的区别是每个 电池簇在并联接入直流母线前加了DC/DC隔离,避免了并联容量损失和并联环流,比较好的解决了安全问题。但额外的DC/DC隔离,让整个系统多了一层能量损耗,整体的效率表现与集中式相当,不如第二种大组串式,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优势。 目前用这个方案最多的是特斯拉,国内也有一些企业在跟进,但基本是以出海为主,因为特斯拉在海外储能市场很强势,占有率也很高,中国企业如果用同一套方案去竞标,价格还能做到更低,可能是个不错的竞争策略。 第五个方案在二级市场关注度比较高,叫做高压级联或者高压直挂,仅从拓扑结构中也能看出,它跟前四种有很大区别。 前四种方案,电流从逆变器出来后再升压,而高压直挂是在逆变成交流之后再串联(串联达到升压的目的),这就省去了专门的升压过程。 高压直挂的方案中少了升压环节后,效率就会提升,由于其特殊的拓扑结构,并联容量损失、并联环流问题也都不存在了,最终效率可以做到88-90%,但其结构复杂,高度模块化的难度较大,所以项目的交付速度比较慢,对后期的运营维护的要求也更高。 目前资本市场对高压直挂路线比较关注,不过真正落地的项目还不多,从2022年新增储能项目来看,高压直挂的市占率不超过5%。 第六种方案叫分布式能源块,它的拓扑结构和大组串很像,最近两年才开始应用在大储 领域,之前主要用在工商业侧储能。 分布式能源块是将逆变器、电池簇、EMS、BMS等所有功能子单元都集中到一个单独的小机柜里,大组串有的优势它都有,而且布置更加灵活,只是因为现在供应链体系不够成熟,成本上有劣势,但未来前景值得期待的。 总的来说,目前各种技术路径中,只有第1、2、6三种方案有100MW以上的项目落地,其中分布式能量块方案在消防上有额外优势,因为单个机柜可以做得更小,所包含的电芯数量也少。当然,前5种方案也可以用pack级的消防方案来提升运行安全,不过成本会提升。 在我看来,2023年大储解决方案中,集中式一家独大的局面一定会被打破,而第二、六种方案都是非常有力的竞争者。大储方面,“大组串”可能是增速最快的技术路线,从工商业侧来看,分布式能量块的优势更大一些,因为高度模块化、部署灵活性以及高运行效率,都会使其具备强大的有竞争力。 险峰:有哪些看好或者不好的储能技术路线? 楚攀:2022年,资本市场对储能关注的热点转移非常快,我记得三四月份时还在流行重力储能,就是把一个25-35吨的混凝土块,用起重机吊到高处,通过重力势能来储能,非常有创意;到七八月份又在炒作熔融盐储热,下半年又陆续炒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和钠离子电池。 我觉得造成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锂电相关的投资标的都太贵了,投资人都希望在低点进去、在高点退出,所以想寻找一些优质且便宜的标的,于是就把其他储能技术都挨个过一遍;此外,就是大家觉得锂电池储能的发展遇到瓶颈了,发展没有之前那么好了,进入停滞期了。 大部分有这种想法的人,可能都不是做锂电研发的,或者和一线研发人员交流比较少。事实上,现在锂电池尤其是磷酸铁锂电池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因为理论模型越来越成熟,数据也越来越丰富,现在锂电池研发已经是基于大数据的仿真,很多材料和 结构在实验前都已经用仿真技术筛选过了,研发效率非常高,这种优势是其他技术路线 所不具备的。 未来七八年会是锂电池,尤其是磷酸铁锂发展的高速发展期,这种发展会导致两个变化,一是锂电池的一致性越来越好,差异性会低于1%甚至0.5%;二是锂电池寿命会越来越长,现在一线厂家的电芯寿命大概能做到8000次,到2026年预计会到12000次,2030年能 做到15000次甚至更多。 寿命的增加一倍,意味着到2030年,锂电项目的初投资成本会比2022年便宜一半左右;在不考虑电价,只看全寿命周期里储存\释放电能成本的前提下,未来锂电储能的度电成本大概率会低于2毛钱——这个价格不仅低于所有其他的储能技术,仅仅比比抽水蓄能稍贵。但锂电池储能在响应速度、充放电速度、有功无功的支撑、都比抽水蓄能做得更好。 希望大家不要忽略锂电快速发展的潜力,不要看它目前标的绝对值高,还要关注它的相对价值,还要看到它的增长空间,或许5年、10年过后,大家回头再看,会觉得锂电池的标的好便宜,会后悔自己当时怎么没出手。 从这个角度来说,留给其他储能技术的时间窗口,可能就是“十四五”、“十五五”了,如果没能跑出来,那2030年后就会面临锂电储能非常强力的全面围剿。 我不是钠离子电池专家,只是谈谈个人的看法。首先,我觉得市场对于钠离子电池的期待过于迫切了,希望它在短期内就能和锂离子电池二分天下,但目前看不太乐观。 事实上,现在钠离子电池做的比较好的还是锂电的巨头们,这个结论可能会让一些投资人感到心凉。 因为国内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工艺是高度相似的,锂电巨头转型做钠电,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可以快速超过初创公司,除非钠离子电池完全突破目前的材料体系,换一套工艺,那新公司可能更有优势。目前,创业公司想在钠离子电池上超过锂电池巨头,难度很大,除非出现阶跃性的技术突破。 第二,未来钠离子电池在行业发展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站在锂电池巨头的视角,钠离子电池不是进攻型武器而是用来制衡的防御性武器,是为了反制锂电上游对锂电池企业 的无休止的压榨而存在的。钠电池的发展可以减轻锂电池企业对锂资源的依赖,但不是 为了取代。 第三,钠电池的循环寿命,能量密度、充放电倍率目前看都很难与锂电池媲美,无论是用于动力还是储能,短期内都难以替代锂电池。钠电池为了快速推广,非常有可能跟锂电池混搭,组成一套钠锂混合动力系统,但这种混合动力系统什么时候能成熟起来也很难说,也许是2024年。 现在有很多人都在讲,2023年是钠电电池的元年,会有一些两轮车或者A00级车大规模的采用钠电池动力系统,有点偏乐观。明年(2023年)肯定会有一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