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01日 国金证券研究所 证券研究报告 消费趋势专题分析报告行业专题研究报告 本报告的主要看点: 1.复盘中国人口周期及社会 结构变迁,“三低时代”来临生育政策转向。 研究说明 从人口结构展望消费需求变迁 2.结合最新2050年展望, 判断人口拐点、老龄化将加速到来。 3.参考日本经验,探究老龄化趋势下消费行业景气轮动。 4.基于群体特征,推演三大消费趋势,寻找增长机会。 龚轶之联系人 gongyizhi@gjzq.com.cn 李敬雷分析师SAC执业编号:S1130511030026(8621)60230221 lijingl@gjzq.com.cn 本文是“消费前瞻专题系列”的第二篇,我们希望用长周期的视角,对中国大消费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研究。本文我们从人口结构出发,借以探讨消费群体特征变化背景下对产品的差异化需求,研判消费需求趋势。 基本结论 人口周期拐点,迈入三低时代。新中国历史上曾经历:首次婴儿潮(1949-1958)、主力婴儿潮(1962-1973)、回声婴儿潮(1981-1991),尤其是1960-70年代年均新生儿超2500万人,奠定“人口红利”基础。随着人口周期拐点逼近,新出生人口持续下滑,迈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时代。2021年中国净新增人口48万人,下滑幅度快于政策预期。据联合国人口展望预测,2033年老龄化率将达20.7%,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2013年起,生育政策已逐步转向,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全面三孩”。 老龄化已到来,行业景气轮动。老龄化具确定性,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差异将导致消费行业景气轮动,2021年中国人口中位数年龄约38.5岁,2027、2035年将分别达到41.0、45.4岁。总量上看,人均消费水平在生命周期内先升后降,30-65岁区间消费力依然旺盛。具体行业上看,参考日本经验,食品烟酒/水电燃料/家用器具/交通通信/教育消费继续维持较高支出,医疗保健/文化娱乐迎来消费高峰,住房开支/服装鞋帽则面临收缩。 社会结构变迁,影响消费趋势。中国人口结构变迁,塑造了当前社会生态:1)年龄:预期寿命延长,老龄化程度加深;2)性别:性别比例失衡,单身人群再扩张;3)城乡:城镇化至高位,市民为社会主体;4)区域:人口区域流动,集中于东部地区;5)家庭:家庭规模减小,一人户占比提升。上述因素共同影响需求特征,基于消费者画像以把握结构性机会,未来大消费有三大主线趋势:消费品质提升、新兴技术普及、注重精神追求。 投资建议 消费需求总量或随人口规模缩减、人口老化而下降,未来十年大消费行业进入“新常态”,行业分化加剧,业绩增速中枢可能逐步下修至5-8%。 老龄化趋势下,行业景气度面临洗牌。受众年龄段集中、不同年龄群体间需求差异较大的赛道边际变化最显著。量的角度看,2022-2027年年轻群体/青壮年群体/中年群体/老年群体规模CAGR5分别为-1.6%/-0.6%/0.9%/2.5%,未来还将分化,“适老化”改造带来β机会。价的角度看,消费偏好改变影响支出:必选消费更注重品质健康、减少外出就餐,但烟酒消费仍为高位;可选消费倾向于改善居家生活环境、增加文娱悦己开支、减少服装开支。 聚焦结构变化,关注大消费主线趋势。围绕消费品质提升、新兴技术普及、注重精神追求三大消费趋势,各行业不乏市场规模增速超过10%的成长性机会,详见本文梳理。 风险提示 国别差异、老龄化进程超预期、政策效果不确定性、长期展望不代表短期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1- 消费趋势专题分析报告 内容目录 1、人口周期近拐点,中国社会步入新常态5 1.1、婴儿潮落,人口低增长时代开启5 1.2、社会变迁,把握�大结构性特征7 2、老龄化趋势难改,展望2050年大变局12 2.1、出生:生育观念改变,打击人口增长动能12 2.2、死亡:预期寿命提升,延缓世代更迭节奏15 2.3、展望:拐点加速到来,期待生育政策发力16 3、消费需求面面观,循群体特征抓β机会20 3.1、老龄化汹汹而来,最具确定性的方向20 3.1.1、四时轮转,年龄变迁下需求规律性变化20 3.1.2、以日为鉴,对中国消费行业的投资启示22 3.2、基于消费者画像,推演三大消费趋势28 3.2.1、消费品质提升,从量增迈向精耕细作29 3.2.2、新兴技术普及,创造成长机会的源泉30 3.2.3、注重精神追求,不可或缺的高阶满足31 4、投资建议: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32 4.1、老龄化趋势难改,行业景气面临重新洗牌32 4.2、结构性机会仍存,把握三大消费趋势线索34 5、风险提示36 图表目录 图表1:中国历史上经历三次婴儿潮5 图表2:中国人口年同比增速(%)6 图表3:中国人口政策转向6 图表4:中国人口结构特征7 图表5:中国人口老龄化率(%)7 图表6: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年)7 图表7:2001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8 图表8:2021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8 图表9:中国总抚养比(%)8 图表10:中国少儿、老人抚养比(%)8 图表11:中国人口性别比(女性=100)9 图表12:中国新生儿性别比(女性=100)9 图表13:2021年各年龄段人口性别比9 图表14:“七普”未婚人口占比(%)9 图表15:中国城镇化率(%)10 图表16:中国城镇人口规模及增速10 -2-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消费趋势专题分析报告 图表17:中国人口区域分布(%)10 图表18:2010-2020年人口规模增长TOP10行政区10 图表19:人口普查数据区域分布10 图表20:平均家庭户规模(人/户)12 图表21:家庭规模结构占比(%)12 图表22:中国人口出生率12 图表23:人口出生率拆分12 图表24:育龄妇女人数及增速13 图表25:育龄妇女占总人口比重13 图表26:中国社会婚姻情况13 图表27:结婚登记人群年龄占比(%)13 图表28:中国生育率14 图表29:中国分孩次生育率(‰)14 图表30:不同年龄段人群生育率(‰)14 图表31:过去十年中国房价持续上涨15 图表32:女性职业占比(%)15 图表33:中国人口死亡率15 图表34:死亡率拆分15 图表35:15-60岁人口死亡率16 图表36:中国预期寿命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岁)16 图表37:中国出生率与死亡率差额(‰)16 图表38:中国净新增人口(万人)16 图表39: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目标及实现情况17 图表40:地方生育扶持政策梳理17 图表41:2022-2050年中国总人口预测(亿人)18 图表42:中国老龄化率预测(%)19 图表43:中国老龄人口规模预测19 图表44:中国总和生育率预测19 图表45:中国新生儿性别比预测19 图表46:典型消费者不同年龄段消费特征20 图表47:日本不同年龄群体年人均开支21 图表48:日本不同年龄户主家庭结构(人)21 图表49:日本不同类型消费高峰年龄分布22 图表50: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岁)22 图表51:中国老龄化趋势呈现高度相似性22 图表52:中国分年龄群体展望——2027&2035年23 图表53:日本人均食饮烟酒消费年龄分布(万日元)24 图表54:食饮烟酒细分赛道消费变动情况(%)24 图表55:日本人均住房水电消费年龄分布(万日元)24 -3-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消费趋势专题分析报告 图表56:住房水电细分赛道消费变动情况(%)24 图表57:日本人均家用电器消费年龄分布(万日元)25 图表58:家用电器细分赛道消费变动情况(%)25 图表59:日本人均家居用品消费年龄分布(万日元)25 图表60:家居用品细分赛道消费变动情况(%)25 图表61:日本人均纺织服饰消费年龄分布(万日元)26 图表62:纺织服饰细分赛道消费变动情况(%)26 图表63:日本人均医疗保健消费年龄分布(万日元)26 图表64:医疗保健细分赛道消费变动情况(%)26 图表65:日本人均交通通信消费年龄分布(万日元)27 图表66:交通通信细分赛道消费变动情况(%)27 图表67:日本人均教育消费年龄分布(万日元)27 图表68:教育细分赛道消费变动情况(%)27 图表69:日本人均文化娱乐消费年龄分布(万日元)28 图表70:文化娱乐细分赛道消费变动情况(%)28 图表71:日本人均美容护理消费年龄分布(万日元)28 图表72:美容护理细分赛道消费变动情况(%)28 图表73:消费趋势及其成因29 图表74: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29 图表75:城镇常住人口数量及增速29 图表76:“消费趋势一:消费品质升级”相关赛道30 图表77:“消费趋势二:新兴技术普及”相关赛道30 图表78:马斯洛需求金字塔31 图表79:“消费趋势三:注重精神追求”相关赛道31 图表80:主要国家平均人口年龄(岁)32 图表81:社零总额累计同比增速(%)32 图表82:《2022年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梳理33 图表83:日本中年相比青壮年人均消费水平变动显著的项目及相关赛道33 图表84:大消费行业预期市场规模增速大于10%的成长性赛道梳理34 -4-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消费趋势专题分析报告 1、人口周期近拐点,中国社会步入新常态 图表1:中国历史上经历三次婴儿潮 1.1、婴儿潮落,人口低增长时代开启 人口是影响消费最核心也最长期的变量,消费最终服务于“人”,人口总量和结构上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消费需求的变迁,跟踪人口特征变化对消费板块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回顾中国人口发展历程,我国已经临近人口周期拐点,处于人口规模逐步见顶回落,自然增长率趋近于零的阶段。根据经典的人口过渡理论(DemographicTransition),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进步和生育观念转变, 一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最终都会经历从高到低下降的过程,但下降的节奏不同导致不同时期人口特征各异,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人口转型的起步阶段,社会发展程度较低或处于战争、灾荒、疾病流行年代,出生、死亡率都维持在35‰以上的高位,平均预期寿命较低,总人口增速围绕零为中枢波动或仅有缓慢增长。 第二阶段: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社会逐步发展,新技术进步保证了粮食供应和疾病控制,死亡率显著下降,人均寿命显著提升,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提高,人口规模急剧膨胀。 第三阶段: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尽管出生率仍高于死亡率但差距缩小,人口规模继续增长而增速趋缓,社会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家庭结构由多子女的大家庭向少子女的小家庭转变,最终人口增长趋近于零。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快速发展,进入“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阶段,人口总量持续增长。期间我国一共迎来了三次婴儿潮:首次婴儿潮(1949-1958)、主力婴儿潮(1962-1973)、回声婴儿潮(1981-1991),尤其是在1960-70年 代第二波婴儿潮期间年均出生人数超过2500万人,年均人口增长率达到接近3%的历史最高值,奠定了“人口红利”的基础。由于代际之间存在相关性,第二波婴儿潮出生群体成年后直接带动1980年代第三波婴儿潮,但1982年起计划生育政策开始执行,出生人口峰值规模有所减小。 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金证券研究所 -5-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消费趋势专题分析报告 图表2:中国人口年同比增速(%) 整体来看,1950-1980年代中国人口维持了高速增长,年化人口规模增速达到1.84%,此后则出现逐年下滑,1998年中国人口增速首次回落至1.0%以下,开始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阶段。 截至2021年,中国总人口已达14.1亿人,但年增速回落至0.03%,创下历史最低值,人口周期拐点显现。 3.5% 3.0% 2.5% 2.0% 1.5% 1.0% 0.5% 0.0% -0.5% -1.0%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