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泰证券]:证券行业23年投资策略:复苏进程中券商的投资机会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证券行业23年投资策略:复苏进程中券商的投资机会

金融2022-12-29蒋峤、戴志锋中泰证券有***
证券行业23年投资策略:复苏进程中券商的投资机会

财富管理:投顾业务的海外借鉴及未来展望。1、美国经验启示,投顾是财富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模式。随着机构化加深,市场定价效率及有效性提升,投资者行为从‚博弈‛转向‚配臵‛,投顾价值显现。海外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变迁,大体经过主动交易-绩优基金-委托账户的路径。2、投顾模式展望。一是依据账户功能以及投资决策权,形成多种委托账户模式;二是底层资产更全面丰富,如多类型和多地区的资产;三是‚顾‛的环节结合技术应用,提供线上+线下客户陪伴服务。3、国内投顾业务测算。各情形假设下,国内基金投顾收入在2030年达260/700/1510亿元,中性假设下在公募产业链收入占比达到10%。4、投顾业务竞争格局展望。预计‚竞合‛关系延续,基金优势在资产端,券商银行优势在于优质客户,平台优势在于流量基础及产品体验,各类头部机构将受益。 投行业务:全面注册制对券商投行增量测算。1、制度展望:主板行业准入包容性最高,上市条件更多元化,审核流程缩减,提升融资效率。2、对券商收入影响:静态假设下,券商IPO收入增加59-84亿元/年,跟投收入增加7.4-18.4亿元/年,占行业总营收约1. 4-2.1%。3、全面注册制之后,相关制度改革将更为体系性推进。 机构业务:机构化仍在初期,空间广阔。1、机构化仍在初期。国内机构持股占比从20 05年6.1%提升至2021年的16.4%,但较美国56%差异大。2、机构服务需求从单点化-综合化。资金端(融券、场外衍生品、OTC做市等交易对手方业务)、资产端(研究、投资咨询等策略服务业务),以及交易及运营支持。3、机构业务呈现头部集中。除研究业务外(CR5为26%),其他集中度高,托管、融券、场外衍生品CR5分别80%/72%/69%,原因是壁垒较高,以及客户切换成本高。 券商资管:参控股基金业绩贡献持续提升。1、产品端:主动管理提升有较大空间,去通道效果显著。发展主动管理(规模占比已提升至50%),发展公募业务作为战略重点。 2、机构端:设立资管子、申请公募牌照、谋求对公募基金进一步参控股是主要模式。 券商资管公募业务提升仍有较大空间,目前仅东证资管和财通资管公募业务占比超过50%,其余券商及资管子公司的公募业务渗透率在20%左右。3、参控股基金公司利润贡献进一步提升。如西南、长城和东方旗下的公募基金贡献度分别为91%、92%、56%,同比提升59pct、45pct和35pct。 资本市场政策:未来更注重资金端匹配。以个人养老金为代表,政策大力支持长线资金入市。一是税优政策力度较大,将领取期7.5%的税率进一步下调至3%,明确沿用EET模式,即支付与投资积累阶段免税,领取阶段征税;二是空间测算,测算至2030年,个人养老金缴纳金额有望达2.1-7.4万亿元。三是未来展望,若缴纳限额提升,试点城市扩容,以及假若未来征收资本利得税,则个人养老金投资阶段免税优势将充分发挥。 23年板块盈利预测:在22年行业尤其自营业务低基数之下,证券行业2023年具有较强盈利弹性。1、中性假设下(23年日均股基交易额10000亿,股权融资规模+7%,自营投资收益率3%),23年行业收入达4915亿元,同比+19%,其中经纪、投行、资管、自营、两融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3/10/15/61/-1%,业绩增长弹性主要来源于自营业务,行业净利润1720亿元,同比+27%,行业ROE回升至6.5%。2、乐观假设下,行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同比+38/51%。 投资建议:看好券商板块,企业盈利改善预期下风险偏好提升,当前板块赔率高。总量层面:随着稳经济政策出台,以及疫后经济复苏预期提升,分子端盈利改善预期将带动风险偏好提升。政策层面:以全面注册制为新起点,资本市场新的制度建设周期逐步开启。估值层面:当前板块1.2倍PB,近10年5%低分位。标的选择:关注东财、同花顺、中信、中金、东方。 风险提示:经济大幅下滑;政策低于预期;研报使用信息数据更新不及时风险;行业规模测算偏差风险 一、证券行业22年基本面分析回顾 1.1、22年券商业绩分析回顾:前三季度营收-21%,归母净利-31% 回顾证券行业22年业绩,总体呈现5大特点。1、总体业绩下滑:前三季度营收增速-21%,归母净利润增速-31%;Q3单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环比分别-39%/-37%。2、盈利能力及经营杠杆:ROE的同比大幅下降(年化ROE为6.23%,同比下降3.86pct,环比Q2下降0.32pct),主要是利润同比下降导致的ROA下降,经营杠杆是略有下降。3、分业务来看,投资收入下滑成为业绩下降主因。分业务看,前三季度经纪、投行、资管、投资、利息的收入增速分别为-16.4%、5.4%、-3.9%、-52.1%、-5.8%,仅投行保持增长,投资收入下滑是主要原因。4、营业支出同比-11%,降幅小于营收(-31%),原因是支出相对刚性,拉低前三季度净利润率至27.5%,同比下降4.1pct。支出中管理费同比-8%,减值损失+6.5%。5、行业格局:行业集中度在Q1被动提升之后回落,但比前几年仍提升。净利润CR5、CR10分别为44.7%、72.5%(vs2021年分别为27.1%、67.6%)。 图表1:上市券商2022Q3营收和净利润情况 1.2、22年券商各业务:自营投资下滑是主因,仅投行正增长 分业务来看,投资业务收入下滑成为业绩下降主因。分业务的收入增速看,前三季度经纪、投行、资管、投资、利息的收入增速分别为-16.4%、5.4%、-3.9%、-52.1%、-5.8%,总体上仅投行业务收入保持增长,其他业务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自营收入下滑是主要原因,41家券商合计自营业务收入595亿元,而去年前三季度为1244亿元。从增量贡献来看,前三季度营业收入3710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988亿元,其中投行业务贡献2%的增量,成为仅存的正贡献业务;投资收入的下降贡献了-66%,成为拖累业绩的主因。 图表2:上市券商分业务收入及增量贡献情况 投资业务表现成为决定各券商业绩表现的关键因素。如前10券商中,中信、华泰、国君、中金、建投、银河的营收增速好于行业平均,其营收增速高于整体水平的主要因素为投资业务表现优于整体。 前三季度投资收入同比-52%,主要系市场波动下投资收益率大幅下滑,测算41家券商前三季度合计投资收益率为1.2%(未年化),同比下滑1.7pct。41家上市券商前三季度合计投资业务收入(注:自营业务收入=投资收益-对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595亿元,同比-52%;投资资产规模(注:自营资产规模=交易性金融资产+债权投资+其他债权投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合计53152亿元,同比增长15.2%;我们测算41家券商合计投资收益率为1.2(未年化),同比大幅下滑1.7pct;可见,市场下行对投资收益率影响负面,截止三季报有9家券商自营业务出现亏损,总体拖累公司整体业绩。 分季度看,Q1-Q3单季投资收入分别为-21、478、138亿元,单季投资收益率(未年化)分别为-0.04%、0.9%、0.3%,而沪深300指数Q1-Q3分别-14.5%、+6.2%、-15.2%,Q3指数下跌超Q1,但券商单季投资收入远好于Q1,预计是市场波动之下,风险偏好下降,主动调整资产配臵结构以及自营敞口,例如调降股票自营规模仓位,多配臵低风险固定收益类资产,加大客需类衍生品发展等。单季同比看,Q3单季投资收入138亿元,同比-63%,环比-71%,今年Q3沪深300指数下跌15%,而去年Q3沪深300指数上涨10%,因而今年Q3投资收入同比是大幅下滑。 图表3:上市券商投资业务收入规模及收益率情况;亿元,% 二、证券行业23年及未来展望 2.1、财富管理:投顾业务的海外借鉴及未来展望 1、美国投顾经验:投顾是财富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模式 美国投顾市场发展历程历经百年,其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1)1920-1939卖方投顾萌芽期;2)1940-1979卖方投顾快速发展期;3)1980-2000买方投顾转型期;4)2000年至今买方投顾成熟期;5)2010年至今智能化时期。 特别是1980年代,以Vanguard为首的美国头部投顾机构推出免代销费用基金后,个人投资者开始认识到投资成本的问题,随着美国基金市场规模不断增长,传统卖方投顾模式下的弊端也随之被放大,买方投顾模式逐渐更受市场认可和青睐,投顾市场也逐渐从卖方投顾转为买方投顾模式。类似的,中国当前的基金投顾市场仍处在买方投顾转型的早期,预计也将逐步向买方投顾成熟期发展。 2010年以来,金融科技的发展为美国基金投顾带来了新的变革,智能投顾模式得到快速发展。这一发展阶段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更多的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而非监管的引导或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革新。中国当前的金融科技已具备了相应的发展和创新基础,因此,预计未来中国基金投顾市场的发展,将步入‚买方投顾转型‛和‚智能化‛并举的发展阶段。 图表4:美国投顾业务发展阶段 美国投顾发展,与美国资本市场及财富管理市场发展息息相关。回顾美国财富管理市场发展,大致经历4个阶段: 1)发展初期(1970年前):1929年大萧条后,监管体系初步确立。美国公募基金起源于1924年,经历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和经济大萧条后,美国加强证券市场立法和监管,1933年颁布《Securities Act》(《证券法案》),1934年颁布《Securities Exchange Act》(《证券交易法案》)1940年颁布《Investment CompanyAct》(《投资公司法案》)、《Investment Advisers Act》(《投资顾问法案》),监管体系初步确立,激活了投资者信心和金融创新活动,美国证券业和公募基金业迎来初期的稳定增长阶段。1940-1970年,美国公募基金规模由4.5亿美元增长至48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2%。 2)货基崛起(1971-1982年):经济滞胀、利率市场化之前,货基受到青睐,规模占比从8.1%-74.1%。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股票市场震荡起伏,1975年之前以股票型基金为主的公募基金行业基本停滞不前。1980年前后,市场利率高企(最高达10%以上),而银行存款利率受限(不超过5%),货币型基金通过投资于债券、短期融资券和大额存单等,可获得市场利率收益,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1975-1982年,美国货币型基金规模从3.7亿美元增长至220亿美元,在公募基金中的占比从8.1%增长至74.1%。 3)权益时代(1982-2000年):利率下行、混业放开、养老金入市、美股长牛等迎来权益型基金时代,规模占比从18.1%-61.7%。首先,1980年前后,美国证券业开始废除固定佣金制度,银行业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商业银行重新获得投资顾问牌照,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开始融入资产管理业务,美国资管业逐步进入了混业经营时代。其次,IRA和401(k)计划于1974和1978年相继推出,促进了美国社会保障、企业年金之外的第三大养老金支柱的形成,养老金承载居民财富成为进入股市的重要长期资金力量。最后,1980年左右美国经济转型调结构,美国股市迎来了长达20多年的大牛市。因此,在这一阶段,利率下行、混业放开、养老金入市、美股长牛等迎来权益型基金时代。 4)被动化兴起(2001年至今):市场定价效率提升,被动型基金规模CAGR16.9%。1976年先锋集团推出了全球第一只指数型基金, 1993年美国第一只ETF推出。指数型产品在2000年之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与主动投资Alpha消失(市场定价效率高)密切相关,此外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资产配置需求增多、金融科技的发展等也促进了被动型基金的发展。2000-2020年,被动型基金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9%,其中ETF发展更快,年化复合增长率达到24.7%,到2020年,被动型产品(包含ETF)在共同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