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及下辖各州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2) 公共融资部龚春云 经济实力: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稳藏固疆的战略要地,也是三江的发源地,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水力及新能源等资源,且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但受制于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条件和生态保护战略,区域可供开发国土面积有限,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021年,青海省经济总体呈现恢复性增长,但经济总量仍居全国各省市末游,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46.63亿元,占全国GDP的0.3%,继续居全国各省市第30位,仅超西藏自治区;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 增长5.7%,高于上年增速4.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增速2.4个百分点,经济增速 排名由上年的全国各省市第24位进一步降至第31位;2021年末全省常住人口 为594万人,较第七次普查常住人口增加1.6万人;按常住人口计算,2021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3万元,是全国人均GDP的0.7倍。2021年,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青海省第二及第三产业增速有所回升,全省建成全清洁能源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清洁能源装机占比90.8%,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初步形成,当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增速较上年上升9.4个百分点。从经济增长驱动力来看,2021年青海省消费市场有所恢复,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实现较快增长,但投资仍呈负增长,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2.9%、8.0%和36.4%。2022年前三季度,在新一轮疫情冲击、经济下行以及极端天气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下,青海省经济增长承压,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消费品市场恢复延缓,但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回升。当期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63.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低于全国同期增速0.4个百分点。 从下辖各州市情况看,2021年青海省下辖各州市经济总量均保持增长,除黄南州外,其他州市经济增速均有所回升。西宁市、海西州和海东市经济实力仍居省内领先地位,当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548.79亿元、713.78亿元和554.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4.1%和6.1%,三个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合计占各州市合计数的比重为84.2%,其中西宁市经济总量占比为46.3%。其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均未超过200亿元,其中海南州依托黄河水电资源优势发展电力行业,2021年世界最大规模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建成投运,新能源发电行业增长较快,经济体量上在六大自治州中具备相对优势;黄南州主要受工业经济减少拖累,为全省唯一GDP增速下滑的州市。2022年上半年度,西宁市和海东市经济总量保持增长,但经济增速较上年同期明显下滑,其中西宁市工业经济和对外贸易保持快 速增长,但投资和消费增长承压;海西州得益于工业经济和投资增长,经济增速相对较高。 财政实力:受新增债务收入减少影响,2021年青海省总财力有所下滑,但受益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以及较大规模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撑,全省总财力降幅较小。当年全省总财力为2297.13亿元,同比下降2.1%,其中上级补助收入仍是地区财力最主要的来源,当年一般公共预算补助收入为1499.55亿元,同比增长3.6%,占总财力的比重为65.3%,当年上级拨付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占比为 84.8%,可支配性强。受限于经济体量,2021年青海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较小,收入规模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垫底,收支平衡高度依赖上级补助收入;当年全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8.76亿元,同比增收30.78亿元,较上年增长10.3%, 增速较上年上升4.8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234.73亿元,同比增收21.45亿元,税收比率为71.4%。同期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17.7%,较上年上升2.3个百分点。主要受土地出让回升带动,2021年青海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小幅增加,加之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进一步缩减,收支平衡压力有所缓解。当年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增长6.6%至199.29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增长18.0%,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较上年上升19.07个百分点至77.0%。2022年前三季度,受疫情及留抵退税政策实施等因素影响,青海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有所下滑。当期,全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2.1亿元,同比下降7.4%,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比增长19.1%;其中税收收入184.3亿元,同比增长3.9%。2022年上半年度,由于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青海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明 显下滑,预算内收支缺口显著扩大。当期,全省实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3.5亿元,同比下降63.3%;同期,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为36.9%,较上年同期显著上升62.2个百分点。 从下辖各州市情况看,受经济恢复以及加强重点税源监控,做到应收尽收等因素影响,2021年青海省下辖各州市税收收入继续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亦有所上升,但增速明显放缓,其中海西州增速最低。西宁市和海西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及质量仍稳居全省前两位,其他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及稳定性偏弱。从财政自给能力看,各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均对上级补助收入依赖度高。2021年,西宁市和海西州分别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3.87亿元和75.9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3%和0.1%,其中税收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6.5%和3.7%;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分别为44.8%和50.8%。其余州市中海东市和依托水电资源优势发展制造业及新能源行业的海南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排名靠前,但收入规模较小且质量一般,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在14%左右。2022年上半年度,西宁市和海东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大幅下滑,呈现负增长;得益于国家钾肥保供政策及重点产品价格上涨,海西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显著增长。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方面,2021年,西宁市和海东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仍明显高于其余州市,其中西宁市基金收入有所回升,对地区财力贡献度亦有所上升,而海东市基金收入则大幅减少,财力贡献度亦降低;其他州市可供出让建设用地有限,基金收入仍小。2021年,西宁市和海东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分别为157.64亿元和23.4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7.8%和-46.9%。受土地出让量价齐跌影响,2022年前三季度西宁市土地成交总价显著下滑,当期土地成交总价为24.91亿元,同比下降77.1%。 债务状况:2021年以来,青海省民生类刚性支出需求进一步上升,而财力增长有限,财政资金缺口对外部融资存在依赖。2021年青海省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继续增长,已积累较大债务偿付压力。截至2021年末,青海省地方政府债务余 额为2787.1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32.85亿元,债务规模仍在全国31个省市中 降序排列第29位,较2021年财政部核定的政府债务限额低287.51亿元;从债务偿付保障程度看,2021年末青海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是其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5倍,该指标仍列全国各省市降序排列首位。但若将一般公共预算上级 补助收入纳入偿债财力范围,该指标降至1.5倍,考虑到中央持续给予较大规模补助资金,地区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从下辖各州市情况看,2021年末,青海省各州市政府债务规模较上年末继续增长,西宁市、海东市和海西州政府债务规模仍相对较大。相较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区债务偿付压力较大,偿债资金依赖于上级补助;其中,西宁市、海西州和海南州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值在3.0倍以内,债务压 力相对较重;海东市、黄南州和果洛州债务负担最重,该比值在8.5倍左右。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区域国有企业信用风险事件影响仍存以及城投企业融资环境收紧等因素影响,截至2022年9月末,青海省存续城投企业数量少,仅为 西宁市2家城投企业,城投债发行规模亦小,城投平台存量债券余额及带息债务规模在全国各省市中均排名末位。从偿债压力看,青海省已发债城投企业存量债券偿付压力尚可,但带息债务偿付压力相对较大,且面临债务集中偿付压力。 一、青海省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一)青海省经济实力分析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稳藏固疆的战略要地,也是三江的发源地,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水力及新能源等资源,且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但受制于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条件和生态保护战略,区域可供开发国土面积有限,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021年,青海省经济总体呈现恢复性增长,但经济总量仍居全国各省市末游,经济增速低于全 国平均水平。2022年前三季度,在新一轮疫情冲击、经济下行以及极端天气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下,青海省经济增长承压,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消费品市场恢复延缓,但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回升。 青海省位于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东北部,自东以逆时针方向起依次与甘肃、新疆、西藏和四川接壤,是稳藏固疆的战略要地,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的发源地,境内河流湖泊星罗棋布,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生态安全地位突出。青海省地广人稀,下辖两市六州,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仅次于新疆、西藏及内蒙古,位列全国各省市第4位,2021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594万人,较第七次普查常住人口增加1.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 重仍为0.4%;以2021年末常住人口计算,全省平均每平方公里约8人。 青海省矿产资源、水资源及新能源等资源蕴藏丰富,已形成资源依托型产业体系,且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为区域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但受限于高原山地、气候寒冷为主的自然条件及脆弱的生态环境,区域可供开发的国土面积有限,劳动力资源及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随着“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兰西城市群建设等国家级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迎来良好发展机遇,全省以生态保护为优先积极发展循环产业、清洁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文化旅游业等,同时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性增长,但经济增速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46.63亿元,占全国GDP的0.29%,继续居全国各省市第30位,仅超西藏自治区;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5.7%,高于上年增速4.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增速2.4个百分点,经 济增速排名由上年的各省市第24位进一步降至第31位,排名持续大幅下滑;同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63万元,是全国人均GDP的0.7倍;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19元,同比增长7.8%,远超同期全省经济增速,但收入规模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128元)。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2021年末常住人口,下同。 图表1.2011-2021年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青海省统计年鉴(2021)、青海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世纪评级整理 图表2.2021年青海省与全国其他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各省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世纪评级整理 青海省以海拔高、气候寒冷为主的自然条件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但作为我国第四大牧区,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有“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的美称,建立国家级、省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33个,全省多个牧业(半农半牧) 县实施了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试点,有机监测认证草场约487万公顷、牦牛藏 羊质量安全追溯规模超过400万头。同时区域内矿产资源、水力资源及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等资源储备丰富,已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及加工、油气化工、煤化工、装备制造、特钢、特色纺织、生物制药等资源依托型工业体系,近五年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平均值为39%。受制于高原山地为主的地貌条件,区域开发建设难度大,但随公路、高铁等交通条件改善以及民航的发展,近年以旅游为支柱的服务业不断发展,全省拥有我国最大的内陆湖 青海湖、全国八大鸟类保护区之首的鸟岛、中国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