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华宝证券]:宏观策略专题报告:新形势下的全球产业转移之路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宏观策略专题报告:新形势下的全球产业转移之路

2022-11-30蔡梦苑、郝一凡华宝证券我***
宏观策略专题报告:新形势下的全球产业转移之路

宏观策略专题报告 2022年11月30日证券研究报告—宏观策略专题报告 新形势下的全球产业转移之路 宏观策略专题报告 分析师:蔡梦苑 执业证书编号:S0890521120001电话:021-20321005 邮箱:caimengyuan@cnhbstock.com 研究助理:郝一凡 邮箱:haoyifan@cnhbstock.com销售服务电话:021-20515355 ◎投资要点: 自二战以来,全球化进程带动全球产业链开始分工,不同国家生产他们具有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使效率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一批国家的技术和生产力不断发展,全球产业在不断转移。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而 相关研究报告 产业转移本质是产业要素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 从历史上看,共发生过四次全球产业转移。而当前全球产业再次出现转移的迹象。主要是以纺织服装、鞋履、箱包等为代表的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逐步从中国向外转移。而承接中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就是 东南亚。 目前第五轮产业转移转移的进程不断加速,而中国则处于此轮产业转移的中心。上一轮的产业转移使中国经历了很长一段飞速发展期,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部分优势也在逐步减少,一些 企业开始把眼光放在了具有成本优势的东南亚地区,而疫情来袭后,中国部分产业链生产受阻,进一步加速了这些企业向外迁移的步伐。产业外移短期内将使中国制造业进入一段“阵痛期”,但长期来看,中国仍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产业转移可能能带来一定的机遇。 不过产业转移也给中国带来一定机遇。将一些中低端环节的产业链转移至拥有更多廉价劳动力的东南亚地区不仅能降低成本,也能为国内产业链转型升级留出一定的资源和空间。而且产业升级也是中国当前能够突 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产业转移能够加强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合作关系。一方面,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这些向东南亚地区转移的行业生产所需的上游资源还需从中国进口;另一方面,中国市场体量为全球之最,中国市场作为多数产品的主要购买力,能够进一步增强中国与区域之间的经贸关联度。整体来看,产业转移可以提高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利用,以及增强各国之间的合作。 风险提示:疫情及防控政策超预期、海外风险事件增多、科技制裁进一步增强等。 目录 1.产业转移因素4 1.1.自然因素4 1.2.生产要素4 1.3.社会因素4 2.历史上全球产业转移路径4 2.1.第一次转移: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上半叶4 2.2.第二次转移:20世纪50-60年代5 2.3.第三次转移:20世纪60-70年代5 2.4.第四次转移:20世纪80年代后5 3.全球产业链再次出现转移迹象6 3.1.中国人口红利逐步减弱6 3.2.东南亚国家地理条件优越8 3.3.东南亚国家政策支持8 3.4.东南亚国家外交关系相对中立9 3.5.疫情对于产业转移进程的扰动11 3.5.1.疫情初现(2019年底-2020年第一季度)11 3.5.2.海外政策刺激阶段(2020年二季度开始)12 3.5.3.Delta变异株扩散阶段(2021年)13 3.5.4.中国疫情感染人数再度走高(2022年3月开始)14 4.产业转移现状与未来16 4.1.中国和东南亚的“替代”与“互补”16 中国与东南亚制造业的“替代”16 中国与东南亚制造业的“互补”16 4.2.长期影响17 图表目录 图1历史上全球产业转移路径5 图2中国15-64岁人口数量在2012年达到顶峰(千人)7 图3中国、越南和墨西哥每小时制造业劳动力成本(2016-2020,单位:美元)7 图4中国和部分东南亚国家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单位:%)7 图5中国和部分东南亚国家劳动参与率:占15岁及以上总人口比重变化(单位:%)7 图6疫情变化(2019年底-2020年一季度)11 图7中美PMI变化(%)12 图8美国从中国和主要东南亚国家进口金额(百万美元)12 图9疫情变化(2020年二季度-2020年底)12 图10中美PMI变化(%)13 图11美国从中国和主要东南亚国家进口金额(百万美元)13 图12疫情变化(2021年)13 图13中美PMI变化(%)14 图14美国从中国和主要东南亚国家进口金额(百万美元)14 图15中国疫情变化(2022年3月开始)15 图16中美PMI变化(%)15 图17美国从中国和主要东南亚国家进口金额(百万美元)15 图18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上游原材料出口仍维持高位(%)16 图19部分生产所需设备的出口仍在走高(中国)(%)16 表1:主要国家制造业平均工资对比7 表2:东南亚国家吸引外商投资优惠政策8 表3:东南亚国家税收优惠政策9 表4:东南亚国家对外经贸合作10 背景 自二战以来,全球化进程带动全球产业链开始分工,不同国家生产他们具有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使效率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一批国家的技术和生产力不断发展,全球产业在不断转移。 1.产业转移因素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而产业转移本质是产业要素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可分为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影响工业生产发展及布局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外部条件。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矿产、土地、水等,自然条件包括该国家/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生态环境条件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能够很大程度降低生产成本,包括租金、生产经营中所使用能源价格等。 1.2.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中包括原材料、市场、劳动力几大因素。不同行业对于生产要素需求不同,像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成本的敏感性较高,需要更多低成本的劳动力,多数会布局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地区。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对于人才的需求较高,会选择布局在拥有更多高校或研究场所的国家/地区。一般来说,靠近原材料生产地布局工厂能够减少运输、进口等成本,同时也能够降低甚至避免因为特殊情况,如极端天气、国际局势等,导致进口或运输受限的冲击。 1.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是配套基础设施和国家政策。成熟的基础设施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完善的工业园区可以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多便利,除此之外,交通运输方面的基础设施也对生产有较大影响。工厂需要运输原材料和成品,便利高效的交通体系能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国家政策方面包括税收优惠、对于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土地政策等,除了刺激本国企业发展同时也能吸引外资。 2.历史上全球产业转移路径 历史上,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共出现了四次。 2.1.第一次转移: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上半叶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进入蒸汽机时代,改变以人为主的劳动市场,英国生产力快速提高,成为当时全球的经济霸主。随着英国国内产业容量逐步饱和,生产成本也随之提高。到了19世纪下半叶,法国和美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且英国开始向欧洲大陆(主要是法国和德国)和美国转移产业以及输出科技成果。其中,美国拥有国土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经济政策开放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吸引了大批英国企业在美国投资。此后,美国工业快速发展,并在19世纪60年代,主导了以电器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超过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2.2.第二次转移:20世纪50-60年代 二战促进各国加大在军事研究的投入,在军事领域里实现了科学理论的突破,如在空间技术、生物工程等方面,并在战争结束后运用到了其他领域。此后,由美国带动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也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提升生产效率的手段从之前的通过提高劳动强度转为发展技术、提高劳动力素质水平等。同时,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主导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加大对科学领域研究的支持和投入。而像钢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日本、德国转移,为全球第二次产业转移。日、德两国承接了美国转移的产业和资本投资后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2.3.第三次转移:20世纪60-70年代 日本和德国经过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后,开始向英美国家一样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在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科技,同时转移轻工业、纺织业等劳动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加工型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是拥有良好地理位置以及人口优势的“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和韩国)和部分拉美国家。 2.4.第四次转移:20世纪80年代后 “亚洲四小龙”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转移的产业成果,吸引大量海外资金和技术,并利用当地廉价而优质的劳动力优势,快速形成以出口加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成为亚洲继日本后的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劳动力、土地等优势逐渐消失后,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进行了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在错过了前三次全球产业转移后,抓住了此次的机会。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再加上具有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的显著优势,使中国工业化进程和经济高速增长,建立起全球最为完备的产业体系,重塑了世界格局。 图1历史上全球产业转移路径 资料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 3.全球产业链再次出现转移迹象 当前全球产业再次出现转移的迹象,主要是以纺织服装、鞋履、箱包等为代表的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逐步从中国向外转移。而承接中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就是东南亚,其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3.1.中国人口红利逐步减弱 人口红利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对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经济起步以及增长模式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得益于此以及充分吸收和发展产业转移的成果,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尤其是中国加入 WTO后完全融入全球产业链,将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模式发挥极致。但进入21世纪后,在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的同时,人 口红利也在逐渐衰减,到2012年左右基本达到“刘易斯拐点”,主要劳动力人口(15-59岁)在2011年到达顶峰后开始下滑。同时随着多年的民工荒以及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快速上涨,雇佣廉价劳动力的难度不断加大,导致制造业企业不得不提高成本,对于一些低端加工制造企业利润压降十分明显。同时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迅猛,成为另一大经济支柱,但在资源、劳动力等方面对制造业形成“挤出效应”,进一步提升了实体企业经营成本。 相比于中国的劳动力人口不断下滑,主要东南亚国家(柬埔寨、缅甸、老挝、越南、菲律宾、印尼)和印度,除了越南外,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均在逐年上涨,而越南主要劳动力人口占比的降幅也相对较低。此外,当前东南亚国家制造业平均薪资也较低,中国制造业每月的平均薪资大约为7704.92元,而像是印尼、越南、泰国的制造业每月的平均薪资仅约1285.83、2058.38和2609.67元人民币。可以看出虽然中国现下制造业平均工资还未达到日本、欧美国家的水平,但仍较东南亚国家高出许多。 随着劳动力、土地等成本的不断增加,在2012年前后,多数企业为了防止成本过高压降利润,开始布局把工厂向具有更多廉价劳动力和更低 土地价格的东南亚转移,推动了新一轮的产业转移。 图2中国15-64岁人口数量在2012年达到顶峰(千人) 110,000 100,000 90,000 80,000 70,000 60,000 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