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300、中证1000分别代表大盘价值与中小盘成长 (1)沪深300:从市值分布来看,主要以大盘股为主;行业分布来看,其风格分布较为均匀,周期、消费和金融的权重占比约为80%左右:(2)中证1000:从市值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400亿元以下;行业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医药生物、电子、基础化工、电力设备、机械设备、计算机等“新经济”代表方向。 分合二十年:大盘价值与小盘成长起落史 复盘近二十年大盘价值与中小盘成长表现,大部分时间里具有较高的同向性,但亦出现过明显的分化行情。具体来看:(1)回溯史上六轮同步上涨行情:中证1000往往更具弹性。通常包括两类驱动:一是宏观经济处于复苏初期,流动性向好且风险偏好下降,两者均出现上涨行情;二是宏观经济下行,但宏观政策偏宽松逐步稳定市场预期,市场剩余流动性向好且风险偏好回升,资金面和情绪面共同对沪深300和中证1000形成支撑。(2)回溯史上五轮同步调整行情:沪深300往往更具韧性。期间在基本面、资金面和情绪面均承压背景下,两者均表现为下跌行情。(3)沪深300上涨、中证1000下跌:历史上共出现2次,尽管宏观经济复苏带动中证1000盈利回升,但由于受到估值约束、贴现率上行及信用收缩等因素的影响,中证1000趋于下跌。(4)沪深300下跌、中证1000上涨:历史上共出现3次,中证1000受益于成长和周期表现为上涨行情,而沪深300则受到金融地产走弱的拖累。一方面,国内经济处于复苏周期的尾声,动能趋缓,企业中长期信贷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趋于回落。期间,往往伴随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或地产基本面走弱;另一方面,PPI上行、市场剩余流动性偏宽松对中证1000形成支撑,倘若恰逢科技产业升级,中证1000或具备更高的盈利弹性,表现为明显占优。 构建:大盘价值与中小盘成长的“投资时钟” 我们试图比较不同经济周期下沪深300与中证1000的绝对或相对优势,并给出经济复苏、过热及衰退情形下大盘价值与中小盘成长风格的配置建议: 情形1,经济复苏:可细分为两种情况:(1)估值合理+信用下沉(2006年、2009年、2012年12月~2013年2月、2016年、2020年4~8月):基本面、资金面和情绪面均利好沪深300和中证1000,配置:大盘价值与中小盘成长(更具弹性)。 (2)估值约束或信用收缩(2013年2月~2014年3月、2017年、2020年8月~2021年2月初):无论沪深300还是中证1000,不受约束的一方将明显占优。大部分情况下当配置:大盘价值(2013年例外,沪深300受信用收缩影响)。 情形2,经济过热(2010年、2021年):主要表现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PPI上行且处于较高水平。期间,中证1000占优,建议配置:中小盘成长。 情形3,经济衰退:可细分为两种情况:(1)剩余流动性收缩+ERP上升(2008年、2011~2012年、2015年6月~2016年1月、2018年、2021年12月~2022年4月):配置大盘价值。在基本面、资金面、情绪面均承压的背景下,沪深300和中证1000往往表现为下跌行情,期间沪深300或相对占优。(2)剩余流动性扩张+ERP回落(2014年3月底~2015年6月、2019年):配置沪深300与中证1000,且中小盘成长更具弹性。 风险提示:历史经验具有一定局限性,未来可能存在变化。 1、沪深300、中证1000分别代表大盘价值与中小盘成长 沪深300是大盘股的代表,风格偏价值。从市值分布来看,沪深300主要以大盘股为主。截至2022年11月18日,沪深300成分股市值平均为1526亿元,中位数为857亿元。其中,市值分布在800亿以上的成分股数量有165只,占比达55%; 从行业分布来看,自2005年沪深300指数成立以来,其成分股权重主要以周期和金融为主,但成分股的权重有所变化,尤其在2015年后周期和金融风格在沪深300中的权重有所回落,由2015年的69.04%下降至2020年的50.16%:一方面,周期风格的权重占比呈现以下变化:(1)2005~2010年,周期是沪深300中的主要权重风格,其权重持续为最高,一直维持在45%的中枢上下震荡;(2)2011~2020年,周期风格权重逐年下行,由2011年的38.36%下降至2020年的20.83%;另一方面,金融风格的权重占比呈现以下变化:(1)2005~2014年,金融风格权重明显抬升,由16.7%上行至45.1%;(2)2015~2021年,金融风格权重逐年下行,由45.1%下行至22.7%。 然而,2021年以来周期和金融风格在沪深300中的占比又有所回升,截止2022年11月18日,两者的权重占比合计为61.2%。虽然目前沪深300中的风格分布较为均匀,但考虑到周期、消费和金融三大风格的权重占比约为80%左右,对于沪深300行情走势具有较大影响,因此我们在以下复盘时将主要结合这三大风格的驱动因子对沪深300进行分析。 中证1000是中小盘股的代表,风格偏成长。从市值分布来看,中证1000主要分布在400亿元以下。截止2022年11月16日,中证1000成分股市值平均为119亿元,中位数为99亿元。其中,市值在200亿以下的成分股占比达88.5%,400亿以下的成分股占比达99.6%;从行业分布来看,截至11月16日,中证1000成分中成长和周期占比分别高达31.6%和48.7%,其中,周期中包括电力设备、军工、能源金属及机械等行业具备成长属性。具体细分行业来看,主要分布在医药生物(11.7%)、电子(9%)、基础化工(8.9%)、电力设备(8.8%)、机械设备(6.6%)、计算机(6.2%)、国防军工(4.3%)等“新经济”代表方向。由于中证1000结构中,具备成长属性的成分占比较高,其受到成长风格影响较大,且与成长风格指数走势呈现高度正相关。 图1:市值分布来看,沪深300以大盘股为主 图2:风格分布来看,沪深300以金融和周期为主 图3:市值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400亿市值以下 图4:风格分布来看,中证1000偏向于成长和周期 图5:中证1000行业分布来看,医药、电子等占比较高 图6:中证1000股价与成长、周期风格走势较为一致 2、分合二十年:大盘价值与小盘成长起落史 2.1、复盘:近二十年大盘价值与中小盘成长同步行情背后的影响因子 2.1.1、回溯史上六轮同步上涨行情:中证1000往往更具弹性 我们复盘2005年以来沪深300和中证1000的行情走势发现,两者出现同时上涨行情共包括6个阶段,具体分析如下: 表1:沪深300和中证1000同步上涨阶段共包括6个区间 图7:回溯历史上沪深300的上涨和调整行情 图8:回溯历史上中证1000的上涨和调整行情 第一轮:2005年12月~2008年1月。在宏观经济高速繁荣发展的背景下,A股市场迎来“戴维斯双击”,这阶段市场行情表现出普涨的特征,即成长、周期、金融和消费四大板块均出现上涨。其中,中证1000主要受益于成长和周期风格上涨;沪深300则主要受益于周期、消费和金融风格上涨。具体分析如下: 成长风格主要受益于:(1)国内经济趋势性复苏,并逐步走向过热,期间经济维持较快增长。GDP当季同比增速由2005Q4的12.4%上升至最高为2007Q2的15%,而2007Q3~2008Q1期间GDP同比增速有所放缓,但仍维持11%以上的增速,且制造业PMI数据持续维持在荣枯线以上,处于扩张区间。(2)宏观流动性及市场剩余流动性均维持宽松态势。2006年宏观流动性维持宽松,资金成本处于较低水平,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3%附近震荡波动;2007年虽然资金成本上行,但M1仍保持较高增长,市场剩余流动性依然旺盛。事实上,M1同比增速由2006年1月的10.6%趋势上行至最高为2007年8月的22.8%。(3)市场风险偏好回升。在经济繁荣和流动性扩张的背景下,万得全A的ERP呈现趋势性回落,市场风险偏好回升。 周期风格主要受益于:(1)在经济繁荣增长的背景下,市场需求旺盛,企业中长期信贷亦呈现扩张趋势;(2)PPI趋于上行且PPI-CPI剪刀差扩张对上游周期板块盈利形成支撑。PPI同比增速由2006年4月的1.9%上升至最高为2008年8月的10.1%,同时在经济逐步走向过热背景下,2007年下半年以后PPI-CPI的剪刀差负值持续收窄并转为扩张。(3)2007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3.5%以上较高水平,反映经济活动频繁,上游需求旺盛。 金融风格主要受益于:(1)本轮经济的繁荣发展主要来自于投资驱动,房地产等投资增速维持高位,居民、企业中长期信贷呈现扩张;(2)2007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快速攀升至较快水平亦对金融板块形成支撑。 消费风格主要受益于: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均较为充足,企业利润上升带动居民收入增速持续上行,且短期消费贷款亦趋于扩张。事实上,社零累计增速由2006年2月的阶段性低点12.5%上升至2008年6月的21.4%。 图9:2005年12月~2008年1月均呈现上涨 图10:2005~2007年GDP增速持续上行且高速增长 图11:2006~2007年投资和出口高增驱动经济持续增长 图12:2007年资金成本低位回升但市场流动性仍扩张 图13:2006~2007年ERP回落,市场风险偏好回升 图14:2007年PPI上行对周期板块盈利形成支撑 图15:2005年6月以后信贷数据全面好转 图16:2006~2007年居民收入高速增长 第二轮:2008年11月~2009年12月。沪深300和中证1000均迎来“戴维斯双击”,其中,2008年11月~2009年Q1虽然经济仍处于下行期间,但流动性扩张、市场风险偏好回升等因素共同驱动市场上涨行情;伴随2009年Q2宏观经济复苏,基本面向好对市场行情形成支撑,沪深300和中证1000出现同步上涨。期间,中证1000受益于成长和周期;沪深300受益于周期、金融和消费。具体分析如下: 成长风格主要受益于:(1)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政府出台“四万亿”从需求端刺激经济增长,基建投资增速率先快速反弹,拉动宏观经济于2009年初呈现V型复苏。期间,基建投资增速最高达51%;房地产投资增速由2009年2月的1%上升至2009年11月的17.8%;(2)市场剩余流动性呈现扩张,在宽货币和宽信用之下,2009年M1同比增速趋势上行,“M1-短融”亦呈现扩张趋势;(3)在经济复苏、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ERP趋于回落,市场风险偏好回升;(4)成长景气回升,主因2009~2010年消费电子产业周期兴起,尤其是2010年苹果公司推出iPhone4带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呈现高速增长。 周期风格主要受益于:“量价齐升”之下周期具备盈利弹性,(1)投资高增增加对上游原材料需求,大宗商品价格上涨,PPI上行且PPI-CPI剪刀差亦呈现扩张趋势;(2)企业中长期贷款扩张,对周期板块形成支撑。截至2009年底,企业中长期贷款累计增速为137%。 金融风格主要受益于:(1)企业中长期贷款扩张亦对金融板块形成支撑;(2)伴随经济复苏和宽信用持续进行,信贷需求增加,宏观流动性开始逐步呈现收紧趋势。 消费风格主要受益于:尽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尚未明显改善,但居民消费短期贷款明显扩张,叠加国家先后推出“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消费需求逐步回升。事实上,社零当月同比增速由2009年2月的阶段性低点11.6%上升至2009年12月的17.5%。 图17:2008年11月~2009年两者出现共同上涨 图18:2009年“四万亿”刺激下基建投资增速快速反弹 图19:2009年初宏观经济呈现V型复苏 图20:2009~201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高速增长 图21:2009年信贷数据全面好转 图22:2009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PPI同比企稳回升 图23:2009年市场剩余流动性扩张 图24:2009年消费需求持续修复 第三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