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NO.7 (总第57期) 进加一速步工促业进互数联字网经建济设和与实产体业经数济字深化度转融型合: 复旦发大展学研网究络院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 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工业互联网建设与产业数字化转型 姚旭辛艳艳江天骄 复旦发展研究院 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 2022年10月 目录 引言1 一、引导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3 (一)工业互联网概念与边界模糊各界解读不一3 (二)相关部门合作机制还未真正打通“九龙治水”值得关注4 (三)应用场景、需求与能力匹配度制约市场认知与预期4 (四)补贴政策精准度有待进一步提升4 二、工业互联网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5 (一)我国工业门类齐全、体量巨大但不够均衡5 (二)工业互联网设备与技术面临“卡脖子”风险6 (三)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路径模式有待进一步清晰形成体系7 三、工业互联网规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平衡数据流动与安全7 (一)“沉睡”数据形成“数据孤岛”7 (二)业界呼吁尽快出台针对性法律法规、强化政策确定性8 (三)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问题依然突出8 四、推进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建议9 (一)完善和细化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撑体系9 (二)巩固提升工业互联网核心要素供给11 (三)强化支持工业互联网相关配套措施13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服务于政府产业治理能力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应“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竟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的关键场域。习近平总书记在向“2020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致贺信中指出,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将加速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加速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自2017年底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对工业互联网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工业互联网成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石,工业互联网以产线智能化改造升级为切入点,逐步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等全流程互联互通,并通过海量数据采集、分析,提高企业、行业运行效率,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程,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 全球产业竞争的博弈聚焦于制造业,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通过“工业互联网”、“工业4.0”等路径,加强对制造业互联网化的前瞻性布局,抢占未来制造业竞争制高点。通用电气2012年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前后,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制造强国重兵布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迄今为止美国四分之三的研发投资投向先进制造业,依靠工业互联网提质降本增效的显著效果,期望 本报告相关调研此前得到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吴亮教授、李舒教授、李新月老师的支持与指导,在此表示诚挚感谢。 形成对包括中国在内发展中国家的核心制造技术代差、死死守住高端智能制造的主阵地。 近年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较快,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夯基架梁工作加快推进,产业规模超万亿元,工业应用程序超过28万个,在重点平台中工 业设备连接数已超7900万台。我国各省市高度认可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数字化、产业链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作用,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你争我赶。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在工业互联网赛道持续加码,已依靠先期政策投入占得先机。上海配套设立工业互联网专项资金,推动重点领域300多家企业创新工业互联网应用,平均降本7.3%、提质6.1%、增效9.2%,一批重点企业已进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第一梯队。广东和江苏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已达到3500亿以上,涌现一批全国领先的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其中深圳已成为国内工业互联网建设的“明星城市”,苏州正全力打造“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 通过此前追踪调研,我们发现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顶层设计、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数据流动与安全等方面的障碍,相关产业发展依然存在堵点、断点。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关键基础设施,自2017年工业互联网概念加速普及至今,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应用创新生态不断扩大,经济社会贡献不断增强,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工业互联网更是成为对冲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的有力抓手。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如何让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赋能,开启“十四五”发展的新征程,仍需要国家在制度供给、核心要素供给和配套服务供给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一方面要由国家牵头,完善顶层设计,推动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基础支撑和健康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尊重市场,把工业互联网与工业企 业自身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升管理水平的需求结合起来,同时要与中国工业的发展阶段和结构特点结合起来,推动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走深向实,加快在重点行业和部分区域先行试点,进而带动整个行业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全产业链内循环协同发展并向全球价值链上游的攀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引导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制造业是强国之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工业互联网与产业数字化转型是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工业互联网通过人机物的全面连接,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面提升,形成新的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的体系。但是在实际推动过程中,还是可以看到往全要素、全面连接的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和困惑。 (一)工业互联网概念与边界模糊各界解读不一 工业互联网最早由通用电气提出,但产业界与学界对其定义一直存在争论。有企业相关负责人认为,工业互联网“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业界普遍有三种解读:一是定义过窄,把工业互联网看作新型工业操作系统,是传统工业操作系统的“云端化”;二是概念泛化,认为只要是任何产业链上的信息化就是工业互联网;三是定位不清,认为工业互联网是智能制造的“终极形态”,是制造业数字化专业的“终局”乃至“灵丹妙药。”由于概念不清、边界不明,导致工业互联网成了一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这一问题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了各种蹭热点的事件频频发生,有地方政府和企业热衷在工业互联网风口搞概念而非练内功出成果,引发各界担忧。 (二)相关部门合作机制还未真正打通“九龙治水”值得关注 工业互联网并非某种特定技术,而是囊括了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产业体系,因此建立跨部门协作的顶层设计对于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与产业链培育十分重要。在“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中,超过20个机构都在不同领域参与工业互联网建设,但各机构间的协同协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如各部门的调研排摸项目尚无法做到信息与数据成果的共享,不可避免地因重复性工作浪费资源。相关专家与业内人士反映“上面要数据要材料不可能不给”,但多个部门同时向其提出类似要求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还没有真正形成上下左右贯通的部际合作机制。 (三)应用场景、需求与能力匹配度制约市场认知与预期 各部委与地方政府近年来对工业互联网的支持调门不断升高,希望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反哺地方”的路径实现良性循环。但调研中发现,工业互联网企业普遍存在疑虑。一是企业的认知不足,某大型制造企业孵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和传统制造业客户对接时,常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工业互联网究竟能干嘛?”二是企业自身转型需求与能力不匹配,大企业架构复杂、业务众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船大难掉头”,内部组织重构艰难;中小微企业制造基础相对薄弱,现有设备本身不具备数据采集能力,智能化改造和云平台服务购买的成本较高,难以下定决心“押注”工业互联网。 (四)补贴政策精准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2017年至今,相关部委及超过20个省、直辖市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大量工业互联网支持政策。但是在具体落地时,各地以补贴为主的支持政策曾被形容为“撒胡椒面”,一些地方政府不仅不完全了解补贴的项目具体属于工业互联网的哪个细分领域,同时评价标准不够细化,各地的补贴发放以企业数据“上云上平 台”为主,无法兼顾企业对底层数据的采集、数据上云上平台后的分析、利用云端数据进行仓储物流优化能力的评估。工业互联网起步伊始,“撒胡椒面”和大规模补贴的方式有助于提升业界的重视,但有专家担忧缺乏精准度的补贴政策如果延续下去,将出现此前光伏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中部分“骗补”的乱象,影响工业互联网良性发展。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补贴成效追踪不足,“投前评估-投后审核”体系尚未闭环。调研中了解到,中部某地级市成立工业互联网专项,每年拿出数千万元奖励补助企业智能化改造,但如何有效进行后续监管、跟踪并评估财政资金效果成为他们的政策落实痛点。 二、工业互联网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 工业互联网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供了“最优解”,已成为制造业产业生态融通创新的支撑底盘,更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但工业互联网发展还面临着如何夯实底盘、真正落实提质降本增效的问题。这就需要更多地关注行业产业,不能把工业互联网仅仅定位于对某个特定工厂、某个企业点的数字化提升上,而更多的是针对产业链的强链、固链、延链、补链等等方向。通过工业互联网来实现产业链的全面提升、产业链的动态监测,这样才能逐个行业地打通数字化。在这样的框架下,现阶段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包括我国不同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差异、“卡脖子”风险和人才培养体系路径等。 (一)我国工业门类齐全、体量巨大但不够均衡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是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我国依然不是制造业“强国”。国内制造业发展情况并不均衡,国家战略相关产业领先但过度依赖批量生产,尤其是从事中低端制造的企业,通常缺乏先进设备、技术和资金,在数字化高端化转型问题上陷入迷茫。“十三五”以来,“中国 制造业企业500强”东部入围企业数量与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差距还在不断拉大,东部企业的营收总额、平均营收水平的相对增速更高。从制造企业的现实条件看,普遍还缺乏数据采集、上云、分析与应用的基础,对于还没有进入工业“2.0”“3.0”阶段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的企业而言,暂时还不具备直接跨入“4.0”的能力。 (二)工业互联网设备与技术面临“卡脖子”风险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基础设施之一,技术开发与生产能力覆盖传统制造业与智能制造的各个领域。美国发起对华贸易战、科技战以来,以华为、中芯国际等为代表的科技制造业已成为重点打击对象,工业互联网涉及链条长、范围广,更是容易被美国“卡脖子”。我国在工业互联网相关的云计算、区块链等“软技术”上并不落后,但工业软件、数控机床等“硬本领”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断供”风险始终存在。工业软件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工业软件全球市场份额90%以上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占据,此前哈工大等高校被“断供”科学计算软件Matlab,便为师生的科研工作带来极大不便。类似的,目前国内的高性能机床基本上都是从德国、美国、日本这些国家进口,高端数控机床自给率不足10%,高端自造机床的核心部件也依赖进口。有专家认为,工业互联网涵盖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全链条,木桶效应最后的短板一定是在最短的那一块,如果有短板在整个产业链上,整个行业势必我一直以为我会被人“卡脖子”;如果不知道产业链的状态,连“卡脖子”的点在哪儿都不知道,这种“卡脖子”将更是要命。所以很重要的关键点是工业互联网涉及到的整个产业链条到底是什么,痛点堵点空白点到底是哪儿。 (三)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路径模式有待进一步清晰形成体系 工业互联网从概念到落地应用时间尚短,现阶段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的局面。根据多部委联合发布的《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