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报告(2023) 数字化赋能新型工业化创新实践 编委会 组长 王世江、杨昱 副组长 姚磊、王鑫阳、冉晓宁、蒲松涛、贾子君 编制组 高婴劢、凌纪伟、刘丽超、王琼洁、刘胜语 王轶、左佐卉、邱谈天、冯宜强、丁方园 郭运华 前言 工业是综合国力的根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新发展格局下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已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9月22日至23日,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在北京召开,明确部署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任务。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潮流下,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以下简称“数实融合”)形成历史性交汇,数实融合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关键特征和主线脉络,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开拓了新空间,成为区域探索新型工业化路径的战略支点。随着数实融合不断深化,数字化赋能新型工业化也向纵深发展并取得积极成效。一方面,各行业数字化转型进入全面加速期,高水平、多层次、个性化转型实践持续涌现;另一方面,数字科技企业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力和集成服务能力,为赋能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为梳理数实融合的发展进展、未来趋势和落地实践,新华网联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共同打造了“数字样板工程”品牌栏目,旨在跟踪行业数实融合实践,打造行业数实融合示范标杆,为政府决策、行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路径指导。随着新型工业化建设蓝图的徐徐展开,今年的“数字样板工程”进一步聚焦供给侧,以“数字化赋能新型工业化创新实践”为主线,广泛征集数字科技企业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案例,从“数据驱动、模拟验证的一体化研发设计;网络协同、实时决策的智能化生产;全周期、敏捷响应的协同化供应链;人机互动、精准服务的数字化营销;柔性组织、精益高效的平台化管理”五个方向梳理了领先企业以数字化推动数实融合、助推新型工业化的生动实践,并最终遴选出16个“数字化赋能新型工业化”优秀案例。在此基础上,编制形成《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报告(2023)》,解析了数字技术驱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助推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时代背景、理论框架、产业实践和趋势展望,回归“数字样板工程”发展初心,更好服务和支撑数实融合、助推新型工业化发展。 在今年的“数字样板工程”的案例征集和报告撰写过程中,依然得到全社会的持续关注、支持和参与,并特别感谢阿里、腾讯、徐工汉云、高通等中外企业提供的具有亮点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和应用场景,成为赋能新型工业化创新实践的重要力量。我们将持续打造“数字样板工程”品牌,凝聚行业共识、引领企业创新、加速实践推广,共同推动数实融合,共同创造数字化赋能价值。 编委会2023年12月 目录 一、时代进程: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与新型工业化建设形成历史性交汇 (一)数实融合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关键特征和主线脉络 (二)数实融合成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基因再造工程”(三)数实融合成为新兴实体产业根植壮大的发展沃土(四)数实融合成为区域探索新型工业化路径的战略支点 二、方案探索:数字化赋能新型工业化走向纵深(一)数据驱动、模拟验证的一体化研发设计(二)网络协同、实时决策的智能化生产(三)全周期、敏捷响应的协同化供应链(四)人机互动、精准服务的数字化营销(五)柔性组织、精益高效的平台化管理 三、路径成型:数字化赋能新型工业化加速演进(一)基础再造:从“哑设备”到泛在互联(二)要素融通:从人工配置到数据驱动(三)流程优化:从被动实施到主动响应(四)价值提升:从效率提高到效益创造 四、未来可期:数字化赋能新型工业化趋势洞察(一)智能技术集成融合,引领行业持续创新(二)场景需求生机勃发,创新实践双向发力(三)多元主体加快入局,发展生态持续繁荣(四)由建及用难度加大,商业价值深入探索 五、“数字样板”工程实践优秀案例 001 002 002 003 003 005 006 010 018 024 027 033 034 034 035 035 037 038 039 039 040 041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时指出,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李强总理进一步强调,要适应时代要求和形势变化,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这充分表明,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以下简称“数实融合”)。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下,数实融合与新型工业化形成历史性交汇,深刻改变工业生产函数,全面赋能工业技术、发展要素、产业模式、组织形态和治理方式根本性变革,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基因”再造,催生新兴数字化产业,驱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加速产业生态向全面开放、要素协同、高度自治方向发展,释放出更多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 一、时代进程: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与新型工业化建设形成历史性交汇 (一)数实融合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关键特征和主线脉络 新型工业化是以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工业化,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协调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绿色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开放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共享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要求。数实融合通过数字技术在实体产业全要素、全流程、全链条深度渗透和创新应用,实现新发展理念在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全面贯彻。在创新发展方面,数实融合推动数字技术、数据资源等新型生产要素全面渗透工业体系,驱动产业发展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在协调发展方面,数实融合通过协同和融合效应,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提高产业组织协同自治效率,优化供应链协同管理流程,促进企业内外部、产业链上下游、产业间的资源协调。在绿色发展方面,数实融合运用数字技术提升产业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将产品设计、生产等全生命周期阶段对环境的负面效应最小化,从而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在开放发展方面,数实融合基于网络和平台的开放创新特性,帮助我工业体系全面整合国际市场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在共享发展方面,数实融合跨区域、跨主体、跨层级配置各类资源要素,推动不同区域产业系统之间凭借要素自由流动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互利共赢。 (二)数实融合成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基因再造工程”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引领下,5G、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在工业制造领域加速应用,全方位重构产业创新方式、生产模式、主体形态和产业体系构成,促进形成嵌入数字化“基因”、以数据为驱动、平台为支撑、开放协同为关键特征的新型工业体系,从而更好适应数字时代的市 场需求和竞争规律。在数实融合发展策略的引导下,我国工业数字化能力加速提升,截至2023年6月,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60.1%和78.3%,比十年前分别提高33.1和26.4个百分点;工业互联网成为工业制造的新型基础设施,连接工业设备超过8900万台套, 日益融入45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生产活动全要素、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同时,“数字化基因” 的植入,也为传统产业要素配置优化、流程再造、业务创新带来更多价值空间,国内已建成的110余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2%,资源综合利用率平均提升22%,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运营成本平均下降19%,产品不良率平均下降24%。 (三)数实融合成为新兴实体产业根植壮大的发展沃土 随着数实融合的走深向实,以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工业数据、知识和流程的代码化、价值化不断创造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和新解决方案,逐步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数据价值化成为新增长点,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深度参与制造价值创新和分配,直接带动大数据软硬件和服务方案市场拓展,间接带动5G、云计算、物联网、工业软件等加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工业领域数据资源规模已超过通信、金融、零售等行业,超70%的工业企业数据规模达到TB级;工业企业日益重视工业数据的要素地位和资产价值,在数据采集、管理和应用等方面加快探索,石化、工程机械等领域数据采集已覆盖研发、生产、运维、管理等重要环节。解决方案双向发展步伐加快,不仅通用性、模块化解决方案日益普及,为行业数实融合奠定数字化发展底座,而且个性化、场景型解决方案加速探索,通过提供及时响应、动态调整、持续扩展的服务,更好适应生产制造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系统解决方案市场以平均13.8%的速度保持快速增长。数字技术与工业技术交叉融合,在加速工业知识、经验、工艺等算法化代码化的同时,日益催生数字孪生装备、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应用新产品,并日益成为数字产业的重要增长点。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为9.2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占GDP比重为7.6%,预计2025年上升至10%,在驱动数实融合、赋能数字化转型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彰显。 (四)数实融合成为区域探索新型工业化路径的战略支点 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越来越多的地方把推动数实融合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首要任务,以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发展,以实体经济转型持续壮大数字经济,着力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一些地方注重打通数实融合“要素链”,形成要素供给牵引型发展模式,比如,广东创新构建以行政机制主导和市场为主相结合的两级数据要素市场,打造新型数据交易场所、培育数据经纪人生态、开展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试点,推动开展企业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国家标准(DCMM)贯标,以数据要素贯通推动传统要素数据化协同共享,助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一些地方并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形成数实融合发展的产用协同互促模式,比如,江苏实施“智改数转”行动,设立专项资金,打造智改数转典型示范标杆,培育服务商资源池,服务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工作,与此同时,做强做优“数智云网链”等新兴数字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元宇宙等未来产业。一些地方优化促融合、育创新的政策机制,形成满足数实融合需求的营商环境涵养模式,比如洛阳市在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实施专项支持工程,发布转型指南、场景清单、转型标准,引导第三方开展评估问诊,运用数字技术手段支撑服务型政府,优化利企便民流程、提高对企服务效率。 二、方案探索:数字化赋能新型工业化走向纵深 (一)数据驱动、模拟验证的一体化研发设计 研发设计是工业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机”。传统的研发设计是基于实物、实地开展实验性验证,对每个新的产品、新的制造流程、新的生产工艺等进行大量重复性试验,通过实验规划、路径检测、数据提取、统计分析来确定各个环节的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这很容易造成设计验证成本高居不下,设计方向和逻辑可能从根本上难以实施,重复实验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基于人脑的设计理念和知识也难以持续积累。一体化研发设计类解决方案围绕提升企业研发效率,着眼于打通研发端和生产端的数据流,推动跨部门、跨地域的全流程数据贯通,构建虚拟仿真环境和实验对象数字孪生体,通过各类参数调整进行实验模拟、对象调优,从而在最短时间、最低成本的基础上确定最优工艺、最适应流程和最优产品方案。 【案例】国睿信维睿知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系统 ●痛点解决: 大型装备制造业的装备研发面临复杂程度高、参研单位多、使用工具多、协同难度大、研制周期长、数据体量大、追溯要求高、质量要求严等方面挑战。 ●解决方案: 国睿信维开发的睿知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