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观点 世卫组织网站最新数据,截至北京时间22日零时24分,全球确诊病例较前一日增加294,250例,达到623,893,894例;死亡病例增加760例,达到6,553,936例。单日病死率为0.26%,累积病死率为1.05%。截至10月17日,牛津大学OurWorldinData统计全球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2,841,162,457剂次,接种率68.33%。 近期几种最新变种毒株的感染占比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出现快速提升,其中XBB突变数量最多,也最有竞争力。WHO本周三报告,XBB很可能是迄今为止逃避免疫能力最强的新冠变种,同时表示有迹象显示XBB比其他奥密克戎亚型的传播速度更快,但没有证据显示该亚型会导致病情加重。 10月初法国奥密克戎新变异株BQ.1.1感染占比为16%(9月底为6%)。BQ.1.1在德国、美国等国家传播得更快,德国单日确诊数已在近日突破15万例;截至10月22日,美国23.3%的新感染病例来自于BQ.1、BQ.1.1、BF.7。BQ.1.1逐渐成为主流的亚变体主要是因为它降低了单克隆抗体治疗的有效性。 据美国、中国等国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显示,XBB与BQ.1.1一起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免疫逃脱能力最强的新冠病毒变种,疫苗对BQ.1.1可能还有一点作用,但是对XBB几乎不再有效,且此前无论感染BA.1,BA.2或BA.5都无法对XBB感染产生保护作用。我们预计相关的调整疫苗是有意义的,BQ.1.1是从BA.5衍生而来的,专门针对奥密克戎BA.5的加强针应是较好的选择。上周,辉瑞披露针对BA.4/BA.5变异株调整的奥密克戎二价疫苗在Ⅱ/Ⅲ期实验的早期数据,结果显示疫苗仍然对奥密克戎BA.4/BA.5有作用。 在口服药方面,10月6日,Molnupiravir临床研究进展结果表示,其无法有效降低患者28天住院和死亡率,但在次要终点上,LAGEVRIO组首次恢复时间估计有4天的显著改善(10.4vs14.5天)。以色列研究人员进行的另一项对真实世界数据的分析表明,LAGEVRIO降低了因COVID-19感染的65岁及以上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但在40-64岁的人群中没有发现任何益处的证据。 重点推荐 (2022.9.26-2022.10.9) 本周医药相较前期仍处高位震荡,从交易量来看,总体维持千亿上下的水平,筹码交换持续,有望为后期上涨打开空间。指数上来看,我们认为下周会前低后高,上半周仍会有支撑试探,后半周有望随着三季度业绩催化而出现再次上行。配置角度来看,随着近期板块配置方向的转移,医药政策端的利好持续释放,边际不断改善,资金出现跷跷板效应,如海外医药和科技市场能保持相对稳定,我们认为短期板块景气度仍能维持较高水平。因此,我们短期仍旧建议弱化个股,重视板块β的投资策略: 中邮证券医药周报:行业配置偏移+政策催化 , 拉动医药走出独立行情(2022.10.10-2022.10.16) 【中邮证券】同和药业:产能释放叠加新产品放量,公司将迎来业绩拐点 医疗消费——疫情防控有望11月后持续放松,政策持续支持民营医疗服务。国家陆续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及相关配套防控措施,国内防控政策或进一步放松,因疫情对医疗服务机构的影响也将出现边际减弱。部分民营医院和血制品企业将显著受益,建议关注:天坛生物*(600161)、国际医学*(000516)、爱尔眼科*(300015)等。 医疗新基建后周期——医疗新基建历经两年,进入后周期阶段。 医疗新基建趋势起于2020年,2020-2021年各类型医院建设项目立项面积同比大幅增长。当前医疗新基建景气度从前端土建开始扩散,后续的医疗专项工程、医疗设备采购、医疗信息化等将陆续受益。同时,国家出台财政贴息政策,支持国产医疗大型设备的采购力度,建议关注:迈瑞医疗*(300760)、华康医疗*(301235)、康众医疗*(688607)、祥生医疗*(688358)等。 原料药——在上游原材料成本不断下降,海运价格逐步回归疫情前和美元走强汇兑损益提升的背景下,整个板块业绩有望在Q3出现快速反转,beta效应叠加部分个股的短期催化或引领整个板块走出低谷。重点推荐:同和药业(300636)等。 创新药——Q3在美元指数不断推升的背景下,国内创新药板块与港股18A均出现快速的回撤,但美国XBI指数却受美元资产回流而表现相对较好。因此,我们看好在9月底美元指数见顶后的国内创新药板块与港股18A的补涨行情,尤其看好在配置初期,市场研究较为深入的且临床、产品上市和BD进展皆较为顺利,尤其是核心管线已被充分验证的标的。建议关注:荣昌生物-B*(9995)、康方生物-B*(9926)。 CRO/CDMO——前期受一级市场投融资不景气,中美关系及新冠大订单等多因素扰动,整体医药外包板块估值出现快速回撤,但相信随着行业内部分优质公司业绩不断兑现,以及资本寒冬的最终终结有望迎来估值与业绩双升阶段。建议关注:药明康德*(603259)、昭衍新药*(603127)、凯莱英*(002821)等。(其中,标注*的暂未深度覆盖) 风险提示 全球供给侧约束缓解不及预期;美联储加息超预期;一级市场投融资不及预期;医药政策推进不及预期;疫情防控政策超预期。 1中邮观点: 1.1本周观点 世卫组织网站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22日零时24分,全球确诊病例较前一日增加294,250例,达到623,893,894例;死亡病例增加760例,达到6,553,936例。单日病死率为0.26%,累积病死率为1.05%。2022年10月15日-2022年10月21日间全球平均七天每日新增确诊病例46.16万例(上一周为45.39万例),全球平均七天每日新增死亡病例1370例(上一周为1371例),海外疫情环比略有上升。截至10月17日,牛津大学Our World in Data统计全球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2,841,162,457剂次,接种率68.33%。 图表1:2020-2022年全球新冠累积确诊人数 图表2:2020-2022年全球新冠累积死亡人数 图表3:6-10月全球新冠7日平均新增确诊人数 图表4:6-10月全球新冠7日平均新增死亡人数 截止至2022年10月20日,香港(上一周为4871.28例)、日本(上一周为28054.28例)、韩国(上一周为20354.71例)和台湾(上一周为40397.57例)的七日平均确诊病例处于上升趋势。 图表5:10月20日重点国家新冠病例确诊与死亡数据 虽然全球整体疫情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但近期几种最新变种毒株的感染占比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出现快速提升。其中以XBB、BQ.1和BQ.1.1最为引人关注。 下面是主要变异亚型RBD关键突变的数量情况:>=6处突变:XBB >=5处突变:BQ.1.1,BN.1,BM.1.1.1,CA.1 >=4处突变:BA.2.75.2,BQ.1,BM.1.1,BY.1,BA.2.3.20>=3处突变:BA.4.6,BF.7 从上述可以看出XBB突变数量最多,也最有竞争力。WHO本周三报告,XBB很可能是迄今为止逃避免疫能力最强的新冠变种,已在26个国家被发现该变种是奥密克戎亚型BA.2.75和BJ.1结合衍生的亚型。于今年8月首次在印度被发现,目前已经出现在17个国家。XBB存在大量突变,世卫最新周报指出,初步实验室证据显示XBB是新冠变种中免疫逃逸能力“最强的”亚型,且有迹象显示XBB比其他奥密克戎亚型的传播速度更快,但没有证据显示该亚型会导致病情加重。新加坡卫生部上周末确认,XBB已经成为新加坡的主要流行株。 图表6:预测免疫逃逸指数vs与ACE2结合情况 本月,尽管新加坡和孟加拉普遍接种了疫苗并施打了加强针,但该变种的水平一直在上升。 但根据GISAID的数据,包括加英印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新变种病例也在上升,过去30天,XBB或其衍生变种在新加坡的集中度最高,其次是印度、孟加拉、美国、澳大利亚和丹麦。 图表7:新冠病毒结构和尖峰蛋白位置示意图 肯亚肯塔克州琼斯伯勒纽约理工学院校园研究助理院长兼副教授RajRajnarayanan表示,XBB.1于9月15日在美国首次被发现,XBB与BQ.1.1一起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免疫逃脱能力最强的新冠病毒变种,超过了今年夏天在全球占主导地位的共同祖先BA.5。 北京大学曹云龙教授通过接种不同疫苗,以及接种疫苗后又突破感染后的血清测试结果来看,疫苗对BQ.1.1可能还有一点作用,但是对XBB几乎不再有效。从目前有限数据来看,此前无论感染BA.1,BA.2或BA.5都无法对XBB感染产生保护作用,但是此前感染BA.4/5对BQ.1.1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另外,BQ.1和BQ.1.1于7月中旬首次被发现,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分支,与BF.7一样,均属于奥密克戎BA.5衍生出的新变体。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的微生物学教授AndyPekosz表示这个新的亚变体在其尖峰蛋白上发生了一些突变,看起来是一种迄今为止可能最有能力逃避疫苗诱导免疫的病毒,以及一些抗体治疗。 在一项个月发表的未经过审议的预印本论文中,研究者对多种近期新出现的新冠病毒新变体的突变进行了研究,其中就包含了BQ.1.1,研究结果显示,BQ.1.1在BA.5的基础上,产生了R346T+K444T+N460K这3个显著的突变,主要发生在受体结合域上,这种变化使其成为具有强烈免疫逃逸特性的变异株,它是具有最强免疫逃逸性的变异株之一。 图表8:2022/10/16-2022/10/22美国变种毒株比例 据Cov-Spectrum平台的数据显示,在法国,9月底奥密克戎新变异株BQ.1.1感染占比为6%,10月初已经攀升至16%。BQ.1.1在德国、美国等国家传播得更快,受新变异毒株的扩散,德国单日确诊数已在近日突破15万例。美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当前奥密克戎新型变异株已经开始在美国肆虐,截至10月22日,变异株分支BQ.1、BQ.1.1、BF.7在美国造成了23.3%的新感染病例,比上周出现明显提升。 BQ.1.1逐渐成为主流的亚变体主要是因为它降低了单克隆抗体治疗的有效性。那些癌症患者和移植接受者等无法获得足够新冠疫苗保护群体中,大幅降低药物的有效性。 图表9:SARSCoV2变种毒株增长监测 BQ.1.1的免疫逃逸能力更强,因为它有快速的倍增时间,这意味着它传播得非常快。包括礼来的Bebtelovimab和阿斯利康的Evusheld在内的部分治疗药物可能对BQ.1.1无效。人类自然免疫而产生的抗体,可能一定程度上也不会对BQ.1有很好的效果。但巴塞尔大学Biozentrum病毒和细菌进化研究小组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BQ.1.1与BA.2.75.2的“免疫逃逸和突变在相似的位置”。接种了针对BA.5的疫苗的人群,可能比最初的免疫更有效。近期有来自中国和瑞典的预印本研究表明,人类抗体确实对这种变体的识别度要差。 目前为止,我们还没看到更多证据,判定疫苗接种针对BQ.1.1是否有效。但BQ.1.1是从BA.5衍生而来的,我们预计相关的调整疫苗是有意义的,专门针对奥密克戎BA.5的加强针应是较好的选择。美国也开始推出了奥密克戎的加强针,加强针的目标是BA.5。上周,辉瑞披露针对BA.4/BA.5变异株调整的奥密克戎二价疫苗在Ⅱ/Ⅲ期实验的早期数据,接种7天后采样的血清显示,受试者对奥密克戎BA.4/BA.5的中和抗体反应较接种前显著提升,且安全性和耐受性与原版疫苗相近。 图表10:奥密克戎BA.2及其变体 在口服药方面,10月6日,默沙东和Ridgeback Biotherapeutics发布了其新冠口服药Molnupiravir(莫诺拉韦)的两项真实世界临床证据和一项非临床研究进展结果。其中一项研究是由牛津大学赞助的临床试验PANORAMIC研究,有25783名平均年龄为56.6岁的参与者。 其中大于98%的参与者都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