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天风证券]:石油石化:OPEC再减产拉升油价,美国还有哪些手段?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石油石化:OPEC再减产拉升油价,美国还有哪些手段?

化石能源2022-10-09张樨樨天风证券李***
石油石化:OPEC再减产拉升油价,美国还有哪些手段?

OPEC再度减产,油价拉回年线上方 10月5日,第33届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会决定总产量从2022年8月的要求产量水平下调200万桶/天。我们初步测算,实际减产幅度在85万桶/天。 布伦特油价此前受美联储加息带来的宏观衰退影响一度跌至76美金/桶,自俄乌战争以来最低水平。OPEC宣布减产之后布伦特原油价格回升至98美金/桶。 美国还有哪些手段可用于抑制油价? 1)继续释放SPR,空间已经有限。 2)实施出口限制,将拉大B-W价差,且对全球平衡不利。 3)NOPEC立法或是终极武器,但能否通过及影响尚待观察。 我们对原油的观点:原油基本面仍然较强。需求旺季渐进、且有中国潜在改善因素;供给OPEC减产和欧盟对俄禁运均是利多因素。但宏观仍是压制油价的主要因素。对2022Q4以及2023年油价预测为80-100美金/桶。 风险提示:美联储加息继续超预期的风险;NOPEC法案通过的风险;欧盟对俄石油禁运影响大于预期的风险。 1.OPEC再度宣布减产 10月5日,第33届欧佩克和非欧佩克部长级会议提出,鉴于全球经济和石油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以及加强对石油市场长期指导的必要性,决定欧佩克和非欧佩克参与国的总产量从2022年8月的要求产量水平下调200万桶/天。我们初步测算,实际减产幅度应不少于85万桶/天。 图1:OPEC+第33次会议减产幅度估算(单位:百万桶/天) 2.此前宏观衰退预期带来的油价跌幅有望被修复 3月份以来,美联储连续五次加息。最近9月份美联储议息会议加息75bp,且点阵图显示后续的加息力度有望超市场预期。叠加天然气问题导致对欧洲衰退的担忧,使得布伦特油价此前一度跌至约76美金/桶,至俄乌战争以来最低水平。OPEC宣布减产之后布伦特原油回升至98美金/桶。 图2:此前宏观衰退预期带来的油价跌幅有望被修复(单位:美元/桶) 3.美国有哪些措施可用于抑制油价? 1)继续释放SPR,但空间有限。3月31日,拜登宣布美国将在六个月内从SPR释放18000万桶原油,即大约100万桶/天。SPR的抛售原计划在10月结束,但考虑到增加交付所需的时间,全部交付可能会持续到11月甚至12月。 本轮SPR抛售结束后,SPR将下降至198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约3.4亿桶。根据美国能源部引用的IEA标准,SPR必须保留相当于90天净进口量的水平——约2.7亿桶。即,本轮抛售之后,美国SPR可供进一步抛售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6000万桶,相当于目前抛售速度最多再抛两个月)。 2)实施出口限制。美国NEC主任布赖恩表示,出口限制也是摆在桌面上的选项。 1973年阿拉伯国家发动石油禁运,国际油价大幅飙升。为控制本国石油价格,美国相继出台《紧急石油分配法案》和《能源政策和节能法》成为又一部禁止原油出口的法案。到2015年,受页岩油革命影响,美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下降,且轻质原油供给相对过剩,奥巴马政府解除了实施40年之久的美国原油出口禁令。 我们认为如果实施出口禁令,将对美国本土供需带来压力,压制WTI价格,进而影响页岩油的供给增长,对于全球平衡不利,反而会造成Brent价格上行。 3)推动NOPEC立法。 NOPEC全称“反原油生产和出口卡特尔法案”(No Oil Producing and Exporting Cartels Act),一旦通过将授予美国政府权力,对OPEC组织进行诉讼并要求巨额赔偿。据称,NOPEC正在获得美国两党和两院的空前支持。 美国石油工业协会API明确反对NOPEC立法,理由是其将对美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带来不利影响。 NOPEC法案能否获得通过,以及如何有效应用于主权国家而非企业,尚待观察。 4.我们对原油的观点 原油基本面仍然较强。需求方面,8-9月份炼厂检修及结束,叠加中国疫情改善、成品油出口配额发放,以及欧洲冬季缺气,拉动四季度原油需求。供给方面,OPEC再度减产,以及欧盟对俄油禁运将于12月份正式开始。 宏观仍是压制油价的主要因素。美联储年内加息步伐仍可能带动强美元,消费国货币贬值给需求预期带来担忧。但是考虑到去年四季度油价已经处于80美金/桶附近,对通胀而言基数因素已经影响不大。 综上对2022Q4以及2023年油价预测80-100美金/桶。 5.风险提示 美联储加息继续超预期,导致需求衰退、油价大跌的风险; NOPEC法案通过对欧佩克行为模式造成影响,造成供给大量抛售、价格大跌的风险; 欧盟对俄石油禁运影响大于预期,导致油价超预期上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