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收6.01亿元(+53.29%),实现归母净利润1.95亿元(+36.46%),剔除股份支付后实现归母净利润2.10亿元(+46.69%);其中2022年Q2单季度实现营收3.83亿元(+78.95%),实现归母净利润1.32亿元(63.69%)。 公司业绩整体增长显著,其中新能源业务收入增速翻倍。2022年H1公司整体业绩增速较快,主要在于新能源行业迅速发展,及3C电子行业持续稳定增长。 分业务来看,2022年H1公司3C行业收入约3.70亿元,同比增长38%,新能源行业收入约1.7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32.46%。 收入结构变化带动毛利率环比提升。1)2022年H1公司整体毛利率67.99%,同比提升0.41pp,其中Q2单季度毛利率69.50%,环比Q1提升4.16pp。Q2毛利率明显提升主要在于公司收入结构变化,高毛利率的3C业务占比提升。2)费用率方面,2022年H1期间费用率为32.07%,同比提升0.96pp,其中销售费用同比增长61.82%,主要在于销售人员增加、股份支付费用增加,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7.97%,主要在于研发人员增长、研发项目增多及股份支付费用增加。 3)净利率方面,2022年H1公司整体净利率32.53%,同比下降4.01pp,其中Q2单季度净利率34.58%,环比Q1提升5.64pp。 机器视觉行业景气度高,预计我国2022-2025年市场规模CAGR达到21%。 机器视觉是用机器代替人眼,对事物进行检测、判断和控制,被广泛地应用于产品尺寸检测、缺陷检测、产品识别、装配定位等方面。2015-2020年,全球机器视觉器件市场规模由56亿美元增长至107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13.8%。2021年我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达到181亿元,预计2025年达到393亿元,2022-2025年复合增速为21%。 公司技术水平领先,机器视觉产品线逐步完善。公司以光源技术、光源控制器技术、镜头技术、视觉分析技术为核心,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分别建立了成像技术和视觉分析技术两大技术平台。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1.37亿元,营收占比15.67%。经过十多年的沉淀,公司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机器视觉核心软硬件的产品体系。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已经覆盖光源及光源控制器、镜头、视觉控制系统等主要机器视觉部件,工业读码器、3D激光传感器在重要客户完成测试并开始小批量应用,同时自主相机的常用型号也开始覆盖。此外,公司拥有丰富的机器视觉产品经验,特别是在3C电子、新能源等领域,公司与国内外知名设备厂商和终端用户有着长期合作经历,巩固了公司在相关领域的优势地位。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4、5.17、6.73亿元,对应EPS分别为4.78、6.27、8.16元,未来三年归母净利润将保持31%的复合增长率。2022-2024年4家可比公司平均PE为64、45、33倍。考虑到公司为国产机器视觉核心零部件的龙头,具有稀缺性,给予公司2023年60倍PE,目标价376.20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行业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新产品的研发及市场推广的风险等。 指标/年度 1奥普特:国产机器视觉零部件龙头,下游布局多领域 1.1光源起步,不断完善机器视觉产品线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机器视觉供应商,助力实现核工业领域“机器换人”。公司成立于2006年,主要从事机器视觉核心软硬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我国国内较早进入机器视觉领域的企业之一。目前公司自主产品线已覆盖光源、光源控制器、镜头、工业相机、视觉系统等机器视觉核心软硬件产品,在工业读码器、3D激光传感器及深度学习产品方面完成布局并取得了初步的销售突破。 公司以光源为突破,逐步覆盖光源控制器、镜头、工业相机等机器视觉核心软硬件产品。 2006年成立之初,公司以机器视觉核心部件中的光源产品为突破口,进入了机器视觉市场; 2012年公司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SciVision视觉开发包、SciSmart智能视觉软件;2014年公司成立镜头事业部,布局机器视觉镜头的研发和生产;2015年公司推出SCI-Q2视觉控制器;2019年首次实现自主相机销售核心软硬件完成全面覆盖;2021年工业读码器、3D激光传感器、深度学习实现销售突破。 图1:公司以光源为突破,逐步覆盖机器视觉核心软硬件产品 公司自主产品线覆盖光源、光源控制器、镜头、工业相机、视觉控制系统等机器视觉核心软硬件产品,并在工业读码器、3D激光传感器及深度学习产品方面完成布局,已通过多家终端相关客户测试及批量销售。 公司主要布局3C、新能源、半导体、汽车等行业。1)3C电子行业:3C客户合作深度不断加强,终端客户对机器视觉的需求由组装向模组前置,公司产品在相关产业链渗透率提升、合作范围不断拓展,产品线从手机扩展至平板、耳机、手表等。从解决方案来看,从成像方案扩展到整体方案。2)新能源行业:机器视觉广泛应用于电池生产过程中各关键工序的缺陷检测、尺寸测量和定位。大量成熟方案的应用和推广,公司产品和技术已经获得行业龙头宁德时代、比亚迪、蜂巢等企业认可。3)其他:公司积极推进半导体、汽车行业的海外市场布局。 图2:公司自主产品线覆盖机器视觉核心软硬件产品 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卢治临、卢盛林兄弟。卢治临直接持有公司29.79%的股权,卢盛林直接持有公司29.13%的股权,卢治临先生、卢盛林博士还分别持有千智投资43.22%和42.26%的份额。综上,卢治临、卢盛林兄弟合计持有公司63.89%的控制权。 图3:奥普特股权结构: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卢治临、卢盛林兄弟 1.2公司业绩增长较快,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高 公司业绩实现较快增长。2017至2021年,公司营收从3.03亿元增长至8.75亿元,2018-2021年营收CAGR达到30%,归母净利润从0.76亿元增长至3.03亿元,2018-2021年归母净利润CAGR达到41%。2022年H1公司实现营收6.01亿元,同比增长53.29%,实现归母净利润1.95亿元,同比增长36.46%。 公司盈利能力较强,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高。2022年H1公司毛利率为67.99%,净利率为32.53%。公司期间费用率在30%左右,2022年H1公司期间费用率为32.07%。 图4:2018-2021年奥普特营收CAGR=30% 图5:2018-2021年奥普特归母净利润CAGR=41% 图6:2022H1奥普特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较高 图7:2018-2021年公司期间费用率在30%左右 从各产品收入结构来看,2021年公司光源、相机、配件、镜头、视觉控制系统、光源控制器产品收入占比分别为35%、17%、15%、14%、10%、9%,毛利率分别为73%、55%、61%、66%、71%、66%。 图8:2021年公司营收结构较为均衡 图9:公司各产品毛利率 3C和新能源行业收入占比约90%。从行业应用来看,2021年3C行业收入占比59%,新能源行业收入占比29%,其他行业包括半导体、光伏、汽车等领域目前收入体量较小。从地区收入情况来看,2021年公司境内销售占比90%。 图10:3C和新能源行业收入占比约90% 图11:2021年公司境内销售占比90% 2盈利预测与估值 2.1盈利预测 关键假设: 3C电子业务:3C客户合作深度不断加强,终端客户对机器视觉的需求由组装向模组前置,公司产品在相关产业链渗透率提升、合作范围不断拓展,产品线从手机扩展至平板、耳机、手表等。从解决方案来看,从成像方案扩展到整体方案。公司在手项目充足,交付周期在1个月左右,预计2022-2024年在手项目增速分别为30%、30%、25%,毛利率分别为72%、72%、70%。 新能源业务:大量成熟方案的应用和推广,公司产品和技术已经获得行业龙头宁德时代、比亚迪、蜂巢等企业认可。预计2022-2024年订单增速分别为50%、40%、35%,毛利率分别为50%、50%、50%。 其他:公司积极推进半导体、汽车行业的海外市场布局,预计2022-2024年在手项目增速分别为20%、20%、30%,毛利率分别为70%、70%、70%。 基于以上假设,我们预测公司2022-2024年分业务收入成本如下表: 表1:公司分业务收入及毛利率预测 2.2相对估值 我们选取天准科技、凌云光、禾川科技、绿的谐波为可比公司,其中,天准科技主要生产机器视觉设备,下游包括消费电子、PCB、半导体等领域,凌云光主要生产机器视觉系统和机器视觉设备,公司和天准科技、凌云光同处机器视觉赛道,但公司处于偏上游的核心零部件的生产。禾川科技主要生产工控行业的核心零部件伺服系统,绿的谐波生产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谐波减速器。2022-2024年4家可比公司平均PE为64、45、33倍。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4亿元、5.17亿元、6.73亿元,未来三年归母净利润将保持31%的复合增长率。考虑到公司为国产机器视觉核心零部件的龙头,具有稀缺性,给予公司2023年60倍PE,目标价376.20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表2:可比公司估值(截至2022年8月24日) 3风险提示 1)下游行业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3C、新能源、半导体、汽车等高端装备行业,若下游行业需求不及预期,则将对公司订单和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2)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我国机器视觉行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强研发和技术投入,此外也有新的企业进入机器视觉行业。若公司未来不能持续维持竞争优势,将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3)新产品的研发及市场推广的风险。公司工业读码器、3D激光传感器在重要客户完成测试并开始小批量应用,同时自主相机的常用型号也开始覆盖,若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不及预期,将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