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指数报告 项目负责人:郭斌 项目成员:殷嘉咛、贾玥、张宁、李曦、张嘉乐 支持单位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深圳报业集团深新传播智库 2022年8月 目录 第一章引言篇1 1.1创新:中国制造定位未来的必由之路1 1.2重新认识制造业的关键地位2 1.3创新与企业韧性3 第二章样本篇5 第三章指数构造方法篇8 3.1基础指标的数据来源与测度9 3.2评估权重生成11 第四章城市分析篇14 4.1创新型公司城市集聚14 4.2创新优势行业分布既有共性又有差异16 4.3创新效率与创新势力的均衡发展有待提升24 第五章省份分析篇28 5.1创新指数500强企业的省级分布28 5.2省级创新指数500强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29 5.3各省创新势力—创新效率排名情况30 5.4各省创新势力—创新效率排名前四分之一企业的创新指数分项指标情况33 第六章时间趋势篇35 第七章数字化关注分析篇40 7.1数字化关注40 7.2创新指数500强样本分析45 7.3创新势力与创新效率200强样本分析47 第八章创新对于企业韧性的影响49 第九章投资组合收益篇51 9.1根据2021年创新指标排名前三十及前五十的企业构造投资组合样本51 9.2根据2019—2021年三年创新指标排名均处于前五十的企业构造投资组合样本52 9.3根据2021创新指标排名剔除EVA为负的企业构造投资组合样本53 9.4根据2019—2021年三年创新指标排名剔除EVA为负的企业构造投资组合样本54 附录56 一、2021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指数500强56 二、2021中国上市公司创新势力200强61 三、2021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效率200强63 第一章引言篇 1.1创新:中国制造定位未来的必由之路 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制造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创新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企业必须面对的必答题。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尤为如此。 在中国制造发展的很多年里,海外市场与本土市场对于中国企业寻求增长机会而言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过时至今日,本土市场的重要性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逆全球化的迹象出现,尽管海外市场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出于对冲不确定性的目的,对本土市场的强调会变得更为突出;另一方面,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超大规模市场,本土市场所带来的增长机会已经日益凸显。不过,伴随着本土市场中绝对购买力的不断上升,已经出现了明确的“消费升级”趋向,也就是说,在这样的市场里,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关注价格的低廉,转而对品质和品牌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品质与品牌的背后,没有创新的支撑,无疑是很难实现的。 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增强了创新对于竞争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经济体当中,在任何一个市场领域,那些参与其中的企业如果按照能力的高低(或者说位势)来进行由高到低的排列的话,会形成一个能力的分布阶梯。在正常的时期,不同的能力位势会对应于不同的市场定位及用户群体,所以它们可以较好地完成错位竞争。然而,当一些负面的经济冲击 (就像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冲突这样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外部冲击事件)发生时,宏观经济体系会出现收缩,因而不论是在消费端还是供给端,消费者和企业对于价格的敏感性会出现上升,消费者会更希望节约自己的开支,企业会有更强的节省成本的动机,因此会发生这个能力位势从顶部开始延展的向下压缩。换言之,处于能力位势更上端的企业,为了弥补自身定位市场的购买力流失,会必然地向下延展,进而形成从能力位势阶梯的上端向下端不断地压缩的趋向,如同我们看到的多米诺骨牌游戏。在这样的市场中要想获得持续 生存甚至是寻求增长,用创新来建立差异化的优势几乎是唯一的选项。 当然,劳动力成本的上移也是造成创新成为必然选项的重要因素。企业的持续生存依赖于它们所能够获取的持续收入流以及由此发生的成本。当成本侧出现上升的时候,它们所能选择的就是要么寻找到与以往不同的方式来维系低成本制造优势,要么是拓展自身的收入流。如果说之前的很多年里,中国制造业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那么到了今天,低成本制造已经越来越难以单纯地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来塑造,而是越来越需要借助于创新所具有的力量。事实上,创新不仅是寻找到维系低成本制造优势的基础,也是为企业带来存量增长乃至增量增长的最为强大的力量。 不仅如此,正在涌现的一系列增长机会,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由创新所引发的。这些机会的出现,甚至构成了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的综合性竞争游戏。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由于它超长的产业链条以及潜在的巨大体量,为产业链的上下游带来了巨大的增长空间。而如果想要在这样的增长机会里获得一席之地,以创新为基础构建企业自身的独特竞争力,已经成为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全球博弈中不能放弃的战略性力量。 1.2重新认识制造业的关键地位 曾经有这样的一种观点,那就是随着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以及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产出中所占比重的不断上升,制造业已经完成了它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这种观点事实上甚至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有一段时间经常在媒体和讨论中被提及。这种观点的得出,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所熟悉的“微笑曲线”是有关的。因为依据微笑曲线的观点,在对所创造的价值增量的分割中,制造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是远远不如微笑曲线两端的环节──也就是“品牌与设计”“核心技术与研发”。这易于给人们这样的一种印象,那就是制造在整个价值分割的竞争游戏里是并不重要的一环。 值得指出的是,制造业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我们面对的现实。一方面,中国制造所具有的极其庞大的规模(连续12年在规模上全球第一),使得中国制造客观上并不仅仅是为了中国本土市场而产生的,它也是因为全球市场而产生的。中国制造与全球市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 很特别,一方面中国制造需要全球市场的需求来保持这样的制造体系有效运转,进而奠定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盘;另一方面全球市场也需要由中国制造提供更具有成本和效率优势的产品。与此同时,制造业为中国所带来的就业机会,目前是很难有其他的产业部门(包括服务业在内)能够完全替代的。 更为关键的是,在全球化博弈的时代,尤其是在逆全球化的趋势里,制造业为中国带来了强大的博弈力量。毋庸讳言,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品牌影响力上与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在整体上还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差距。在此情形下,制造环节的综合能力成为我们在逆全球化时代关键的博弈力量基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17日在湖南长沙考察调研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讲话中所提到的,“创新是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品质,也是今后我们爬坡过坎必须要做到的。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制造业也一定要抓在我们自己手里。”这充分表明了制造业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1.3创新与企业韧性 拥有更强创新能力的企业,在应对长期性冲击上具有更为强大的韧性。 自2018年以来,中国企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与冲击。我们知道,尽管一直以来我们都假定企业所面对的唯一确定性就是不确定性,然而所有的外部冲击,也就是那些超出我们的已有预期并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不利影响的事件,都会让企业承受较大的压力,甚至是带来非常负面的结果。 事实上,我们可以把企业面对的这类影响划分为三种类型:短期的冲击事件(具有较大影响且需要在短期内做出快速应对);可预期的长期压力(例如碳中和与碳达峰、劳动力成本的上移);长期性的冲击事件(但又混合了不确定性和短期响应的压力)。以往企业关注的焦点是前两类,因为它们更为常见。然而,自2018年之后中美贸易冲突以及2019年的新冠疫情,却以一种更为特殊的方式对中国企业产生影响。 之所以称之为“更为特殊”,这是因为这两个事件所带来的冲击,存续的时间很长但又充满了不确定性(至少在身处其中的我们很难完全预测它的走向);并且,它们由于在时间上的交叠,更加导致其影响不论在范围还是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正是因为冲击的性质有所差异,所以导致它们的应对方 数字化成为创造商业价值的强大赋能力量。 式也会存在差异。对于短期冲击,我们的可选项包括了被动地等待短期冲击过去,或者是期待在短期冲击过去之后再寻求快速的恢复;而对于可预期的长期压力,我们至少在理论上有更长的时间去应对。而对于第三类冲击事件,上述这些应对方式似乎都不是特别有效。 这将意味着对于企业韧性(resilience)的极大考验。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我们对于韧性的关注点是在冲击中的对冲能力以及在冲击后的快速恢复能力。由于长期性冲击事件在时间上的延续,使得我们不得不把目光更多地转向冲击中的对冲能力与行动。 在此,我们更为关注的是三个问题。首先,面对这样的冲击,中国企业将会面临着怎样的长期性的、结构性的变化?正如《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2020年3月20日在《金融时报》上发表的文章中给出了这样的表述:“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危机,这也许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危机。当风暴过去之后,我们将会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它们将会在一个变化后的新环境中寻找未来的方向。 另外我们所关注的是,创新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强大的价值创造力量。那么,那些拥有更强创新能力的公司,是否能在这样的长期性冲击下,展现出更为强大的韧性?它们的绩效(不论是盈利性还是增长性)是否都会有着更佳的表现?为此我们在2022年的创新指数报告当中,进行了专门的检 验。数据分析表明,那些在创新指数排名中更靠前列的公司,在2018—2021 年这4年间,不论是在盈利性还是在业务增长上都具有更强的韧性表现。由于数字化具有较强的赋能效应,正在越来越多地被企业所关注并大量 运用在它们的业务运营与组织管理实践当中。一些研究表明,数字化能够增强组织的效率以及灵活性,并且能够在更大限度内实现效率与灵活性的平衡,因此一个有趣的话题是那些在创新排行榜更为靠前的公司,是否会对数字化有着更多的关注?或者说更为强调数字化是否对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具有赋能效果?为此我们在2022年的创新指数报告当中,也增加了相应的内容对此进行分析。 第二章样本篇 我们选取了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评估对象(注:不含港澳台地区),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均包含在内。考虑到创新形态与创新能力表现形式存在行业差异,我们所覆盖的上市公司行业包括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综合四大类36个二级细分行业。为了保证数据的可得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我们删减了一些企业样本,删减过程所依据的判定原则如下: (1)2020—2021年间退市或暂停上市; (2)2020—2021年间借壳上市; (3)2020—2021年间发生重大资产重组; (4)2020—2021年间主营业务变更为非研究设定的行业范围; (5)未公布重要指标信息从而导致关键数据的缺失,例如2020—2021年财务报表缺失; (6)2020—2022年间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出现异常而进行了特别处理(ST)。最终进入创新指数排名的上市公司样本有2842家,这些企业在2020—2021 年的数据均完整可得。 图2-1和图2-2分别为这2842家A股上市公司的行业和区域分布情况。从行业分布来看,企业数量占比位列前五名的行业分别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上述五个行业所包含的企业数量约占总体样本的50%;从区域分布来看,企业数量位列前三名的地区分别为广东省、浙江省和江苏省,上述三个省份的企业约占总样本的45%。 2842家A股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情况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