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信证券]:固定收益专题报告:六轮牛熊拐点的特征分析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固定收益专题报告:六轮牛熊拐点的特征分析

2022-08-18董德志、赵婧国信证券从***
固定收益专题报告:六轮牛熊拐点的特征分析

证券研究报告|2022年08月18日 固定收益专题报告 六轮牛熊拐点的特征分析 核心观点固定收益专题研究 牛熊拐点之回溯与总结:本文我们回顾和总结历史上的六次牛熊转折时期,分别对应着正文图1的1、3、5、7、9和11这六个时期。上述时期究竟出现了哪些变化的信号?我们主要从基本面和政策面进行探讨,有没有一些共性的信号出现,是否能提前警示着市场的转折? 从债券市场牛熊转换回顾的历史后视镜角度来看,有如下一些特征: (1)基本面的拐点和政策面的拐点至少有一个会发生在熊市起点之前; (2)相比而言,基本面拐点更接近于牛熊拐点时期,而政策面转折点和牛熊拐点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这可能和政策面变化相对不频繁有关; (3)名义增长率的变化幅度和利率的变化幅度非线性关系,但名义增长率拐点相对明显时,利率拐点和名义增长率拐点更相近; 风险提示:本报告为历史分析报告,不构成任何对市场走势的判断或建议,使用前请仔细阅读报告末页“免责声明”。 证券分析师:董德志证券分析师:赵婧021-609331580755-22940745 dongdz@guosen.com.cnzhaojing@guosen.com.cnS0980513100001S0980513080004 基础数据 中债综合指数 224.6744 中债长/中短期指数 248.4309/209.6327 银行间国债收益(10Y) 2.6124 企业/公司/转债规模(千亿) 66.0173/28.7298/7.8313 市场走势 资料来源:Wind、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相关研究报告 《固定收益专题报告-解析超长债》——2022-08-13 《固定收益专题报告-2022年二季度货币基金分析:规模继续扩大,收益率下滑》——2022-08-07 《固定收益专题报告-2022年外部评级调整的特征》——2022-08-04 《二级债基2022年二季报分析-债基规模近年来首次下滑,净值 增长率明显回升》——2022-08-01 《固定收益专题报告-2022年和2020年疫情坑后经济运行的异同(更新)》——2022-07-21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 内容目录 历史上六轮周期12次牛熊的划分4 牛熊拐点之回顾和分析5 一、2003年9月—2004年11月5 二、2007年1月—2008年8月6 三、2010年8月—2011年8月6 四、2013年5月—2013年11月7 五、2016年11月—2018年1月7 六、2020年5月—2020年11月8 结论9 风险提示11 免责声明12 图表目录 图1:历史上六轮周期12次牛熊转换中的划分4 图2:牛转熊拐点时期的经济基本面信号和政策信号9 历史上六轮周期12次牛熊的划分 2002至今年共计21年时期中,中国债券市场合计出现过六轮(12次)典型的牛熊周期,分别是: 1、2003年9月—2004年11月(熊); 2、2004年12月—2006年3月(牛); 3、2007年1月—2008年8月(熊); 4、2008年8月—2009年1月(牛); 5、2010年8月—2011年8月(熊); 6、2011年9月—2012年7月(牛); 7、2013年5月—2013年11月(熊); 8、2014年1月—2016年10月(牛); 9、2016年11月—2018年1月(熊); 10、2018年1月—2020年4月(牛); 11、2020年5月—2020年11月(熊); 12、2020年11月—2022年8月(牛)。 这六轮12次市场变化之所以划分为牛熊,是因为利率在此时期的变化幅度都接近 或超过了100个基点。事实上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时期,利率波动幅度也 近100个基点,但是由于波动较为频繁,在此文中略过了。 图1:历史上六轮周期12次牛熊转换中的划分 资料来源:WIND、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在本文中,我们回顾和总结历史上的六次牛熊转折时期,分别对应着图1的1、3、5、7、9和11这六个时期。上述时期究竟出现了哪些变化的信号,这些信号主要包括基本面和政策面,有没有一些共性的信号出现,是否提前警示着市场的转折。 牛熊拐点之回顾和分析 2002至今,以利率上行接近或者超过100个基点,且具有连续趋势回升特征为划分标准,共计出现了六次较大型熊市,对应着图1中的1、3、5、7、9和11这几个时期。 一、2003年9月—2004年11月 2003年9月—2004年11月期间的熊市持续了15个月,10年期国债利率从2.80%附近一路上冲至5.20-5.30%,上行幅度达到了250个基点,可谓惊人。 之所以如此惊人的变化幅度,和中国债券市场第一次经历熊市是有密切关系的,可以说中国的交易员在此之前更多的是憧憬着通缩、日本化的思维、长期低利率的预期,没有经历过熊市的洗礼,也根本没有经历过货币政策紧缩的考验,因此在面临第一次大转折的时期,多多少少体现出过于恐慌的气氛和疯狂的行为。 从经济基本面角度来看,2002年中开始,中国经济就走出了长期以来的通缩环境,CPI指数增速在2002年4-5月份触及最低,并从2003年开始由负转正,而经济 生产更是从2002年开始就一路上行(代表指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即 名义经济增速从2002年4月份后就一路走高。 这些基本面方面的转折要远发生在2003年8-9月份熊市起始点之前,但是由于人们长期处于通缩环境,对于积极出现的经济信号已然麻木,且货币政策依然保持宽松,投资者对于政策面宽松的信仰要远胜于对于基本面信号改善的担忧。 2002年年中以来的基本面改善预期被2003年3月份以来意外的“非典”疫情所 干扰,市场对于基本面预期重返悲观,这在未来的2-3个月时间中延续了债牛的氛围。 直至2003年5月底,世界卫生组织对于我国“非典疫情”解禁令发出,终结了市 场对此突发事件冲击国内经济的担忧。从6月份开始,中国的名义经济增速重新返回到回升路径中。 从政策面角度来看,2003年5月底以来央行频频发出紧缩信号,比如:2003年5 月27日中央银行重新开启1年期票据发行;中国人民银行在6月6日发布月度金融统计报告,表示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并可能选择适当的时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7月29日,中央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内部学习班上表示,要注意警惕通货膨胀的发生; 终于在2003年8月23日,中央银行宣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正式拉开了货币政策紧缩,从此开始,债券市场步入了漫漫熊途。 总结来看,以2003年8-9月份为熊市的起始点,基本面的改善从2002年4月份后就已经发生,但受制于“非典”这一意外事件,在2003年3、4、5三个月发生了短暂中断,以2003年5月底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我国“非典疫情”解禁令为标志,意味着基本面的警报解除,基本面拐点正式确立。 政策面基调的变化发生于2003年5-6月份时期,各类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方面的基 调均表达出对于政策的警告。最终于8月23日以法定准备金率的上调确立了货币 政策紧缩周期的展开。 当然随后的时期中,CPI飙升(从1%附近一路上冲到5%),经济过热苗头显现,投资过热,终于造成了最大的一轮熊市展开。 二、2007年1月—2008年8月 2007年1月—2008年8月期间的熊市持续了20个月,10年期国债利率从3.0%附近一路上冲至4.60%附近,上行幅度达到了160个基点。 2006年几乎一年时间中,债券市场已经步入了牛市后的盘整震荡环境,而且货币 政策早早的出现了微调的迹象,政策的正式转向是从2006年3-4月份确立的,但是由于经济基本面的变化并没有给出明显的趋势性,债券市场也没有过度的受到政策基调由松至紧转变的冲击和影响,始终处于反复盘整状态。直至步入2017年,经济基本面向上突破平台区间,名义经济增长速度快速上行,这才导致了长达20个月的熊市正式展开。 从名义经济增长速度角度衡量,2006年全年来看,名义经济增速脱离了2004年底以来的持续下行态势,进入了一个弱势横盘的状态中(综合表现为: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是通货膨胀率稳中有升),从单纯的名义增速变化很难判定经济的变化方向,这一横盘状态直至2007年开年才被打破,工业增加值水平转而上行,而CPI指数也是突破平台,显著上行,这才导致了经济名义增速转而突破平台,快速上行。 相比于经济基本面信号的不明确,政策面的变化倒是较为显著,2016年3-4月份时期,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中的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出现了连续上调,并在4 月28日正式宣布了上调贷款基准利率,这都显著预示了货币政策由松至紧。 客观来说,这轮由牛至熊的转折时期,货币政策面的信号发出更为领先一些,较早的发出了货币政策由松至紧的信号,但是由于经济基本面并没有发出有力的上行信号,长时期维持在弱势横盘状态,因此债券市场并没有显现出过于显著的趋势性,更多是维持震荡盘整的态势,直至2007年开始,伴随增长和通胀数据的双双上行,才导致名义经济增速突破了平台,真正走入了大熊市过程中。 三、2010年8月—2011年8月 2010年8月—2011年8月期间的熊市持续了12个月,10年期国债利率从3.20%附近一路上冲至4.10%附近,上行幅度达到了90个基点。 如果严格追溯,2010年8月开始的大熊市更早起步苗头应该是在2009年,而也 是在2009年7月份开始,以中央银行重启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并引导票据发行利率上行为标志,正式确立了货币政策由松到紧的转变。此后,从政策层面一直在强调的是“管理通货膨胀预期”。 同时,2009年以来,中国的名义经济增速指标始终处于回升通道中,因此严格意义上说熊市的起点应该更早向2009年来追溯。 但是与2003年的“剧情”几乎相仿,2010年二季度发生的欧洲债务危机阶段性的终止了熊市的演进过程,形成了曲折的行情。 2010年4月份以来,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从5月下旬开始,市场预期已经迅速从担忧经济过热转移到了担心经济的二次衰退。 甚至在2010年5月31日,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东京期间也明确表示:“全球经济 稳定并开始回升,但经济复苏缓慢,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各国必须密切观察形势,做好预防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准备”。 这次危机确实造成了一些经济影响,2010年4-7月份时期,中国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出现了迅速回落,并带动了名义经济增速出现下行,这一局面阶段性的终止了始自2009年的债券熊市进程。 但是从2010年7-8月份开始,工业生产状况出现了些许企稳迹象,但是通货膨胀率却加速上行,CPI增速快速突破3%,急速走高。 终于由CPI快速上行而带动的中国名义经济增速走高,引发了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担忧,加速了货币政策紧缩的节奏,中央银行10月19日的意外加息导致了熊市行情的纵深化演进。 总体来看,2010年8月份开始的债券熊市是2009年熊市的演进,只不过在当年 4-7月份由于欧洲债务危机的意外发生,而出现了短暂性中断,而伴随名义经济增速的再度企稳走高,熊市延续,且随后的货币政策紧缩进程也加速出现,造成了大型熊市的展开。 四、2013年5月—2013年11月 2013年5月—2013年11月期间的熊市持续了7个月,10年期国债利率从3.40%附近一路上冲至4.70%附近,上行幅度达到了130个基点。 与上述熊市类似,2013年5月份开始的大熊市也是2012年下半年利率上行的延续。从经济名义增速角度来看,2012年8月份创出了名义经济增速的最低水平,其后虽然略有改善,但是波动幅度有限,整体来看,并没有脱离平台震荡态势,直至2013年6月份后才突破该平台,出现了明显走高的态势。 而货币政策转向发生的更早一些,2012年7月份,公开市场中的逆回购操作利率出现了首度上调,也预示着货币政策基调正式从松转紧。 客观来说,2013年著名的“620钱荒”并非是货币政策针对经济基本面的行为,